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的角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叙述的角度.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高二年级?话题:表达角度?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明确小说写作的技巧,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更好地阅读小说打下根底。二、教材分析1、要求掌握小说技巧:表达角度表达人称2、?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内容是表达,小说表达角度是表达技巧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本课时为?话题表达?第一课时,另以表达腔调为中心一课时。3、以往教学中,此类问题有所接触,但并未形成理论上知识,也未进展专题式的讲述,故有必要进展专节学习。三、学情分析1、在学习了课文?桥边的老人?以及完成了“改写人称的练习后,学生对表达人称已有一定的了解。2、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人称和表达角度的关系,对表达角度的概念也未形成,故练习中还存在着
2、较多的问题。3、先对小说表达角度的技巧有个全面的了解,再通过练习加强理解并稳固。四、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一般性知识,学会选择假设干角度鉴赏小说的表达艺术。2、掌握小说的表达角度和常用人称。3、考察小说表达角度和表达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五、重点1、掌握小说的表达角度和常用人称。2、学会选择假设干角度鉴赏小说的表达艺术。难点:1、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在小说中的交替出现。六、课前准备1、学生学习准备。学生完成了?桥边的老人?的“人称改写练习,并已预习?话题表达?的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学生作业“人称改写练习已批改,并已总结问题所在。精心查找阅读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并有相当详细的备课资料,以及
3、可实际操作的多媒体课件。3、教学用具的准备。操作性强的教学多媒体PPT课件。七、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分析?桥边的老人?的课后练习,引出表达角度的话题1、“思考与实践题一:?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的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芒。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2、学生练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少学生简单地把老人改成了第一人称“我,把原来的“我士兵改成第三人称士兵,然后在原文相应的人物名称处全部替换,其余内容根本没动,就算完成了文章修改。人称是改变了,但表达角度却没有跟着相应的改变。以老人为第一人称表达,却没有以老人的口吻来讲述这件事。以第三
4、人称为角度修改的文章,也没有把老人作为表达的中心,没有展开人物的心理描写,没有对老人的心理进展直接的描述,没有全知角度应该有的“全知。为了更容易理解小说表达角度的问题,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练习。二、以不同表达角度表述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整体认知表达角度。 大家也许还记得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 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
5、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脚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乌鸦一听急了,赶紧张开嘴唱歌,这样一来,肉就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改编成另外两种版本。学生练习后,出示例如。版本一?我受骗了?: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餐一顿,这时,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我马上警觉起来。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很狡猾,他老是骗人。看样子他今天又没安好心。我不理他,开场吃肉了。狐狸看见我在吃肉,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下直打转。看我把你馋死!我成心把吃肉的声音弄得很响。突然,狐狸在树下说话了:“尊敬的乌
6、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我一听就知道狐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是要引诱我张嘴,骗走我嘴边的肉。于是我沉默不语,仍然吃得津津有味。过了一会儿,狐狸看见我没理他,拔腿就走,边走边叹气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我一听这话急了,我想,我平生最怕的就是被人看扁,我今天可不能让一只狐狸给小看了。于是,我不顾一切地张开嘴巴,这样一来,肉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我气得哇哇大叫,真懊悔自己太爱慕虚荣,一顿到嘴的美味就这样没了。版本二?今天的运气真不错?: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一顿饱饭了,这年头,弄点吃的可真不容易。我饥肠辘辘地在一棵树下走来走
7、去,饿得头发晕。这时,我听到头顶上有响声,我抬头一看,原来飞来了一只乌鸦,嘴里还衔着一大块肉呢!她停在树上。一大块肉,足足有三两重。好,美味来了!我心里一喜。可是我心里又一急,怎么样才能把肉从树上骗下来呢?我脑子飞快地转动,好,想起来了,不是听说乌鸦爱慕虚荣吗?我就从这里下手。我清了清嗓子,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说完这话,半天没有听到树上的答复,我想,这只乌鸦,可能识破了我的计策。听得树上吃肉的声音,我心急如火,心想还不快想方法,肉就被她吃光了。我又生一计,假装要走的样子,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就不会唱歌
8、。我偷眼瞧瞧乌鸦,看见她终于急了,只听“哇的一声,那块肉掉了下来。我赶紧跑过去,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同样的一个故事,用了三种讲法。这三种讲法有什么不同呢?三个故事用了三种人称进展表达,第一个故事都是第三人称,第二个故事乌鸦变成了“我,以乌鸦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第三个故事中狐狸变成了“我,以狐狸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内容一样,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这涉及小说表达视角问题。小说,主要是表达,讲故事,既然要讲,就有一个选择和确定讲述角度问题。所以,所谓表达角度,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三、引例详解表达角度1、第一人称表达角度。这一人称表达角度,从“我出发,一以
9、贯之。但凡“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我的内心世界,那么可能充分展现,如“乌鸦“狐狸变“我之后,就可能直接描写内心世界活动,展现所思所想。这就更具有真实感。好似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举例。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用的第一人称表达,通篇都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似乎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的惟一目击者。尤其是鲁
10、滨孙作为第一人称表达,可以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不过,第一人称表达有它的不可克制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主观渲泄的过分是指可能流于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抒情,客观视域的局限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表达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
11、而主角那么是孔乙己。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提醒人物性格遭际命运。请同学们例举用第一人称表达的文章。2、第三人称表达视角。 这种表达视角,小说的表达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开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表达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表达者也了如指掌。这是一种全知视角。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缺乏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
12、似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举例。?红楼梦?的表达者是石头,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表达者,作者选择全知的叙事视角是与它所表达的对象相适应的。?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这个家族的内外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联系,从皇公贵族到男仆丫环,上下不下数百人,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就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时间的夸度来说,都不可能是现实中某一个实在的人所能感知了解和经历的。因此,就全书来说,难以采用限知视角。描写大场面,描写众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运用全知视角常常能显得得心应手,艺术上有许多方便之处。全知的视角运用,不仅可以充分地描述人物的外在活动,而且由于表达人能自由地出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
13、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内心最隐蔽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都能被提醒出来。?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试探的篇幅比拟多,但它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的想法。如果彼此都知道对方真实的想法,也就没有了真真假假琐琐碎碎的赌气和口角了。既然林黛玉和贾宝玉彼此都不知道,表达者何以知之,作者就必须设定虚拟表达者石头是一个全知的表达人,也就是说只有运用全知的视角,才能深入到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从表达艺术的角度看,作者对人物的无知和表达人的全知之间的巧妙处理,常常是?红楼梦?心理描写的魅力所在。 另外大量中国古典小说,尤其如宋元时的话本小说,由说书人讲述故事,这个说书人就是一个全知
14、者。学生举例。3、第二人称表达视角。运用第二人称写作,一般不能称为真正的第二人称小说。严格地说来,第二人称表达,算不上一种表达角度。它不是讲述者,而是被讲述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它和第三人称的情况差不多,表达者也在局外,但与第三人称略有不同:它与人物有着密切对话的关系。4、引申阐释表达角度的实际运用及其意义用第三人称表达的小说,聪明的小说家并不全采用全知视角,而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小说中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这样,我们看到,小说的表达视角,并不等同于人称,有时,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例如,?水浒传?第8回末尾第9回开“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有一段描写:话说当
15、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的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起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这段描写中,作者的表达视角并没有改变,还是第三人称,但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视角却发生变化,鲁志深大闹野猪林,完全是两个公人眼中看出:先写自己水火棍被物隔去,再写一条禅杖飞到。再写出现个胖大和尚,最后写公人眼中胖和尚的装束,这样写法,防止了小说写作上的单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为真切。小说中人物表达视角的变化,往往被无视,故要稍加留心,细细品味。学生例举此类事例。四、作业试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叙事角度五、板书设计第一人称表达有限视角?孔乙己?中的我?桥边的老人?第三人称表达全知视角、全知视角中的有限视角?红楼梦?水浒传?第二人称表达同第三人称表达,而非真正的表达视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