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6页).doc
《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第 6 页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谈小学科学课与美术课的结合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黄海涛研究员2012年4月19日,笔者到济南历城区洪家楼第二小学和第三小学各听了两节科学课和美术课,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科学课缺少运用知识的环节;二是美术课缺少探究的过程。下面笔者结合这四节课,谈一谈科学课与美术课如何作好结合的问题。一、 问题的提出(一) 科学课缺少运用知识的环节1.笔者听的第一节科学课是洪楼二小刘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的认识光此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探究的实验过程明白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科学道理。刘老师完全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教完:第一,播放录像,让学生初步感受光的世界;第二,认识光源;第三,
2、探究光沿直线传播:学生通过实验来回答光是沿什么样的路线向远处传播的问题。学生分组:有一组学生用激光手电沿白纸板照射,显示轨迹;有一组学生用激光照玻璃杯里的水,显示轨迹;有一组学生用激光手电照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小纸板,看能否看见光线;有一组学生努力使激光手电灯光点从弯曲的吸管出来通过实验孩子们都能明白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道理。第四,什么地方需要光,主要引发孩子与生活联系,最后,布置作业生活中哪些地方光污染?笔者反思:科学课只让学生探究明了就完了吗?笔者认为:此课没有完,应在学生明了光源是沿直线传播道理后,在某一时间段里,让学生运用此原理,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制作自己的玩具(材料自家准备)。2.笔者听
3、的第二节科学课是洪楼三小的周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的它们都是鸟此课主要运用观察法,让孩子通过观察鸟,归纳总结出其共有的特征,认识什么是鸟。周老师在孩子观察记录前提出了要求:一是按顺序观察,找出只有鸟才有的特点;二是边观察边记录;三是观察完本组的,再与其他组交换观察意见;四是比较观察的两种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然后孩子分组拿着周老师给他们准备的鸟的模型认真地观察起来。在交流发现教学环节时,让孩子明白了只要是有羽毛、卵生这两个条件就是鸟的道理。之后,周老师举了许多鸟的例子,问学生这是不是鸟?以此加深学生对“鸟”的理解。周老师又把鸟分成六大类,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鸟,最后,她又让学生了解鸟给人类的作用,激发学
4、生要爱鸟、护鸟情感。笔者反思:科学课只让学生观察、探究,明了就完了吗?笔者认为:此课没有完,应在学生充分认识“鸟”的概念后,在某一时间段里,让学生运用此道理,结合学生自己生活,制作自己喜爱的鸟的模型。(二) 美术课缺少的是探究的过程1、 笔者听的第一节美术课是洪楼二小李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的甜蜜的梦此课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刮画技法刮画出自己美好的梦境。其过程:一是老师播放九色鹿动画片,让学生进入一个悲伤的梦境;二是问学生作过梦吗?引出甜蜜的梦的课题;三是老师讲做梦的好处;四是出示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别的孩子刮画的“梦”;五是老师示范刮画技法(两幅);六是让学生在刮画纸上刮画出自己的梦;七是学生刮画;八是
5、让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梦”的刮画。笔者反思:面对三年级学生(8-9岁),设计只让学生异想天开,而没有让学生思维进一步的教材行吗?笔者认为:此课缺少了对梦的认知理解的探究内容。如果在课前老师让学生了解一些人为什么会做梦,人在何种情绪下容易做何种梦等心理科学知识,再上此课时把学生引入某一种情绪或情景中,让孩子通过刮画的形式表现出自己的某种情景的“梦”境。 2、 笔者听的第二节美术课是洪楼三小的孙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的双胞胎此课主要使学生了解对称的原理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孙老师的教学过程:一是出示幻灯片双胞胎人像,引出课题;二是讲解双胞胎现象;三是教师出示千手观音、建筑物、剪纸等照片,分析讲解照片中形象
6、的对称现象;四是问学生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对称现象;五是布置作业:你想设计什么样对称的形象?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对称的形象。学生用不同的材料来绘画或手工表现对称的形象。从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看:学生设计的、绘画的、制作的对称形象效果一般,太简单。笔者反思:面对四年级学生(9-10岁),设计只让学生在浅显了解对称表面现象的基础上,运用不同材料表现对称形象,而没有让学生思维进一步的教材行吗?笔者认为:此课缺少了对事物对称的科学探究内容。如果在课前老师让学生进行有关事物对称科学知识探究,浅显了解些事物为什么要对称的科学知识,再上此课,可能学生的对称的表现会更深刻些。二、 教学的过程: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为什么
7、以上科学课缺少运用知识的环节?美术课缺少探究的过程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把教学认识的比较狭隘:一是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而非运用知识,而非创造知识;二是把教学等同于上“课”,45分钟的“课”,认为一切教学过程一定要在这是45分钟的课中实现和完成。笔者认为: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在明了的基础上,去运用知识,而且要创造新的知识;教学过程是以实现教学主题为目标,不只限45分钟的课上的内容,课前、课中、课后都是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教学过程要与研究的过程相一致,进一步认为:教学过程与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相一致,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就是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的一个完整的过程。(一) 举三
8、反一 即分析思维、纵向思维的过程学生首先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举三反一的过程。“举三”就是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分析、判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众多的资料中选择对问题有关联每部分,加以整理、综合、分析;从众多的资料中,选择对问题有关联的部分,加以整理、综合、分析;从众多现象中感悟到有作用的一个内容,作为研究的重点反复对比、实验。“反一”就是在此基础上,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运用其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同时,如果有效,他也就发
9、现了在这一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事物本来的规律。这个过程也是撰写研究报告的前三个部分的过程。研究报告一般有四个部分:一是问题部分。该部分要求对人们打算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作出精确的描述。要解释为什么应该进行该项研究。这部分要有有关课题过去的研究情况,内容常包括对以往从事这一课题的研究人员所做出的贡献的概述,以及对这些贡献的适当评价。二是过程部分。就是如何开展的研究,要写明所需的设备、试验品如果使用了的话是怎样挑选的,采用了何种统计方法来评估研究结果的,进行了多少次的观察以及何时进行的等等。三是结果部分。此部分要表述调查研究取得的结果。有关这一部分的一条原则是将当初提出研究立题有关的一切资料和盘托出。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举三反一到 举一反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