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docx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构造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袁丽丽(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该文简介国内外学术界对城市用地空间构造的相关研究,分析城市用地空间构造演变在空间上的两种表现形式,并对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城市用地空间构造演变的动力主体、驱动力以及城市用地构造演变的驱动机制进展研究。关键词:城市用地空间构造;演变;驱动力;驱动机制中图分类号:F29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503-0051-05城市土地利用构造是指城市各种功能用地的比例和空间构造及其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宋启林指出,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构造即城市空间构造,它离不开对土地的依托,同
2、时也是城市土地利用物质和精神的具体表达,二者是同质的1。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构造及其演变规律一直是城市土地利用及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形态学和规划学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构造进展了大量研究。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城市地理及经济领域需要研究企业布局的最大利润问题,产生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地域构造理论、地租理论、门槛理论及空间均衡理论等,国外开场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构造进展系统研究。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开展过程中,产生了以解决城市社会及环境等问题为宗旨的城市土地空间利用理论,如以解决城市过分密集庞大而产生的有机疏散理论以及田园城市、花园城市、星座城市等规划理论,对城乡一体
3、化、郊区化、城镇群、城市连绵区、大都市区等城镇蔓延开展形态的分析研究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的混合功能区理论等。总体而言,国外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构造研究侧重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过程、动力机制和增长控制3方面,并形成了历史形态学派、区位经济学派、社会行为学派及政治经济学派等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派系2。由于历史与体制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滞后于国外。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入兴旺国家城市用地空间构造理论,地理界对城市地域类型、地域构造、不同产业的区位进展研究,土地经济领域对地价、级差地租等也有较多的探讨。从总体看,我国对城市空间构造演变客观规律的研究依然较为薄弱和零散。从国内外对城市用地空间
4、构造的研究可以看出,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构造的演变与城市开展进程严密联系。城市的各种经济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到一定的空间形式上。厂商和居民的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投影就形成一定的城市空间构造,它是城市经济开展程度、阶段、内容的空间反响。我国城市用地构造不合理引起的城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恶化、效益低下等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土地利用中最严重的问题。根据“构造功能理论,城市土地利用构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土地的功能及土地利用效益的发挥。加强对城市土地利用构造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从城市用地构造演变的根源分析城市土地利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寻求城市用地构造优化的根本途径。1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空间构造演
5、变形式城市用地空间构造不仅表现为空间的不同组合关系和构成格局,也表现为时间上的演变和过程3。随着城市经济开展,城市空间构造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城市经济运行在空间上的表现就是各种要素在不同空间区位上调整的过程。城市物质形态的演变包括外延扩展和内部重组,分别以增生和替代的方式形成新的城市形态构造,替代过程往往既是物质性的又是功能性的,特别是在城市核心地区4。城市用地空间构造演化可以从开展与增长的多视角进展探讨,其空间过程包括构造演化、空间扩展和土地类型格局的变化5。一方面城市不断向外围拓展导致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另一方面城市内部功能活动不断发生替代和重组导致城市土地利用构造变化。我国学者对城市空间构
6、造的变化作了大量研究,如周一星等指出,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特大城市的外延扩展已经表现出典型的郊区化开展趋势6;唐子来、胡俊等分析20世纪90年代上海城市用地空间构造的演变7,8;吴志强等将全球化的空间构造理论应用于我国城市用地空间构造的实证研第21卷第3期2005年5月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G eography and G eo -In formation Science May 2005究9;刘盛和分析了城市用地扩展的模式及其动力机制10;吴国兵等从集聚经济效益的角度探讨城市用地构造的演变与优化11等。自1990年以来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主要表现为两方面:1城市的外延扩展。主要特征为特大
7、城市及大中城市规模的急速扩张与膨胀,城市建立过程普遍存在市区面积远大于建成区面积,中等城市尤为严重,市区比建成区面积大30多倍,城市外延扩张极为严重(表1。以武汉市为例,19901997年市区面积由1610km2扩展到2717km2(增加了1107km2;同期建成区面积由189km2扩展到202km2,仅增加了13km2。从表2可知,19972002年武汉市远城区新增建立用地面积占全市新增建立用地面积的71.88%。外围建立用地的不断增加直接导致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12。2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空间的重新组合。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内部建立用地构造变化主要表现在城市内部工业用地、商业
8、用地、居住用地的数量和布局的重新组合。以武汉市为例, 19922002年城市内部用地构造变化显著,生产性用地比例逐渐下降,而道路广场、公共设施等生活性用地比例上升(表3,城市内部用地构造逐渐趋于合理。表11997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与市区面积比拟T able1Comp arison betw een urb an constructionarea and urb an area of China in1997市区面积(km2364293331773738建成区面积(km229892575表2武汉市历年新增建立用地统计(单位:hm2T able2N ew construction land fr
9、om1997to2002in Wuh an表3武汉市1992年、2002年城市建立用地构造变化(%T able3Contrast of the urb an land structure of Wuh an betw een1992and2002资料来源:根据1993年和2003年?武汉市统计年鉴?整理。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土地利用类型演变的本质就是土地类型构造和功能的自组织。这种自组织过程又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在城市土地空间构造经历“集聚拥挤分散新的集聚过程的同时,受到经济构造及产业内部构造、交通及通讯技术、重大投资工程、自然生态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当各种自然因素和
10、人为因素作用的强度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引起城市土地构造的演变。2城市用地空间构造演变的驱动机制分析2.1城市用地空间构造演变的动力主体分析吴良镛将我国城市的更新归结为3个积极性(开发商的积极性、老百姓的积极性和市长的积极性的推动13;耿慧志认为城市中心区的更新是政策力、经济力、社会力综合作用的结果14;张庭伟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构造变化的动力机制时,认为存在政府力、市场力和社区力3种力量15;张兵从利益主体论的角度,认为推动城市空间构造开展的动力主体有政府、城市经济组织、居民3种类型16;石崧认为城市空间构造演变的动力主体由政府、企业与居民构成17;刘盛合认为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动力因
11、素主要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类,其动力机制包括自然机制、市场机制、社会价值机制、政治权力机制等10。笔者认为城市用地空间构造是在政府、企业、社会公众3个利益主体互相作用产生的合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变的,这三者共同构成城市用地空间构造演变的动力主体。2.1.1传统方案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城市土地利用中起主导作用。政府拥有和支配包括城市土地在内的一切生产资料,通过方案、政策或指令性的划拨,实现城市土地开发和利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集中表达在弥补市场缺陷方面。建立城市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完善土地资源规划、管理制度,健全土地交易与管理制度成为城市政府的首要职能。国家政府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
12、构造的作用通过城市建立管理过程中制定的各种制度、法律、规章、条例来实施。2.1.2传统方案经济条件下,我国实行土地无偿划拨方式,城市企业对城市土地既没有区位选择的自主权力,也没有区位选择的经济动力。在市场经济页25第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第21卷条件下,城市企业成为城市土地利用真正的根本经济主体。企业不仅通过经济增长为城市带来建立资金,同时这些企业在历次的技术变革中不断调整自身的经济活动以及活动的区位,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城市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地价(或地租的竞争和调节使城市土地在经济上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产业变革以及城市用地构造的空间演变。2.1.3社会公
13、众主要包括社区组织、非政府机构及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对城市道路、居住条件改善的要求,对城市休闲文化、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的渴望,使社会公众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的另一主体出现。社会公众通过合理的要求、政治上的反映、适当的经济付出来表达这一主体对城市土地利用的态度,从而对城市土地利用产生影响。例如,城市居民对住宅区位的投资与选择偏好、社会组织的活动以及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等公众活动,在微观上对房地产开发活动产生影响,在宏观上将对政府制定土地利用政策产生影响,最终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构造的变化产生巨大影响。2.2城市用地空间构造演变的驱动力分析在城市用地空间构造演变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者之间的活动是相互关
14、联、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笔者结合对动力主体作用的主要领域的分析,从以下4方面分析城市用地空间构造演变的驱动力。2.2.1城市土地空间构造演变规律建立在科技进步的根底上由于科技进步,近代一百多年城市空间的变化超过古代几千年的变化,而现代四五十年的开展变化又超过近代的一百多年。例如,交通运输技术的开展对城市用地扩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在以水运为主的时代,江海河流是主要的交通运输线,城镇多沿此聚集。当铁路出现后,城市沿铁路线轴向扩展。而现代快捷交通运输方式(如地铁、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等那么赋予城市及其区域更为灵活的变化,地铁、高空载人电梯的开展以及建筑中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也将城市空
15、间向高空、地下推进。同时,交通通讯技术的开展对城市用地的空间布局产生深刻影响。在交通工具不兴旺的步行马车时代,城市居民几乎都集中在城内,城市用地呈现紧凑、高密度的布局形式。电车的出现使城市居民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选择居住地,城市大规模化成为可能。私人小轿车的开展、快速道路系统和高速公路系统的建立使人们出行方便,城市范围也不断扩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空间超越传统城市空间,网上书店、画廊、博物馆能提供更为灵活的信息获取与浏览方式,并具备相当的存储容量,使原有城市建筑在实体空间上的功能被大大削弱。而大量与信息相关的工作也逐渐转移至家中,通过互联网与外界沟通,这些都促使人们向更加远离城市中心的郊区
16、迁移,城市土地空间布局随之呈现分散化趋势。2.2.2城市经济的开展是推进城市空间演变的内在驱动力产业是城市经济开展的根底,从某种程度而言,城市经济的开展是通过城市产业构造的不断变革与升级完成的。城市产业构造的变革主要表现为主导产业置换的过程。在这种置换过程中,原有的主导产业由于在土地竞争中的劣势而在外围选择聚集效应较高、地租和劳动力较廉价的地区。由于不同产业对土地区位有着不同的需求,因而产业间形成前后向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或空间上的产业集群,最终对城市土地空间构造演变产生内在驱动力。例如,在工业化前期,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城市就业和受教育时机的增多,人口向城市中心迁移,工业用地在城市用地中占有
17、较大比重,居住区在工业区周围分布;在工业化中后期,第三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商业娱乐、办公、金融等行业要求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区位好的城市中心地段布局,城市中心逐渐形成中央商务区,而其他产业由于付不起中心地带昂贵的租金而不得不向外迁移。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空间构造的显著表现就是“土地置换、“退二进三等产业调整用地工程的实施。2.2.3制度是影响城市聚集规模和布局的一个重要的长期性决定因素我国经济制度正在由方案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转变,与经济制度变革相适应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变革、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推进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构造的演变与重组。以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化 进程 城市 用地 结构 演变 及其 驱动 机制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