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doc
《【高三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乌苏市第一中学校本课程资料】高三历史组教学设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教学计划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是完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共24课。具体计划如下: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三历史学科是文化专题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文化领域发展进程中重要内容。大致来说主要内容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思想文化活动都是继承前人思想文化成果基础上,根据社会历史条件变化,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历程。第二,在世界不同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历史发展有别,思想文化也有差异。第三,不同文化相互碰撞,构成了多元化特征。二、学生状况高三历史
2、教学。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没有养成,尽管到了高三,学生长期对历史学科态度没有大变化,所以一轮复习将在基础环节中展开。三、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问题;在掌握历史知识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能力。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基本方法。学习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处、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考学习习惯,学会与他人尤其是不同见解人合作学习和交流。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
3、和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人文主义精神理解。五、教学要求在漫长人类文明史中,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本学期课程,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经济事件,正确理解经济制度演变必然性和对近代、现代影响,进而正确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四、 教学措施1.课标为本认真研读和分析课程标准,了解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学科测试标准,深度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好课前课时设计。2. 创新授课创新课堂,上好每一节课。运用课前课时设计,采用问题教学法、学案导学法、讨论法等。关注课中生成,及
4、时调整教学思路,激活课堂,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归纳能力。3. 改进教法用好学校提供课程资源,把“白板”引入历史课堂,充分利用其容量大、易于营造新教学情境等特点,创设快乐和谐课堂,拓展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4. 及时总结认真做好学生意见、建议收集整理工作,及时调整工作,不断修正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形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形成。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材料,启发学生思考
5、百家争鸣局面形成重要意义。以列表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读书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地位和对后世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积极意义。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形成。2.难点:儒家思想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地位和对后世影响。三、教学方法:谈话
6、法四、教学设计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会统治思想。自孔子创立儒家至今,儒家经过了二千多年发展历程,其思想与孔孟时代儒家已是差别很大了。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思想原貌,我们要尽量阅读原始文献资料,所以讲课中涉及很多这方面史料。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孔孟荀思想异同,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过程。早期儒家思想一个积极方面是它民本思想(这一点与后世儒家有较大区别),通过学习民本思想,来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已知知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导入: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1、理解概念?学生先回答后,教师解释(1
7、)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局面。2、社会原因?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第一,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
8、质条件。第二,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现实发表不同看法,提出改革时弊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现象;加上新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权威,人们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政治愿望。第四, 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教师小结,要学生
9、明确:一定是思想观念是历史时代产物,是在它一定物质条件和相应社会关系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3、主要派别代表:学生:列举4、历史影响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基础。教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百家争鸣”,中国后来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
10、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思想学生:列举(1)思想核心“仁”。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仁与礼关系是内容与形式关系,仁是人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自觉性,强调人与社会和同;礼是社会对人外在约束。“爱人”作为“仁”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关
11、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胸怀来爱护民众精神,是“仁”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今天,孔子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现实性和永恒价值。(2)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从孔子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3)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
12、由不把我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严格等级制教育有着质区别,是划时代进步。孔子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限制,扩大了教育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看司马迁对孔子评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再看孔庙、孔府、孔林一些图片,体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儒家思想,并在适
13、应时代要求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孟子思想学生:归纳,教师明确。(1)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仁政”思想。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发展。(2)伦理观上: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思想。其理由
14、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虽然人性本善,但也必须通过后天学习存养善端,使其不断扩充完善,否则会丧失善端。3、荀子思想教师: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学生:一位是杰出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丞相李斯。荀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孔子思想,但对战国诸子百家思想也兼容并包,故能集大成。学生归纳,教师确认。(1)政治思想: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他所提出“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思想学说。(2)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
15、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君舟民水”观点,对后世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出现起了一定促进作用。(3)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声音,爱看好看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 讲完荀子思想,可以列表让学生比较孔孟荀思想上异同,加深学生理解。三、道家、法家和墨家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以表格形式归纳
16、总结。不作重点解释。本课小结: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试说明学习要求董仲舒儒学主张、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史实。了解汉代儒学思想在古代中国主流文化演变进程中重要地位。2. 结合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统治特征,从文化、政治集权、教育(科举考试)等角度,掌握儒学被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影响。一、从无为到有为原因西汉
17、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朝经济逐渐恢复,国力日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北方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威胁西汉稳定;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发展形势,积极有为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二、董仲舒新儒学思想 1、董仲舒: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受重用。汉朝儒家代表,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关键人物。著有春秋繁露一书。2、董仲舒思想主张(1)新儒学思想特点: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思想主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大力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
18、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思考:“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上述观点核心思想是什么?其社会根源是什么?你认为上述思想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封建政治大一统局面对思想文化领域里需要。即需要思想上统一巩固政治
19、上统一。对后世影响:正面有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成为中华文明主流思想,影响极其深远。但是,在封建社会后期阻滞了学术思想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进步,导致中国近代落后。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武帝尊儒措施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方面: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教育方面:兴办太学,立博士,传五经,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全国各郡设学校,推广儒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2、独尊儒术结果: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3、西汉儒学教育状况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立教官“博士”。儒学地位大大
20、提高。兴办太学,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意义: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规矩;提高了儒学地位。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思考:汉代为什么会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现象? 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朝经济逐渐恢复,国力日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北方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威胁西汉稳定;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发展形势,积极有为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汉武帝举贤良对策,寻求新治国之道,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因此。小结作业 第3课 宋明理学A教学目标一、知
21、识与能力:(1)了解宋明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影响。(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经历和浅显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内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思想文化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人生理想。B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历史地位。C教学方法: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
22、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发展过程。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理学,将儒家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时代背景是什么?它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
23、变化?由此导入。【讲述内容】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被动摇。【合作探究】1:儒学地位动摇原因是什么?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佛教和道教盛行,对儒学冲击。(P12第一段)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发展,开始挑战儒学正统地位。3、儒学复兴运动掀起(1)先声韩愈(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二、程朱理学1、理学概念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历史校本课程 历史 校本 课程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