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相对过剩产业结构偏差与城市化发展.docx
《市场相对过剩产业结构偏差与城市化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场相对过剩产业结构偏差与城市化发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市场相对过剩、产业结构偏差与城市化发展.txt我爸说过的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孩子,好好学习吧,爸以前玩麻将都玩儿10块的,现在为了供你念书,改玩儿1块的了。”经济增长与发展 2000年第 8期中国工业经济市场相对过剩、产业结构偏差与城市化发展陈其林 家的产业结构作横向的直观静态比较 ,不仅与发达国家而且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为了便于观察与比较 ,我们在表 1中列入中国与其他一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状况与城乡人口的分布情况。可见 ,我国第一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仅低于缅甸 ,与泰国、巴基斯坦基本持平 第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仅高于缅甸 1. 77个百分点 (1997年统计数字 ),却低于泰国与巴
2、基斯坦;第二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在表中所列出的 24个国家中最高 ,第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仅高于缅甸 1个百分点 ,与罗马尼亚持平。三次产业间的结构偏差十分突出。表 1中国与世界上 23个国家的就业结构、产值结构和城市化水平情况(一)偏差长期得不到有效纠正的一个必然结果。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次产业结构偏差更为突出所致。如果将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其他国政府部门十分棘手的市场相对过剩目前 ,令经济学界、,其实是我国三次产业间严重结构因而与其说有效需求不足阻碍了经济增长,还不如国家劳动力结构 (%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 )人口的城乡分布 (%,1992年)年份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年份第一次
3、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城市乡村中国 1998 49. 8 23. 5 26. 7 1998 18. 4 48. 7 32. 9 30. 4 69. 6美国 1987 0. 27 24. 74 74. 98 1997 2. 0 29. 2 68. 8 76. 0 24. 0日本 1997 5. 34 33. 09 61. 57 1991 2. 3 42. 0 55. 7 77. 0 23. 0德国 1997 2. 92 34. 22 62. 86 1991 1. 3 34. 9 63. 8 86. 0 14. 0英国 1997 1. 85 26. 76 71. 39 1991 -89. 0 1
4、1. 0法国 1994 4. 74 26. 57 68. 69 1991 3. 1 28. 8 68. 1 73. 0 27. 0意大利 1995 6. 84 37. 97 55. 19 1991 3. 3 31. 2 65. 5 70. 0 30. 0加拿大 1997 3. 85 23. 18 72. 97 1989 2. 4 29. 1 68. 5 78. 0 22. 0澳大利亚 1997 5. 19 22. 13 72. 67 1991 3. 0 29. 7 67. 3 85. 0 15. 0俄罗斯 1995 15. 72 33. 72 50. 56 -66. 0 34. 0捷克 199
5、7 5. 77 41. 16 53. 07 -78. 0 22. 0波兰 1997 20. 53 31. 92 47. 55 -63. 0 37. 0匈牙利 1997 7. 90 33. 10 59. 0 1991 10. 0 29. 9 60. 1 66. 0 34. 0罗马尼亚 1997 39. 02 30. 50 30. 48 1991 18. 5 48. 6 32. 9 55. 0 45. 0印度 1989 5. 50 36. 3 58. 2 1991 28. 6 24. 8 46. 6 26. 0 74. 0印度尼西亚 1996 41. 66 19. 23 39. 11 1991 1
6、9. 5 41. 3 39. 2 32. 0 68. 0菲律宾 1997 40. 37 16. 71 42. 92 1991 21. 2 34. 3 44. 5 44. 0 56. 0泰国 1997 50. 33 19. 72 29. 95 1991 12. 8 38. 7 48. 5 23. 0 77. 0 19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续表 1资料来源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注: 1998年的人口城乡分布情况;前联邦德国的统计数字;原苏联1990年
7、的人口城乡分布情况;原捷克斯洛伐克1991年人口城乡分布情况;只包括国营部门和10人及10人以上的非农业私人企业。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结构偏差会进一步突出,并从根本上制约着宏观经济的运行与经济增长速度?1190年代之前 ,中国的各项政策基本上是围绕着“放权让利”这一基本思路展开的 ,带有比较明显的“渐进式”改革的特征。“渐进式”改革方式所具有的积极效应具体表现为 ,通过刺激和调动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积极性 ,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以补偿的方式来调节原有利益格局分化时所产生的矛盾和问题 ,减缓了改革的阻力 ,使改革的起步阶段可以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顺利地发展。但是 ,这种以“放
8、权让利”为主要思路的“渐进式”改革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甚至没有触动原有经济体制中一些深层次的实质性问题。这些往往会引起巨大摩擦与社会矛盾的深层次问题或者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而被耽搁下来 ,或者是因为担心引起较大的社会阻力而向后拖延 ,或者是因为当时社会还不具备完全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的基本条件而放弃 ,等等。这些沉积下来的深层次问题所衍生的各种矛盾与困难与渐进式改革中所产生的新的矛盾与困难逐渐纠缠在一起的 ,使改革在深化阶段中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小。 21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下机制性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是第二次产业内部工业潜在产出能力大于实际产出能力 ,实际产出能力大于市场需求现状的直接原因。整个
9、 80年代 ,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下的作为主要投资主体的各级地方政府 ,在争相发展本地经济的强烈驱动下 ,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而此时 ,无论是市场还是计划 ,都无法对地方政府的这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行为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其实 , 90年代初期这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后果已初显端倪。只是紧接其后的又一轮投资热潮将其迅速掩盖起来。在这一轮发展中 ,由投资创造出对能源、交通、基础原材料的极度需求 ,而这些部门或行业产品的供给短缺 ,又引发了旨在缓解短缺的投资。工业内部一些部门或行业间的互相拉动形成了一种短缺在不断加剧的表象。在经济过热、泡沫不断加大、中央政府不得不
10、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来整顿经济时 ,经济增长的速度逐渐降低下来 ,但泡沫并未随之消失 ,而是以固化的形式沉淀下来 转化为由低水平重复建设所引起的供给重叠与供给过剩的现有局面 ,其中 ,无效供给成为 90年代后半期以来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31与供给能力不断增长、供给规模不断扩大相对应的则是需求增长的逐步下滑。自 1991年之后 ,国内最终消费率从 60%以上的水平上开始下滑 , 1992 1995年,国内最终消费率分别为 59. 9%、58. 3%、57. 3%、57. 5% , 1996年之后消费率略有上升 ,分别为 59. 9% (1996年)、 20 . 1994-2006 China Aca
11、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58. 5% (1997年)、58. 4% (1998年),但均没有恢复到 90年代以前的水平。导致国内需求增长幅度下滑的主要原因 ,除了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外 ,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滞后 ,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所致。有学者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农业的迅速增长和农业产值份额的显著提高 ,用相对国民收入度量的我国二元结构强度 ,从 1978年的 6. 03缩小到 1984年的 3. 58。不过自 1984年之后 ,二元结构强度不
12、仅没有继续减弱,反而出现复归趋势 ,由 1984年的 3. 58上升到 1988年的 3. 89, 1991年为 4. 14, 1994年为 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导致市场的相对过剩。 4. 48。 1990 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1510元增加到 542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 升到1998年的52. 1%。城乡消费比重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在不断下滑。由于占中国人口绝对多数的8亿多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增长幅度下滑,必然会引起686元增加到 2162元。两者的比差 9% ,而城镇居民的消费比重则从1994年的35结构强度拉大紧密相关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
13、了显著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比重从(以后者为 1)从 2. 21扩大到 2. 51。与城乡二元1984年的 64. 9%下降到 1998年的 47. .1%上(二)市场相对过剩根源于长期以来的三次产业间严重的结构偏差以及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各种经济、社会问题的逐渐淤积。然而 ,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市场相对过剩又为解决上述各种问题增加了较大的难度和复杂性。 11使改革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大大降低 ,两者间的摩擦面会不断地加大。 90年代后期以来,原来的放权让利的改革实践已走到尽头 ,中央政府已无权可放、无利可让。此时新推行的每一项改革都涉及到社会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更是需要通过经济
14、的发展 ,从利益调整或补偿的角度来支撑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而市场相对过剩所导致的大部分企业处境艰难 ,效益滑坡 ,经济增长速度趋缓 ,自然会引起各种社会矛盾与问题的突显 ,进而会对改革产生相当的、不可低估的阻力。 21使改革与开放之间的协调性降低。 90年代后期以来 ,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增大 ,投资的目的由原来的侧重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为主转变为以侧重争夺中国市场份额为主。由于市场相对过剩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市场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 ,民族企业之间、民族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为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激烈程度加剧。不仅如此 ,在一些竞争性部门或行业 ,由于民族企业在包括企业规模、技术装备水平、资本支持条
15、件、产品品种与质量等在内的诸多方面 ,很难与外商投资企业相抗衡 ,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外商投资为克服“水土不服”的不利因素 ,往往通过兼并民族企业 (尤其是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 )或与民族企业合资、合作的方式 ,利用民族企业原有的营销网络 ,实施以自己的品牌来取代原有民族企业品牌的经营策略 ,争夺或扩大自己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民族企业原有市场份额丧失或不断缩小 ,民族品牌消失的现象四处出现。 31使产业结构纠偏的难度加大。发展乡镇工业是在现有的历史背景条件下降低第一次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 ,用“离土不离乡”的形式解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出路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的一个重要举措。 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市场 相对 过剩 产业结构 偏差 城市化 发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