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常见意象解读(28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解读(2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中常见意象解读(28页).doc(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词中秋愁意象解读导读:意象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古典诗词就是由意象有规律有目的的组合而成的。 意象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古典诗词就是由意象有规律有目的的组合而成的。所谓意象,即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是融合形象与情感意蕴的“合金”,用庞德的话来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一种理智和情绪的复合物的东西。”刘勰曾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远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可见,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意象是其艺术的灵魂。纵观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能表达“秋愁”的意象颇多,如秋风、秋雨、秋霜、秋月、衰草、枯木、枯荷、落叶、鸿雁等等
2、,“梧桐”这个传统意象更是纷繁出现,且具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下面,笔者仅就古诗词中梧桐这一意象所蕴涵的悲愁加以解读。古诗词中“梧桐”意象的分析一、丧偶之痛梧桐,一种普通的树种,青干绿叶,枝干扶疏。相传梧桐雌雄异株,梧为雄,桐为雌,同生同死,因此,我国民间通常以梧桐来象征男女之间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忠贞爱情。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便化用了这一象征意蕴:“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东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然而,梧桐落叶早,“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古人深信“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由物及人,见梧叶飘零自然就会联想到生命的终结。因此,古人常以梧桐半死或叶落来
3、象征爱情的零落。以梧桐象征丧偶,最早可近溯到枚乘的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后人由此加以引申联想,产生了许多名篇佳句。贺铸在为其爱妻所作的悼之词中写道:“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半死桐)就是以清霜之后的半死梧桐象征丧偶之痛。作者与妻子曾经住在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当贺铸要离开苏州时,痛感物是人非,满腹辛酸无处倾诉,只能哀叹:“你我一起来这里,怎么就不能一起离开呢?”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成为枝叶凋零的半死梧桐,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只剩下
4、孤零零的一只,它也经历了失伴之苦!留下的一半该是多么孤单、凄凉啊!因为“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孟郊烈女操)李清照在遭遇家破人亡后感慨:“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此时那片片落叶就象用哀愁锻铸的锤子,一下一下重重地敲打在她的心上;阵阵风声,更像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那数不尽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二、离愁之苦离愁别绪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永
5、恒主题。古人常借用不同的意象来表达离愁的凄凉、悲怆。梧桐就是被运用得最为频繁的载体之一。1、离人之思求官远游是大多数古代文人都要经历的生活,这样,他们就不得不与所爱之人天各一方,由此就产生了许多抒发思念离人的作品。 “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谁伴我,对鸾镜。”(李玉贺新郎篆缕销金鼎)思念离人已苦,立于黄昏中疏桐下思念更苦,夜深人静之时,听着窗外雨儿嘀嗒嘀嗒,一声声地滴在梧桐叶上,思念的人儿缠绕心中,思而不见,挥之不去,则苦不堪言了。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就刻画了这份极苦:“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6、”在华美的画堂之中,玉炉飘香,红烛堕泪,好像有意和愁思无寐的人过不去,偏将烛光投到她身上,使其更为难堪。涂在眉毛上的黛色已经稀薄,乌云一样的头发散乱不整,在那漫长的秋夜,怎么也不能入睡,只是翻来复去,深感枕冷衾寒!时序已是半夜三更,细雨正打在梧桐树上,此时此景,应是怀人最切,让人最难忍耐的时候。那一滴一滴的细雨慢悠悠地落在梧桐叶上,声音凄凉,催人泪下。雨,这个湿淋淋的灵魂,仿佛有意让思妇痛苦,极力折磨她,竟然“空阶滴到明”,人也愁到明,哭到明。是雨,亦是泪。雨声,亦是心声哭声。雨打在梧桐叶上,更是一滴一滴打在思妇的心上,浸透了思妇的心。“不道”,有不管、不顾、不考虑、不理会的意思,是说秋雨打在
7、梧桐树上,发出凄凉的悲声,完全不顾思妇的内心痛苦。自古以来,雨打梧桐就是表现愁思的一种方式。像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冯延巳采桑子:“雨过残花落地红独倚梧桐,闲想闲思到晓钟。”冯延巳芳草渡:“梧桐落,蓼花秋。烟初冷,雨才收”韦庄定西番:“闷杀梧桐残雨,滴相思。”晏几道清平乐“卧听疏雨梧桐,雨馀淡月朦胧。一夜梦魂何处,那回杨叶楼中。”晏殊撼庭秋“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晏殊踏莎行:“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周紫芝鹧鸪天:“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张辑疏帘淡月:“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徐再思水仙子:“昭阳殿梨花月色,建章宫梧桐雨声。”高启明皇
8、秉烛夜游图:“孤灯不照返魂人,梧桐夜雨秋萧瑟。”秋天是个忧愁的季节,但是能把秋愁写得深入人心,把秋雨梧桐之悲凉凄清写得如泣如诉,应是集大成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李清照笔下的梧桐细雨,不是听,不是观,而是一点一滴地数,是一字一泪地诉说,这更让读者心颤。李清照把秋雨梧桐写绝了。王国维把诗的境界划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并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实,优秀的诗人在选取意象时,已经把自己也融进了意象之中。把自己当成了物,或者把物当成了
9、自己。“梧桐”二字,不正是“吾同”吗?也就是说,诗人们用梧桐做意象的时候,实际是想表达“吾同”这一隐意。“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的这首长信秋词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宫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单影孤、卧听宫漏的情景。那句“金井梧桐秋叶黄”,不正是说她的美貌如同秋天的梧叶一般,日益枯黄凋零吗?2、离乡之愁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秋天的萧条悲凉,极易使人产生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天涯游子,最难忍受的莫过于思乡之愁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思乡之愁能使人断肠啊!“缺月挂疏
10、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夜深人静,一弯残月挂在疏落的梧桐之上,月夜朦胧,孤雁独飞。倍受离乡之苦的游子目睹此景怎不引起思乡之愁!“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晏殊采桑子)一幅多么萧瑟凄清的秋夜图。“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邓剡浪淘沙)离家千里,客居异乡的游子感到自己就像凄风苦雨中飘摇不定的梧叶一样。在乡愁之苦中,去国之愁恐怕是最深沉、最凝重、最伤感的。去国之人归期遥遥甚至是无期!每念及此,怎不叫人肝肠
11、寸断。把去国之愁与秋味体会得最深刻的当数李煜这个从帝王沦为阶下囚者,而那份浓浓的秋味,正是借助梧桐这个意象表达出来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乌夜啼)秋风萧瑟,秋叶飘零,秋月凄清,孤影无声!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为全词定下了凄凉的基调。“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会触动他心中的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可见他对故国怀念之甚、眷恋之甚。作者仰头看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
12、(破阵子),这会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萧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锁”住的究竟是庭院秋意还是作者的幽居之身?感到凄“清”的究竟是秋景还是作者的心?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三、孤高之悲梧桐高大挺拔,根深叶茂,为树中的佼佼者,自古被人看重。古人更是常把梧桐和凤凰联系在一起。凤凰是鸟中之王,而它最喜栖于梧桐之上。诗经大雅卷阿记载:“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梧桐可招致祥鸟凤凰,可见它是高洁的象征。我国古代就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说法,庄子在秋水中云:“南方有鸟,其名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
13、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据古书记载,鹓雏就是凤凰的一种。郑玄云“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有这样的描述:“凤翱翔于千仞,非梧不栖”。良禽择木而栖,志趣高洁的人自然择明主而事。在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情况下,一些人则宁肯保持自己的高洁也不愿同流合污,于是以梧桐自比。虞世南高唱:“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蝉居于梧桐之上,蝉声因梧桐高大挺拔而声响远播,暗指诗人志趣的高洁。苏轼被贬黄州时有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梧桐前着一“疏”字,更显梧桐树孤高独立,东坡先生卓尔不群的品性由此可见一斑。“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
14、弹。”(孟郊秋怀)峥嵘的桐木制成的美琴却弃置不用,寄托了诗人一生穷困失意的悲哀。刘过在贺新郎中感叹:“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贫士的失职之悲在秋风秋雨中真是愁煞人。然而在众多的树木中,诗人们独钟情于梧桐,只因梧桐是品性高洁的象征。古诗词中“雨”意象的分析雨,作为自然界的阴晴变化现象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作为生活表象的自然界的雨,一旦进入诗歌领域,便具有了深邃的思想启迪意义和隽永的审美意味,从而拓展出一个广阔辽远而又厚重深沉的审美想象空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诗词中涉及到雨的佳句层出不穷,成蔚然大观之势。
15、仅全唐诗中的雨意象就有七千多处。以杜甫和李商隐为例:杜诗中雨意象出现246次,比晴的36次多了六倍;李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出现73次,而晴只有10次。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梓州吟罢寄同舍中写道:“楚雨含情皆有托。”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感叹“身世浮沉雨打萍”。可以说,雨中滴洒着古人生命的血液,也激发了文人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诗情。不论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浪漫主义诗人;不管他是豪放派词家,还是婉约派词家。雨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充当了重要的抒情角色。如果说两千多年的诗歌是一片蓊蓊郁郁的森林,那么淅淅沥沥的雨就是其中一棵挺拔的大树。青鸟不传音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雨的愁苦意象“月华显彩坐来收,月色江声暗解愁
16、。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杜荀鹤旅舍遇雨)诗人旅舍遇雨,夜深孤灯独坐,百无聊赖,随着雨声,往事涌上心头。唐人刘媛在长门怨中写到:“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人生苦短,往事如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王勃滕王阁序)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似乎也懂得他们的心情,点点滴滴,自空中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诗人的心灵。秋雨梧桐叶落时的凄凄惨惨戚戚,最容易触动诗人那根思乡怀人的敏感神经,因此,这些诗词多凄苦悲凉,雨泪同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几许风雨带来的几许悲伤,读来令人断肠。雨作为愁绪的载体,雨意愈是凄凉,愈能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在这里,雨已经成为诗人们内心情感活动
17、的“场”,并构成抒情的背景。诗人或借雨诉相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鹧鸪天)词作写诗人在雨夜对妻子的思念和寂寞痛苦之情。虽然没有直接写对妻子的思念,但借“挑灯补衣”这一事件,流露出满腹相思。由景生情,情中见景,情景相生,各得其妙。“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在一个秋雨霏霏的夜晚,诗人独坐在孤灯下,思念着远在千里之外的妻子。在诗中,我们不仅听到了淅淅沥沥的单调的雨声,而且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妻子的深长思念以及郁积心底的愁思随雨声慢慢的涨满了秋池。或借雨写离愁。“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绵绵的春夜
18、之雨,没有给诗人带来丝毫的喜悦,相反却使诗人强烈的感受到了现实和梦境的距离,从而哀叹故国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沉痛哀婉,十分凄凉。不言忧而忧见,不言怨而怨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词人借滴个不停的秋雨,写离情的绵绵不绝。同样写不绝的三更雨,李清照的“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比起温词,立意更高。她融化前人词意而不显斧凿之痕,并能创新出奇,借“愁损北人”之“三更雨”来抒故园之思、家国之恨,格调、境界皆胜温词许多。另外,在古诗词中,还有借雨写愁绪之长的。在江南,春末夏初是梅子黄熟的
19、季节,也是梅雨频繁之时,称黄梅雨。诗词中有借雨来写愁绪之长的,首推贺铸。他在青玉案中写道:“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黄梅雨之绵绵不绝来写愁多愁长,生动、形象、贴切。无独有偶,李清照在青玉案中也用了同样的比喻:“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不同的是,贺词用博喻,李词除了用比喻外,还用了夸张的手法,兼用两种辞格。或借雨写政治环境的险恶。阮籍在咏怀诗十三首中以“激电震光,零雨降集”来抒发“感往悼来,怀古伤今”的内心惆怅,无情的风雨被赋予抽象的政治寓意。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等人因参加“革新”被贬,他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
20、说:“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以“惊风”“密雨”来比喻政治打击的残酷。与柳宗元有类似遭遇的是白居易,他在唐宪宗元和十年因上书言事而获罪,被贬为江州司马。他的朋友元稹在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写道:“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诗人用“暗风吹雨”影射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险恶令人防不胜防。“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人由眼前自然界的风吹雨打,联想到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如同风雨中飘摇不定的一叶孤舟,随时都有“樯倾楫摧”(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危险。或借雨写生活环境之艰难。“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又偏偏遇上
21、连绵的秋雨,屋漏床湿,如何入眠?诗人借自己生活境况之艰难写出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而李东阳的风雨叹中风雨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更令人胆怯生畏:“山豗谷凶猛虎嗥,万木尽拔起波涛。州沉岛没无处逃,顷刻性命如鸿毛。”在无情暴戾的风雨面前,生命如同草芥一般,根本不值一提。人的渺小与脆弱,如此不堪一击,令人心惊魄动。由上述可以看出,雨一旦与诗人的愁苦心境相遇,就变成了一种忧伤惆怅、悲苦失意的符号,可以代表或涵盖诸如相思之苦,离别之愁,政治险恶,生活痛苦等种种情感和社会现象,雨意象也由此变得深沉、厚重、复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的欢乐意象雨,古称天水。尔雅释天谓:“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雨水从
22、天上下也,雨者辅也,言辅时生养也。”下雨这一自然现象被古人描绘成天界纷纷下落的羽毛,是对它“辅时生养”、滋润万物的礼赞。正因为如此,古人把滋润万物,带来丰收的雨称为“甘霖”、“甘露”。北宋诗人曾几在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为题的七律诗中,一反凄苦悲凉之态,抒发了内心喜悦之情:“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清冷凋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梧桐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梧桐树上的潇潇冷雨不但没有引起诗人的悲苦情绪,反而由此联想到禾苗的勃勃生机,故而由衷地歌吟出“五更梧桐最佳音”的诗句。尽管诗人的境况不佳,甚至狼狈到“屋漏床床湿”的
23、地步,但仍然真诚地为“秋苗以苏”而由衷地高兴,那么辛勤劳作的农民“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就可想而知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诗人摒弃了“小我”的忧伤,跳出了个人患得患失的圈子,喜农民之所喜,乐农民之所乐。从思想境界上看,可以说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具体化。“春畦雨过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苏轼南园)同样对及时的雨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个“酥”字,不仅表现出京城大地在绵绵细雨滋润下变得湿润松软,而且也传达出诗人感受春天到来的那种愉快之情和美妙心境。景中含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词 常见 意象 解读 28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