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数学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商丘市梁园区王楼一中: 刘玉东摘 要: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创新思维的竞争,而创新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弄清楚创新思维及其特征。其次要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最后要寻找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方法。关键词: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未来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尺,是考查一名一线教师对新课改精神的落实程度。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中学数
2、学教学的重大问题。事实告诉我们,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大爆炸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信息无限膨胀加速更替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只有勇于创新,才能在二十一世纪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世界各国都承认,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重点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和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数学教育,必须担负起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学习进行创新的方法和知识,为学生将来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的重要责任。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而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3、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就创新思维及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创新思维及其特征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反映。创造思维就是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使有
4、关信息有序化,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或成果。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获得新成果、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新颖独特和灵活变通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二、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热情高涨,才能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
5、维能力的重要前提。教育创新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因素,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使课堂教学有创造教育的内容。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提出“在河边修一个水塔,使到陈村、李庄所用的水管长度最少,如何选定这个水塔的位置?”从而把课本内容引申到实际生活中来,使教学富有实践性、科学性、现代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中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中学习争辩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处理学生学习行为时,尊重他们的想法,鼓
6、励别出心裁等。三、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一)、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创新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深蕴创新精神,亟须创新实践的时代。无论是人类历史的前进,还是社会实践的发展。“创新”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概念之一,也是人类可以共享的最响亮的主题之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亟须创新人才的产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必将成为时代的主题。而教师则必须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历史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交给了教师。中外的很多教育学者研究表明,学生的创新与教师有密切关系。如果教师具有很强的创新潜能,那么有才能的学生将会获得辉煌的成绩。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教师应立足于中学教学实际
7、,更新教学观念,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结合起来,针对实际情况,开展创新教学活动。1、 教师应由传授知识型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转变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已形成了“讲、扶、放、练”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要着眼点是“教”而主要的教学方法则是“讲”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避免这种弊端,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遇有分歧,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其自己去做、去悟,让学生充分去交流,得出结论,使他们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就采用了这一方
8、法,每次上课时只对本节的内容作以简单的介绍,然后留给学生充分自学和讨论的空间,再让其把自己所学、所思加以梳理、归纳、得出结论。最后我略做总结。每次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 由关注结果向关注学习过程转变由于以往的教学着眼于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更多的关注学生会不会,知识掌握是否正确。教师备课时往往把教学的步骤、要提的问题及问题的答案作为主要内容。这种设计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惟恐学生理解有偏差或不相信学生能得出结论来,而急于把自己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告诉学生,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因此,在教学中应更多地着眼于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应当做到,在展开讨论
9、时注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注意让学生联系课外知识。这样,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动”的过程,使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课堂 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3、 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教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冲出“以知识为本”旧观念的束缚,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有着本能的创新冲动。因此,首先我们应该相信所教的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有创新的欲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自我发展选择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必需打破传统的教育内容的封闭。因此,需要努力把所教的每一节课都渗透于实际生活中。只有开放式教学,才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
10、生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教学除了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研究外,尤其要引导学生能在课堂以外,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学习。教育时空的开放既是培养创新素质的需要,也是现代发展的必然走向。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思维方式的开放,通过训练的开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创新的人格。(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要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与学共同发展为主线。教学中要为全体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以及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等有效参与的机会,鼓励求异创新,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
11、的课堂氛围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体,成为启迪智慧的钥匙,成为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良好的学习情绪容易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相反,情绪低落,心情郁闷则会使学生思路狭窄、思维迟钝,根本无创造性可言。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如在“求概率”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班共有多少学生?其中女生多少人?男生多少人?任意抽取一人是男生或者女生的概率各是多少?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位学生都通过自身主动介入,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再加上教师的诱导和激励,学生的创新兴趣油然而生。2、创设问题情景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
12、创造之源,疑问是创新之母。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方向,才会有动力;有了疑问学生才会主动去探索,所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诱导学生对新知识的疑问,使他们产生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心理趋向和强烈愿望,从而激发其创新的意识。如教学“弧长”时,我首先出示弯曲的枝条,让学生求枝条的长度?学生采取了化曲为直的方法,我又立即设问:“如果是一个大型的弧形工件又该如何?”使学生感到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来求实在太不方便,以此刺激学生产生寻找简便方法的心理,从面自觉地开动脑筋,认真地观察思考,最终启发他们独立发现计算弧长的方法。每个
13、学生都跃跃欲试,可见创设问题的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3、鼓励学生“再创造”纵观数学知识产生和形成的全过程,无不是前人的发明和创造。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前人创造的成果,而看不到前人进行创造思维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只停在教材的结论上,机械地把结论传授给学生,而忽略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则无法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也就无从谈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所得到新知识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能力的表现。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再创造”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大胆探究,进入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对新知识的“再创造”,增强其创新意识。如在教
14、学“圆锥的表面积”一课时,教师在学生已掌握圆面积公式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圆锥的底面,然后分析求圆锥侧面方法,学生各抒已见。有的认为是:底面积乘以高,有的认为是:底面周长乘以母线,有的认为是:底面周长乘以高,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圆锥的展开图,把求圆锥的侧面积转化求扇形的面积,从而得到圆锥的侧面积公式。由于经历了“再创造”,学生不仅获得了计算方法而且能灵活运用这种方法。一个学生如能长期在这种“再创造”方法的熏陶下,经过长期“再创造”的积累和发展,就可能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其创造性的思维不断提高。4、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而不会问,
15、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公,只在每事问。”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所以要鼓励学生善问、敢问,教师不能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更应倾注爱心和耐心,经常给于鼓励和帮助,让其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其次,要允许学生出错,这是敢问的前提。再次,不要把学生的提问和想法节外生枝,打乱计划,而要把学生提问题看做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学习“测量树的高度”时,有的学生利用物高与影长成正比,有的利用标竿,有的利用平面镜,有的利用测角仪等等。诸如此类,举不胜举。这些想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的理
16、解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最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见解。培养学生不惟师、不惟书,只惟实的精神。着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引导学生学习创新的方法1、指导观察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
17、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准备10厘米、16厘米、8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中,学生发现用10、16、8厘米,10、8、6厘米和10、16、6厘米都能拼成三角形,当选16厘米、8厘米、6厘米长的三根小棒时,首尾不能相接,不能拼成三角形。借助图形,学生不但直观的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而且明白了“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而应该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有了清
18、晰的认识。因此,在概念的形成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和分析的过程中亲自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2、引导想象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
19、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种植园里各种植物郁郁葱葱,分别种在划成不同形状的地块上。然后出示种有竹子和杜鹃的地块,分别呈正方形和长方形,要求算一算它们的种植面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出示一块形如平行四边形的青菜地,让学生猜一猜它的面积大概是多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怎么求?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天然的好奇,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纷纷根据前面的知
20、识作出如下猜测:、面积是长边和短边长度的积。、长边和它的高的积。、短边和它的高的积。、先拼成一个长方形,跟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关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学生见自己的思维结果被肯定,心理上有一种小小的成就,从而更激起了主动探索的欲望。3、鼓励求异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
21、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本人教授“2.7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时深有感触,一道例题最初是这样设计的:例:如图,已知a / b , c / d , 1 = 115, 求2与3的度数 , 从计算你能得到1与2是什么关系? 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并得到1=2。我正要向下讲解,这时一位同学举手发言:“老师,不用知道1=115也能得出1=2。”我当时非常高兴,因为他回答了我正要讲而未讲的问题,我让他讲述了推理的过程,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又借题发挥,随之改为:已知:a/b , c/d 求证: 1=2让学生写出证明,并回答各自不同的证法。随后又变化如下:变式1:已知a/b ,
22、1=2 , 求证:c/d。变式2:已知c/d ,1=2 , 求证:a/b。变式3:已知a/b, 问1=2吗?(展开讨论)这样,通过一题多证和一题多变,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初学几何者来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几何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精神。数学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创新学习所必备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要让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这应成为我们以后教与学的着力点。4、诱发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
23、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3/7、6/13、4/9、12/25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7/3、13/6、9/4、25/12),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总之,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而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把握知识与创新能力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