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成矿学冈底斯铜成矿带.docx
《区域成矿学冈底斯铜成矿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成矿学冈底斯铜成矿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区域成矿学课程读书报告 西藏冈底斯铜成矿带学 院: 资源学院 班 级: 020091 姓 名: 王宏强 学 号: 20091000163 指导老师: 徐启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3年4月目 录一、区域构造背景1二、矿化的基本特征与成因81. 基本特征81.1 矿化分带81.2 矿化类型81.3 围岩蚀变92. 矿床成因10三、区域成矿条件分析111. 构造条件112. 岩浆岩条件12四、区域成矿模型和找矿标志141. 区域成矿模型142. 找矿标志15参考文献16西藏冈底斯铜成矿带一、区域构造背景冈底斯铜成矿带位于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侧,是印度与欧亚大陆大规模碰撞的直接产物。
2、平行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布。处于印度一亚洲大陆主碰撞带中心部位。东西长达2000多公里。冈底斯带经历了西藏造山带板块俯冲、碰撞与陆内地壳伸展等重大构造活动事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火山一岩浆组合和盆地沉积体系。总体上从北向南依次发育弧后火山盆地、冈底斯花岗岩弧、日喀则前陆盆地、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等地质单元。图1 西藏碰撞造山带构造简图(据尹安,2001)区域地层:冈底斯带构造一地层分为结晶基底与沉积盖层两大部分。结晶基底时代为中元古代一早寒武世,奥陶纪以后为沉积盖层。依据沉积建造、岩石组合、岩相特征与构造活动,冈底斯带地层划为三个构造地层单元。前奥陶系构造一地层单元。前寒武系分布于冈底斯带北侧当雄一
3、羊八井一雪古拉一线,称为念青唐古拉群。系中元古代、晚元古代印度地台边缘沉积带的复理石或类复理石层经500-600Ma(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3)时期的构造热事件的变质形成,形成变质基底。岩性为条带状混合岩、黑云二长片麻岩、透辉石大理岩、长石石英砂岩、石榴绢云母片岩、绿泥石石英片岩、角闪石片岩等。厚度大于5000m。与不同时代的围岩多呈断层接触。变质岩系被北东向走滑断层和近东西向逆冲断层切割。同位素年龄806-1250Ma(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3)。前奥陶系地层出露不全,为一套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岩石。分布于冈底斯北侧东部松多-加兴一带。下部岩性为绿帘绿泥钠长石片岩、阳起石片岩、
4、角闪绿帘石片岩、绿泥片岩夹薄层大理岩透镜体,厚度大于1231m;中部为石英片岩和阳起石片岩,厚度大于IO32m;上部以块状石英岩为主,厚1016m。石炭系一古近系沉积构造地层单元。本构造地层单元以滨海一浅海相沉积为主,下部碎屑岩、碳酸盐岩一中基性火山岩交替出现。上部以碎屑岩沉积为主,顶部以火山沉积岩为主。石炭系:由下石炭统的永珠群和上石炭统朗玛日群组成。永珠群主要为变质粉砂岩和细粒石英砂岩,夹泥质云母片岩,厚 1100m。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同位素年龄为290Ma(周云生,1981);朗玛日群出露面积不大,主要岩性为长石岩屑砂岩。异叠系:由下统的落巴堆组和上统的蒙拉组组成。落巴堆组为一套浅海
5、相一滨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特征,下部灰岩夹砂岩、板岩,上部为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夹砂岩、板岩和大理岩,上下均为断层接触。厚度大于1252m。蒙拉组小面积出露。顶底断层接触。岩性为层状凝灰岩、细砂岩及粉砂岩。图2 西藏冈底斯铜成矿带地质矿产略图1斑岩型矿床; 2矽卡岩型矿床; 3第四系; 4新生界; 5中生界; 6古生界; 7前寒武系; 8花岗岩; 9超基性岩; 10板块缝合带; 11地质界线; 12断层三叠系:于拉萨河下游一带大面积出露。下段以灰岩为主,上段以基性火山岩为主。下部与蒙拉组地层接触,上部被中侏罗统切桑温泉组不整合覆盖。侏罗系:只出露中、上统,缺失下统。下部切桑温泉组为一套砂砾
6、岩及砂岩、粉砂岩、页岩夹火山岩组合,厚度大于242m。上部多底沟组为一套中厚层状灰岩夹泥质灰岩、泥灰岩,局部夹砂岩及粉砂岩。厚度大于 195m。顶部与侏罗系一早白至世的林布宗组整合接触。侏罗系一早白坐世:北部为林布宗组,岩性主要为滨海沼泽相的泥页岩夹砂岩组合。南部为麻木下组,出露不全,主要为大陆斜坡一浅海环境下的碳酸盐岩沉积,伴有火山活动。白至系:分布广泛,区域上岩性有较大差别。北部出露于墨竹工卡一林周一堆龙德庆一带,可划分为四个地层单元,从下到上依次为楚木龙组、塔克那组、设兴组、汤贾组。汤贾组与设兴组及上覆古新统典中组呈不整合接触。楚木龙组以石英砂岩为主夹煤层,设兴组为潮汐相泥质岩。南部出露
7、于尼木一曲水一带,分为比马组和旦狮庭组,岩性为片理化蚀变火山岩、大理岩、变质砂岩。古近系:由一套中酸性和偏碱性火山喷发岩组成,与下伏汤贾组和设兴组不整合接触,总厚度大于1545.3m。从下到上分为三个组:典中组、年波组、帕那组。典中组岩性为黑云母安山岩、安山纷岩和英安质熔结凝灰岩,夹火山集块岩、凝灰岩,上部流纹质英安岩,厚度达 1162m,与上覆始新统年波组呈不整合接触。年波组为一套紫红色流纹质熔结凝灰夹沉火山角砾岩及凝灰质砾岩,局部夹长石岩屑砂岩,与上覆帕那组整合接触,厚度大于100.56m。帕那组,分布广泛,岩性为流纹质熔结含火山角砾凝灰岩、流纹质火山角砾岩,局部夹安山岩。厚度人大于262
8、.75m。40Ar-39Ar测年结果表明,典中组的年龄为60-64Ma,年波组年为56.51Ma,帕那组年龄为43.93-53.52Ma(周肃等,2001;周肃,2002:莫宣学等,2003)。新近系一第四系构造一地层单元。以松散的碎屑堆积为土,在湖泊和沼泽盆地有多种盐类化学沉积。尚有少量的火山岩分布。新近系:零星出露,为夏息果组,岩性为一套胶结疏松的层砾岩和泥岩。厚度大于120m。该套地层分别与下伏典中组火山岩及上覆中晚更新世砂砾层为不整合接触关系。黑云母与透长石的40Ar-39Ar测年结果为11Ma(周肃,2002)。第四系:分布广泛。主要由湖相沉积、冰碳、冰水沉积、冲积、洪积、残破积、风
9、成堆积、沼泽堆积与化学沉积等形成的沉积物。区域岩浆岩:冈底斯带的岩浆事件包括与洋底扩张有关的基性一超基性岩浆活动和与印度、亚洲两大板块俯冲、碰撞有关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及火山作用。这里只对冈底斯中、新生代花岗岩浆活动事们:及其相关的火山作用进行简要介绍。火山活动。冈底斯发育大面积的火山岩,空间上与冈底斯岩浆岩密切伴生。冈底斯带火山岩主要是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形成的,燕山期以前的火山岩规模有限,分布比较零星。火山岩的年龄主要在晚白坐世与渐新世之间。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晚侏罗世一白垩纪与俯冲活动有关的火山作用,古新世一始新世与碰撞作用有关的火山作用(65-40Ma)和晚始新世一近代碰撞后火山作
10、用(约40Ma以后)(Mo et al.,2003)。其中与碰撞有关的火山岩最为发育。燕山期火山岩为含有大量火山碎屑岩的钙碱性基性到酸性的岩石组合,产出层位是上侏罗统的多底沟群、上侏罗一下自坐统的林布宗组、昂仁组和设兴组。火山岩空间上的分布与中酸性深成岩一起组成一条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平行的岩浆弧,代表了燕山期由雅鲁藏布江洋盆削减而引起的陆缘火山弧环境。喜马拉雅期火山岩分布在冈底斯海陆交互相和陆相沉积盆地中。三卜要层位有上白坐统始新统林子宗群、渐新统日贡拉组、渐新统一中新统大竹卡组和上新统乌郁群。晚白坚世一始新世的林子宗群火山岩、渐新世一中新世大竹卡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中海陆交互相和陆相条件下
11、喷发的以火山碎屑岩为主体的高钾钙碱性岩套,渐新世到上新世的火山活动转入陆相盆地喷发,火山活动受大陆碰撞造山作用的陆内汇聚控制。火山岩的岩石类型多样,有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凝灰岩、安粗岩、钾玄岩和相应的火山碎屑岩。在SiO2-(K2O+Na2O)图解中,多位于亚碱质区(图2),岩石为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系列,普遍具有高钾特征(图2)。在里特曼一戈蒂里指数图解中,岩石落在造山带一岛弧火山岩区(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3)。岩浆侵入活动。冈底斯带出露中、新生代花岗岩,构成巨大的花岗岩基,是青藏高原中、新生代花岗岩主要分布地区。冈底斯花岗岩基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长2000公里,宽100公里
12、。油一系列规模巨大的复式花岗岩类岩基和小侵入体组成。在冈底斯山主脊线以南到雅鲁藏布江沿岸分布为连续的巨大的岩基,主脊线以北为不连续的小岩株。侵位最高层位为白至系,被新近纪不整合覆盖。图3 冈底斯火山岩SiO2-K2O及SiO2-K2O+Na2O图解花岗岩基内的岩石类型比较复杂,从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和中酸性岩脉都有出露。岩石之间的成分变化具有完好的连续性,以中酸性岩石为主体。总体上岩石从南到北酸性程度增加,具有大陆边缘和岛弧地区花岗岩类深成岩带的特点 (Moore J G,et al.,1959;Aguirreetal.,1974;
13、金成伟等,1990)。冈底斯中酸性侵入岩的SiO2:含量变化于50%到80%之间,均值67.65%,与我国花岗岩类平均成分相比要偏基性。随着510:含量的增高,岩石中A12O3、MgO、全铁和CaO逐渐降低,而碱质(Na2O+K2O)和K2O增高(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3)。岩石属于钙碱性系列。岩石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闪长岩一石英闪长岩类、花岗闪长岩类及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I型花岗岩,钾长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和花岗斑岩为S型花岗岩,一般前一类形成较早,空间上分布于岩带南侧,后一类形成较晚,位于岩带北侧(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3)。冈底斯中酸性侵入岩具有多期多阶段侵位
14、的特点。花岗岩年龄数据初步统计结果表明,岩浆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120一20Ma之间,与火山作用时间基本同步(图2)。从130Ma开始,随着新特提斯洋的俯冲,岩浆活动越来越强烈。总体上可以分为二个大的岩浆活动时段:120-70Ma、70-10Ma。活动时间分别与冈底斯地区岩浆演化不同阶段相对应:早期为大陆边缘与岛弧岩浆活动期,晚期为同碰撞和碰撞后岩浆活动期。其中55-45Ma和30-20Ma为岩浆活动的两个高峰期,与与印度一亚洲大陆大规模碰撞时间和强烈的逆冲事件相对应(Allergreetal.,1984:Seharesetal.,1984;Xuetal.,1985;Harrisionetal.
15、,1999)。在10-20Ma之间,有一系列沿南北向裂谷带分布的中酸性小斑岩体,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斑岩,他们形成于碰撞后的陆内伸展环境。这类小斑岩体与区域上的斑岩铜矿具有密切的联系。区域构造:冈底斯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可以简单地分为如下三个阶段:新特提斯洋的俯冲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形成阶段(120-70Ma)。新特提斯洋在二叠纪开始发生裂谷作用,形成多期裂谷型玄武岩喷发事件。拉萨地体在晚二叠世从印度板块开始分离出来。三叠纪早中期新特提斯洋开始快速扩张。晚侏罗世一早白坚世新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在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南麓形成岛弧拉斑钙碱性系列火山岩,并逐步发展成为火山
16、岛弧环境。中白至世,在洋盆消减的同时,部分洋壳仰冲沿雅鲁藏布江形成蛇绿混杂岩,在日喀则一带形成弧前盆地,冈底斯发生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宽达200km的具有安底斯陆缘弧特征的钙碱性系列火山岩和巨大的卜S复合型花岗岩基。新特提斯洋的消亡和印度一古亚洲大陆碰撞阶段(70-40Ma)。印度板块同冈底斯地体拼合,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形成。产生大量的同碰撞酸性花岗岩与高钾钙碱性火山岩(林子宗组火山岩)。拉萨地体受碰撞作用内部发生缩短。此后进入陆内汇聚造山阶段。碰撞后板内汇聚阶段(40Ma)。由于印度板块的北向俯冲,产生强大的近SN向构造挤压应力,导致青藏地区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和区域褶皱变形,形成主喜马拉雅
17、逆冲断裂(MHT)、主边界逆冲断裂(MBT)、主中央逆冲断裂(MCT)、藏南拆离系(STDS)、仁布一泽东逆冲构造(RZT)、冈底斯逆冲系(GTS)和拉萨地体北部逆冲推覆构造(NLT)(图1)。南北向地堑系为代表的伸展作用在喜玛拉雅地区起始时间早,约l4Ma(cofeman,et al.,1995);在念青唐古拉地区,起始时间约为11-8Ma(pan et.al.,1992;Harrsionetal.,1995.)沿逆冲断裂带分布有淡色花岗岩。冈底斯在此间发生快速构造隆升,如桑日岩体在18.0-18.7Ma期间、米林岩体在巧8-16.2Ma期间、林芝岩体在16-172Ma期间、曲水花岗闪长岩在
18、19.6Ma、羊八井花岗岩在28Ma左右、泽当岩体在24-27Ma期间发生快速冷却(Yin,et al.,1994;eope-andetal,1995; Harrisonetal;1995; Chenetal.,1999),标志着花岗岩体经历了快速隆升阶段。在新近纪中晚期,转入区域性伸展阶段。在冈底斯发育一系列的近南北向张性构造,表现为南北向正断层、地堑式或半地堑式断陷盆地和断块山等。这些构造部位成为冈底斯中新世的含矿斑岩就位场所。区域矿产:目前该处已发现多处大中斑岩型和矽卡岩型铜金钼银铅锌矿床(如图2)。银铅锌矿床中代表性的大中型矿床有勒青拉铅锌矿、帮浦铅锌钼矿、蒙亚阿铅锌矿、亚贵拉铅锌钼矿
19、、洞中松多铜铅锌矿和沙让钼矿等。其中帮浦铅锌钼矿为斑岩- 矽卡岩型复合型矿床, 具有下部斑岩型钼矿, 上部矽卡岩型铅锌矿的垂向分带, 辉钼矿Re-O s同位素测年揭示矽卡岩型矿化的成矿年龄为( 15. 32 - 0. 79)Ma , 沙让斑岩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揭示的成矿年龄为( 15. 54- 0. 45)Ma。铜钼矿床中代表性的大中型矿床有朱诺铜矿、冲江铜矿、厅宫铜矿、驱龙铜矿和甲马铜多金属矿以及得明顶铜矿、汤不拉钼矿床等。斑岩型铜矿床与矽卡岩型铜铅锌矿床在空间上密切伴生, 不同的研究者对带内的斑岩型铜钼矿床和矽卡岩型铜铅锌矿床的成矿年龄进行了深入研究, 揭示出它们的成矿年龄主要介于1
20、4 17 M a 之间, 斑岩型铜钼矿床和矽卡岩型铜铅锌矿床的成矿年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反映二者同属于统一的斑岩- 矽卡岩成矿系统。铜金矿床中代表性的大中型矿床有有雄村铜金矿、克鲁铜金矿、冲木达铜矿、劣布铜钼矿和程巴铜钼矿等。该带主要发育与特提斯洋壳俯冲阶段的斑岩铜矿和碰撞-后碰撞期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发育成矿年龄可能跨度较大,如雄村铜金矿属斑岩型- 热液型铜金矿床, 斑岩型矿床成矿年龄为( 154.7-0.9 )M a,冲木达矽卡岩型铜金矿区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为( 40.3-5.6)M a。二、矿化的基本特征与成因1. 基本特征1.1 矿化分带 冈底斯铜成矿带内的铜矿床类型主要为
21、斑岩型,次为矽卡岩型和热液脉型,矿床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分带性。据前人资料可分为南矿带和北矿带。 南矿带:目前已查明的斑岩型矿床主要分布在冈底斯东段南侧,称为南矿带。南矿带内的铜矿床多位于冈底斯花岗岩基内,主要为铜铝矿化,形成斑岩型铜(铝)矿床为主,少数出现与斑岩有关的铜铅锌矿化(图2)。南矿带内的典型斑岩型铜(铝)矿床有南木、冲江、厅宫、驱龙、夏马日、拉抗俄等。当含矿斑岩侵入地层内时,形成与斑岩体有关的矽卡岩矿床和热液矿床,如甲马矿床(图2)。南矿带是冈底斯斑岩铜矿的主要组成部分,冈底斯成矿带内几个具有大型矿床规模潜力的斑岩铜矿床均位于南矿带内。 北矿带:在冈底斯花岗岩基北侧弧后盆地内发育一条
22、以铜、铅、锌多金属为主的矿化带,即冈底斯北矿带。其矿化特征与南矿带有较大的不同。北矿带内己发现的铜多金属矿点主要位于火山沉积岩与碳酸盐岩、碎屑岩内,以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化为主,少数矿点见有斑岩型铜、铝矿化。前者如那露果、新嘎果、洞中松多等矿床(点),后者如帮浦、落巴堆等矿点。在矿区岩浆岩一般不发育,在部分矿床内或其外围有规模不大的斑岩体及酸性花岗质脉岩出露,如帮浦矿区内有直径小于600m的二长花岗斑岩岩株及少量的花岗斑岩脉;落巴堆矿区也见有规模不大的中酸性斑岩体;洞中松多矿体外围出露有小规模的花岗(斑)岩体。1.2 矿化类型 在冈底斯铜矿带,与斑岩有关的矿化类型可以分为两种:单一的细脉
23、浸染型矿化与斑岩型+矽卡岩型复合型矿化。前者在冈底斯南矿带斑岩铜、钥矿床发育,后者多在冈底斯北矿带铜多金属矿床中出现。矿化类型与斑岩体产出的围岩环境关系密切,当斑岩体侵位于早期的侵入岩或火山岩内时,发育典型的细脉浸染型矿化,如冲江、厅宫、南木等矿床;当斑岩体侵位在碳酸盐岩或其它沉积岩内时,既有细脉浸染型矿化,也有矽卡岩型矿化,构成复合型矿化,如甲马、帮浦矿床。细脉浸染型矿化以斑岩体内的全岩矿化为特征,表现为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网脉状矿化,形成铜(铝)矿体,Cu含量较高,Mo含量一般较低:在岩体边缘接触带有细脉状、板脉状矿化,形成铜(铝)多金属矿体,Cu含量一般较低、Mo含量相对较高。复合型矿化
24、则除在岩体内有细脉浸染型矿化外,在岩体的外接触带地层内有网脉状、脉状矽卡岩型矿化,形成以铅、锌为主的似层状、脉状多金属矿体,Cu含量变化大,M。一般含量微弱。复合型矿化的矿床一般以矽卡岩型矿化为主,细脉浸染型矿化规模有限,如在帮浦矿床,主要矿体为矽卡岩型的铜、铅、锌矿体。矿体形态特征受矿化类型和矿化位置控制。位于斑岩内的矿体在面上多呈板状、不规则透镜状及椭圆状,岩体边缘接触带以脉状矿体为主,外接触带矿体多呈似层状、脉状。矿化规模与矿化类型有关。细脉浸染型矿化,矿化规模一般较大,矿化元素含量普遍较低,同时伴生有Au、Ag、Pb、Zn等元素。在地表的矿化面积多在l-3km,左右,Cu含量一般为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 成矿 学冈底斯铜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