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虚词介词(63页).doc





《古代汉语虚词介词(6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虚词介词(63页).doc(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汉语虚词介词介词的来源、特点、定义、作用、组成来源: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例如:“通过”。(1)游行队伍通过了天安门。(2)通过学习文件,我对“三个代表”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介词的基本特点:1、用在名词、代词、数量词或以这些词为中心的短语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如:“以一当十”“不足为外人道也”。2、有时介词与后面的虚化了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或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组合成介宾短语。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逸待劳”“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以少胜多”。作用:介词主要用来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引介给动词、形容词。介
2、词与它所引介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状语(在前面)或补语(在后面)?,共同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时间、处所、对象、工具、方式、原因、目的、被动等。组成: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于(於、乎)”“以”“因”“为(wi)”“由”“自”“从”“与”“及”“用”等十几个。其中“由”“自”“从”“与”“及”“用”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其用法和意义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于(於、乎)”“以”“因”“为(wi)” 等的用法既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也有自己的一些语法特点(学习的重点)。古今介词用法的比较1.古代汉语介词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 “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
3、词的前边。例如:(1)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僖公四年(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东纪例(1)是“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的意思;例(2)是“以一当十”的意思。还有一些代词与介词组合的固定结构,如“是以”“ 所以”“ 所从”“ 所自”“ 所由”“ 所与”等 ,也是宾语前置的介宾结构。2.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于”的宾语不能。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3. 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
4、、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于”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要作状语以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在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是用状语来表达。此外,现代汉语的介宾结构还可以作定语(与群众的联系),古代汉语则不能。例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同上)4、 介词不单独作谓语。 下面对“于(於、乎)、以、因、为、与”等较复杂而特殊的用法做一些介绍。一、于(於、乎)历史:“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分别意为“往”和 “在”,后来逐渐虚化为介词。二字上
5、古读音相近,作为介词用法大致相同,其差别主要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 ,先秦一些古籍如左传、荀子等“于”“ 於”并用,战国以后古书则多写作“於”。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近,除常作为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用法基本和“于”一致。 “于”的用法主要有四种。第一种引进动作行为起自、发生、归趋的处所和时间。例如: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越王句践栖于会稽之上。 国语句践灭吴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柳宗元捕蛇者说)这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 到”“
6、 从”等。除“乎”字外,现代汉语书面语还一直沿用,如“写于北京”“ 成立于一九四九年”。但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该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作补语,这体现了古今汉语的差别。例如:吾闻秦军围趙王 钜鹿。 史记项羽本纪令女居 其上,浮之 河中。 史记西门豹治邺两句应为“于钜鹿”“ 于河中”。第二种用法是引进动作行为关涉的对象。例如:赵氏求救于齐。(战国策齐策)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韩愈师说)对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 荀子大略刍荛(打柴的人)是询问的对象。这种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见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如“献身于革命事业”“ 有利于各国人民”。
7、第三种用法是表示比较。例如: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 荀子劝学 良曰:“长于臣。”(史记留侯世家)这种表示比较的用法在古书中一般只用“於”和“乎”,很少用“于”。由于表示比较,一般只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后面,它的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但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比”和它的宾语要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前面作状语。“寒於水”,如果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比水寒”。“ 於”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有时 也使用,例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第四种用法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动词后面用介词“于”把行为的主动者引进来,使主语具有明显的被动性质。如: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鞌之战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虚词 介词 6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