《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0809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08096.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6 f; _+ * n5 Z4 i+ O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t0 L! k , Q( f3 R# f6 8 t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o- D7 w S: q U+ x/ F$ l8 5一、 教材分析(说教材): c+ K7 i3 z: + q#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 Y; b4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 是 中数学教材第 册第 章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 中,占据 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2 D. R. W. d& F5 J. N2. 教
2、育教学目标:4 9 A8 O7 m9 Q% 1 W# k) 2 m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3 0 i2 M* v, o8 u& U& |# v+ L K* S: ! a3 S6 S(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 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b6 d9 x: x! q D, # y- % M9 k% U6 |8 ( y3.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tj+ c, f% p8 Z( l& G L5 R8 c# f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 教学策略(说教法)9 ; 1 h. m0 :1. 教学手段:7 g4 5 o) Yv, h& Q# r/ F4 x: x9 0 b4 Br; g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5 b2 |% U1 ?# / + A |. 9 vN6 j; X( G# p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
4、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
5、有力的动力。; n: Y$ j: w c/ c2 K: n3 d3 r/ ZO( - y4 o6 P3. 学情分析:(说学法)U. F6 g7 B; j/ T. O X& o% M N2 a/ Eaxj9 t0 (1) 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k3 F1 (2) 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 ,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6、 知识 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7(3) 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1 K) - T& PL, i.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p/ P2 Y2 H1 k- N, u0 L; O9 w% 4. 教学程序及设想:) m2 M*(1)由 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
7、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w6 y$ m. % # V. h7 z! g! X* % l* T# O4 q! i5 F H; M4 m(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P, _1 S, y8 R( _3 T4 B$ O9 r6 a- h+ W( u, d(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u0 P1 ( u/ i& E( M$ |9 _3 f7 - y4 b7 n: ! a9 c(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
8、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w; | N: N( Z8 R% q, D) B7 u5 k- ( D7 E(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q: n: g2 s+ s4 C/ l1 R9 _/ D/ E* ?9 t/ X9 C% Z, u _9 M1 E(7)板书: V; N9 O( Z. r5 W, e$ o# kM) C w; L$ Q5 e((8)布置作业。(
9、x+ : c2 i( V* p3 I, |$ i2 q1 3 Z# F+ e0 9 z5 Q- 6 Q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1 q6 m: g/ _+ J! B5 e/ p1 r. I. 、n7 J( 教学程序: c( O$ Z + K, x2 S! n4 D: p, Q3 H% $ i- H2 F3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 ( r/ JL) C. c! i4 S& Jx直线和线段说课稿( Z/ i! V$ F9 E# _. G* M) 3 : e; a$ O8 9 U1
10、 p#一、设计理念, Y) O, m( 1 F4 I9 I“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 Q3 h( Y: , a5 A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
11、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n% : 0 G& M- C”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4 V% F5 Y1 my3 b! w M5 I) T) Z3 K( N5 H: ?7 DJ二、设计思路1 s0 h- Q$ B# P(一)关于教材6 * M2 G6 T) V* i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9399页的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而直
12、线和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I- Q9 ?/ D OZ( e- B(二)关于教学目标# K0 W4 z, g* y* H: S4 x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P1 b3 8 l. | ox$ 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
13、线和线段。S9 , g: 5 S, n U! P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K3 U I. |. % h+ O. R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1 w7 M t- j* q6 8 F9 s+ Q4 M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d3 z* 0 w0 S! f( B3 a8 U) Z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的特征。1 Q( A$ T S$ (三)关于教学流程 L: I# |5 R8 . ?& p0 x d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 s b* W9 i: 3 o9 m
14、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的一角的简笔画,组织学生给简笔画中的线条归类,引出课题“直线”。8 3 C, T8 O. A E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生建立空间感、符号感、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及两者的异同,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
15、,掌握画直线和线段、量线段的方法。) o# v2 w2 C, D* j) a T3 O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线段,分辨出某一物体由哪些线段组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0 6 R1 o8 3 H+ e8 y4、交流评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
16、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z: E2 q. X三、教学过程(相关图形参见课件)|5 B2 I8 3 p/ J& S3 a(一)设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 n/ L6 ?% 1、多媒体出示描绘校园一角的画面,有假山、流水,还有太阳、小鸟、教学楼
17、以及小树、各种花。# p3 v) C; C) F& W. U! L$ vu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校园美景,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然后去掉颜色,成为一幅线描画。; C8 n3 X4 d1 B. v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线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完成) T# |% S) D4、汇报:以一株花为例,请学生给线分类。多媒体显示花变大,各线条间稍分开。指名分类,随着学生的指点,线跳入相应的框中,框下分别注有直的线、曲的线。7 J9 6 w% Q- l! K+ 5 ! M5、引出课题: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
18、q(二)引导探索8 h( W/ P# / h& L) T?1、认识直线:6 n! ; 9 _/ F8 d7 K(1)认识直线的特征:( i1 n9 |% f4 W/ R5 F* i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它是什么形状?老师把它这样(用手把线拉直)(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板书: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教师把毛线一点一点拉长问:”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拉?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问:”还可以拉长吗?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无限延长(板书:
19、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 h! C E7 & G(2)画直线:既然直线那么长,我们能把它全部画下来吗?学生回答:“不能。”所以我们画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请同学们试着画一条直线。% I5 x. g0 9 f% h$ (3)学生汇报交流画直线的工具、方法。教师总结。9 v% S3 , n: 9 U P a(4)判断直线(课件出示):请你认真观察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 g& Y3 7 I7 , W% M(5)在生活中你见过直线吗?: G v2 x0 ; 3 Y$ . f; S; I2、认识线段:6 c3 K5 U/ w) v8 B6 F& c
20、7 + d7 p(1)认识线段的特征:5 |J l+ ! s E9 n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许多物体的边是直的,但它有端点,那它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杨浦大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的照片(有的说是线段,那么板书:线段。如果没有人回答,那么教师说)- g9 S9 / J$ c9 t$ G请看大屏幕: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之间的一段叫线段(板书:线段)。教师画一条线段。& X! D2 ; s( L: Q(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线段和直线比较有什么相同点?(直)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点?得出线段的特点:有限长、有两个端点。eL$ O6 x! R9 ( F# B(3)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1
21、 P# I B1 / y9 W3、量线段, KY- ) W9 _(过渡)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画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度,它可以用尺子等工具来测量。. , x) i P$ K6 s! + j1 ?* h1 i6 c(1)请你量一量数学书有多少长?先别忙着量,你先估计一下这本书有多长,把它写在旁边。(教师请几位小朋友说估计的长度)那么它到底是几厘米呢?我们就动手量一量吧。# |, q2 V2 G2 Y( V H(2)请一位学生到上面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教师:老师这儿有一把断尺(实物投影)要量数学书,谁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师总结:你觉得哪种量法比较快?如果在生活中真的遇见了实际问题:如尺子
22、断了,我们也可以用其它刻度来量。+ i7 d/ v8 Z2 ; W(3)量桌子的长度。5 | C4 k1 i& N4 S! i7 Q4、画线段1 x/ + i2 9 c# R- (过渡)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线段,那么你能画线段吗?/ z+ G) l9 g! u/ S(1)画一条长7厘米的线段。画好后同桌之间相互量一量。 h ?8 m- Q, _1 T(2)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o* R9 r5 A* 7 R# N3 e+ b( (3)画一条长3厘米6毫米的线段。(实物投影校对)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4#l/ I6 b% y/ GL& j7 R 8 N% 2 Z- J( U周长说课稿! L6 B
23、5 / n5 ( y7 U5 s# ?- | s* J/ h一、教学目的:+ x& _5 W8 F: l Z$ L. b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g) B% M8 v& x2 m) x% p c1、 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
24、具体图形的周长。+ T4 ut& B3 k* K5 X! U/ p/ 2、 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6 Q8 Y; T; B! 3 Z+ s7 t3、 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n2 W i* ?; C; q4 J l; 8 C3 f8 8 J$ Q: X, 8 二、教学重点: Q! I/ k; _! y+ g 7 R# V# i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
25、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 Y ! P/ Q2 g- 1、 周长的认识。4 U: Z( W& G2 d9 J8 t3 N; W* L a& i2、 解决实际问题。 h& ( L: + P+ m8 S, Q3 l2 o/ J! G% h) z 三、教学难点:0 P! $ S$ J u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J 6 Z4 f( + Y& w% 1 A教具学具准备:& o9 |8 Xi; S! % I1、 多媒体课件。: / i9 d! p% 0 _$ I2、 树叶图片
26、。) g7 O6 Q& g: Z- U4 C(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M: ) n9 m y: ( G9 I, + s 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D6 D p# _6 uR9 yf(三)教学过程:; y/ X# b! Q$ y7 u* I8 h3 w一、探索对比,引入概念。% g! h% G* i; H 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体图形,而特殊的长
27、方形和正方形会出现得比较少,所以在第一个层次我采取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模式。以常见的树叶为例抽象出周长的概念。首先创设一个具体情境:为了迎接五城会的到来,小瓢虫星星积极开始了体育锻炼,每天都会到青叶操场上跑步。用多媒体演示小瓢虫星星在青叶操场上两次不同的跑步路线,让学生观察跑步路线是否相同,分小组讨论不同在哪里,在矛盾形成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而涨,当学生观察得出结果:一次沿着青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最后跑到终点刚好跑完一周,另一次还是沿着树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但是最后没有跑回树根,离一周还差一点。在此同时教师揭示周长的概念:刚才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
28、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通过两次不同爬行过程的比较,学生的脑中形成了周长完整的表象。在这一教学层次中不是把周长的概念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比较,合作交流,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感性材料,最后再水到渠成的揭示周长的概念。 $ d# W6 _* a% & c2 w) ?二、动手操作,落实概念。) w- _+ s K# D7 u5 p/ p 在学生的具体观察,比较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多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自己在手中的卡片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使学生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7
29、 G0 h3 a3 6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了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9 R7 p$ u6 d+ R2 x- P三、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T6 O* a p; K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 g( g0 k3 G$ _ ux& Z+ m 在学生对周长有感
30、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分小组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用绳子量套在图形上,在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把图形简下来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滚动剪下来的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先量出组成该图形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得出该图形的周长。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 t4 j. P/ a# # t0 _) S# h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以下几种做
31、法: c# N. X( # b9 o1 W- l长方形的周长:4+2+4+2=12(厘米) 42+22=12(厘米) (4+2)2=12(厘米). m Q. | h5 U7 G正方形的周长:3+3+3+3=12(厘米) 34=12(厘米)/ Y; P& bx; D% Y) S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法,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L+ a3 R% U* W6 U2 e! uE, $ ) 8 Y$ r/ y/ n四、解决实际问题。
32、6 v& m; u4 $ n * s1、 伍校长想在咱们学校周围修上一堵新围墙,你能帮伍校长算算围墙要修多长吗? 3 K6 A5 ! b i- F, e$ H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求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J$ h, q/ F4 f& L4 Q& g9 圆的认识说课稿3 E$ A_& K2 z5 C) I$ O7 n4 W& V/ J- P1 l说教材( T; P: G8 , ! y6 e% t4 一、教学内容9 f( S) s- h( v6 1 r圆的认识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
33、1册,是在学生学的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是小学数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S& n0 |0 C% X; a二、教材思路* B2 p+ u1 B* y& . N/ g借助实物揭示出圆;再借助实物、圆规画圆;折画量等活动,帮助认识直(半)径、圆心及特征。0 x9 v3 h. N# ; N+ 不足:学生的理解处于教师的调控和指引下,独立空间不够,对圆的文化及圆与人类的不解之缘受深。: U+ B9 j$ S8 c! u5 h) Ac三、创新利用# O2 F0 y( c2 O3 l: N1、拓展空间,置学生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 X0 I9 M! i$
34、 H0 |+ s/ q2、借助多媒体,将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1 A. . x8 Z9 a$ E. a8 p& b! y5 四、教学目标& 2 _/ lJ b/ l% c. D2 t9 q n1、学生能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Y; H K1 C% u S4 E8 b2、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o; u8 X* p. ) rq. g, F0 7 S3、通过画圆经历认识圆的过程,体验数学的乐趣. v1 y8 c d9 S2 8 x# N 8 K4、逐渐养成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及初步空间观念。9 v) t) b! G# S五、教学重点:理解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35、o* C3 M8 a, / H* ( 6 w3 M难点: 画圆- Y, V( ( t4 ( L教学准备2 J4 s0 q% L+ m0 z: # n- p/ m( ; G教学方法r+ 0 J# J- R; r$ t! J5 V教法:分组教学;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法, F- m& + C6 i9 |* E2 P: L学法:合作学习;自学;分组实验;讨论/ ?- k9 q9 a1 h# N1 D$ R5 J+ K: G: a 6 ?教学流程1 3 R4 Z: P7 数学课程标准前言: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M! V8 h7 y k) x( c7 9 b最常见的自然
36、现象引入,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介绍中国古代圆的记载最后,借助“解释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散发圆的文化特性。$ D4 i8 r& 6 - O/ B8 w一、 导入1 N, J1 |1 F- A9 % G# F: Oy1、从生活中引出圆* , K; c* y) E- h1 A1 n. i(1)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圆3 y) h z& u8 u- t5 p! l6 F(2)播放动画:石子入水后荡起的水纹从中发现圆! j+ D/ X. , h$ i(3)播放动画:向日葵、鲜花、光环、波感受美丽的圆7 h. T! T9 O- P% A: r2、导入语: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
37、美妙而神奇,今天,我们就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奥妙。# 1 , _) q( q, H9 c0 w# v二、新课教学( c1 O( f4 I+ S( F4 J. V: _ x, M+ v* R$ 画圆/ ) % N* j, c) N0 e$ - L 圆的特征教学- o4 y9 u2 % I9 _* L% v- Y 游戏4 T _! S% vu, X) N2 k5 q 练习7 5 X7 G3 v! _, g- Y4 E 回归生活c5 B& W- x4 m/ u9 . |! (一) 画圆阶段6 z$ B( $ l8 J6 B1、圆规画圆交流明确圆规
38、画圆的基本方法% ?9 I* H/ : c. I2、以小组为单位用其他材料画圆9 b) X, P. E7 + l. M9 K4 l q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提出挑战2 P4 t7 u! n) x; e3、分享交流学生的创造# Y- V- m$ y) K; v4、穿插情感教学# j. ; $ D4 u# % q3 V$ G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题引起思考 7 x6 ! E! v9 F. c# h% x(二)圆的特征教学: N/ O: v1 u) Q3 t U数学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由此:% y0 R/ i z1 G X2 r将诸多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
39、、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引领学生经历“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为主旋律,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得以自然建构, _8 M) E0 f- D一、剪圆摸圆圆的概念; M; X4 j/ l9 B N5 E, F二、小组自学研究,完成学习卡小组交流+ K% z3 v- C# g9 P8 R6 x三、全班交流,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9 A& Z3 t2 z H2 G1 C8 R. y( q四、介绍中国古代圆的记载 g9 g/ Z& |+ E- p% S板书(略)9 |# p# R+ t6 Q) R( L9 o7 t* o古代圆的记载5 B# J- k5 O& P墨子“圆,一中同长
40、也” 解释-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 周髀算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b- j/ G- e7 M# M 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 v5 p. n+ / S7 Y/ 9 G告知正方形的长* D* Ow- C9 f& T c(三)游戏,四)练习7 l1 p# H?* k5 Q1、做一做:判断,理由,归纳要点0 E9 v# b& w$ j2、直径最长8 H- v7 v: Z& 6 |. B1 3、找直径,找圆心CA. l6 b2 9 e2 J(五)回归生活F1 * M: D) k e$ R1、解释自然中的圆% R. + y7 o& L M! G1 o|播放动画: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 z2 0 b!
41、 i( Z8 M. 2、欣赏人文中的圆,给学生想象空间, j7 T# c# D3 G+ n+ o/ V; X圆形拱桥,圆形建筑,圆形中国节,圆形剪纸、圆形标志设计* f! A0 S1 i+ Z! e3、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中结束本课) u( _$ Q Lq, y. A$ D5 Z# G# v1)学生谈感受, V: U8 G4 ( Q2)结束语:在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这其中的原因就留等同学们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了。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6$ V6 m( v2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
42、“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7 & + C& P* D/ t7 、 x一、教材分析4 a% ( q4 p( |% b+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温度计”这两个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适时加入初一学习数轴初步知识,改变原有的编排,整合学习内容,
43、“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为此,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目标。+ a3 y( : * S. : x) d, b1 5 s, 8 M3 S二、说教学目标% I5 S8 % Y+ pJ3 D) U I; 7 D+ ; o* K8 T: E1、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掌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3 Z% X3 F0 If v, d: 8 J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v# 0 o; T9 E, Y# ?) v, D) 1 c3、情感与态度方面: 1 u T/ C: H4
44、T: 、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v3 2 a g_$ 、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我想通过正负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 t0 4 N8 i) z7 M O、通过对负数有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2 O$ 6 S2 ) x, ; R9 K6 t) v; r- T b$ f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0 ?3 t C* O J8 D, K: m$ x1 F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6 W; 5 b* k( J6 +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
45、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3 g( r9 V6 k2 D3 q7 O% |+ 1 f. L# C& f* U( a四、说教学环节以及设计意图( # h2 , G% $ ?2 w m6 u( W, U; o0 A+ u5 0 d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7 / V* d6 V+ M& O$ S( a# _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 n8 R3 H% M! a我们都知道: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我改变原有课本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教学,一开始,让学生记录三条意义完全相反的信息:“老师说几件事,把你所听到的数据信息记录下来,独立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些数据信息是我精心准备的:比赛中进球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生意的盈利亏损。创设这三个情境,其目的有两个:一、这些情境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教材中的温度学习更有兴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