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docx
《高二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二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此题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某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A.距今一万年前后,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农耕生产B.早期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按劳分配 C.中国人以炎黄子孙自居,因为炎黄传说已经被证实D.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异中可以透视到社会等级存在 2.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 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这说明当时A.水稻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B.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C.浙江地区
2、的水稻产量最高D.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3 .“新石器时代的技术革命,以食物生产取代食物采集,是一种在规模和意义上堪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相 提并论的技术变革。”这场技术革命在我国古代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特色,形成这一特色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差异B.生活方式的不同C.耕作技术的区别D.文化背景的悬殊4 .中国古代关于“五谷”的说法主要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 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较早流行的“五谷”中无“稻”,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水稻的栽培种植历史较晚B.早期的经济重心在北方C.水稻产量不及其它作物D.民众饮食习惯发生变化5 .陶寺遗址是中国黄
3、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类型为主的遗址,确切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之间,在开掘过程中,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和气势恢宏的宫殿,根据开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 化悬殊,形成了特权阶层。据此可知,当时A.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B.开始产生贫富差异C.进入奴隶社会鼎盛时期D.已进入传统农耕社会6 .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 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里的“他”是() A.汉武帝B.董仲舒C.卫青D.张骞7 .以下图为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类壁画在
4、今山东.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西、 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这反映出魏晋时期嘉贻美歌者墓“吃烧烤”法画嘉贻美歌者墓“吃烧烤”法画A.畜牧业逐渐向南方扩展B.各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C.百姓对富足生活的渴望D.佛教向群众生活的渗透.从齐民要术的目录来看,养殖方面的顺序为牛、马、驴、骡、羊、猪;把种植业和畜牧业合起来看, 二者的内容之比约成79: 21。这说明当时的北魏A.非常重视畜牧业领域的开拓B.受到汉族生产方式的影响C.提升了牛马在生产中的地位D.种植业和畜牧业协调开展8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 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
5、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 说明新航路开辟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打击和破坏 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C.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开展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开展.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 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美洲那么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 菠萝等。材料说明,早期殖民扩张A.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B.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C.推动了洲际物种交流 D.促进了种族交流及其重新分布9 .甘蔗种植需要猛烈 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
6、,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 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 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B.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C.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D.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以下图是甲骨文中的“高”字。“高”字反映的是一种建筑在土台上的房子,其下部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从这一文字的结构状况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A.从商朝开始建筑房屋定居生活A.从商朝开始建筑房屋定居生活B.当时社会各阶层共同享有财产c.当时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D.当时已经开始进行粮食储存10
7、.考古说明,原始社会时,水稻亩产约50千克。清代时太湖流域水稻平均亩产约278千克。1973年,袁 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至1998年,亩产达450千克。2017年,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达1149. 02 千克。袁隆平院士的研究A.推动了中国人口的增长 B.使得我国农业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C.解决了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D.为人类的生存和开展做出突出贡献11 .双汇集团率先把冷鲜肉的“冷链生产、冷链配送、冷链销售、连锁经营”模式引入国内,大力推广冷鲜肉 的品牌化经营,使得其产品进入国内大局部城市。这表达出()A.科技含量的高低决定了产品的销售范围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了产品的市场范围C.
8、连锁经营是该类企业的最终出路D.冷链物流是食品企业开展必经之路12 .“渔光一体”模式是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在水面上架设光伏电池板,在水面下养殖鱼虾的 模式,到达养殖和发电的并行开展。与传统水产养殖相比,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是() A.彻底解决了我国的食品平安问题B.降低了生产本钱,提高了水产品质量C.有利于实现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D.解决了当前困扰我国的雾霾问题二、非选择题(此题2小题,16题25分,17题15分,共40分)13 .餐饮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构成局部,不同时期不同文明餐饮的特征能表达人类的政治、经济与社 会开展的状况。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同餐共饮,构筑
9、起群体认同的纽带,一家人围坐在炉灶边的日常用餐,提升了亲密而持久的 社会联系,巩固了家庭生活的基础。同样,正式的宴会有益于将一种家庭亲密性因素传输到政治关系之中, 巩固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相同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界定族裔认同。论语描述了孔子对用 餐的苛求:“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孔子把精心准备的一餐饭与有 道之邦联系了起来。即便在大局部问题上与儒家思想相背的严苛的法家,也赞同农业的高产对于国家的安 康重要性。中国的医生将逍家的阴阳观念应用于食物,建议病人通过平衡“热性”食物和“寒性”食物来 保持身体健康。材料二:食物在现代早期的传播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粮食
10、产量和人口的增长,19世纪的工业化那么彻底改 变了食物的制作方式,甚至是食物的根本属性。铁路和汽船跨越大陆和海洋将水果、蔬菜和肉类运到市场 上,改变了世界各地的食物供应网络。与此同时,工业技术不断地将烹饪从家里的厨房转移到遥远的工厂。 随着食物由铁路和汽船从世界各地运来,“健康卫生”的含义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肉的新鲜程度不再取决于牲口被宰杀的日期有多近,而是取决于它的包装和冷藏。在19世纪之前,只 有精英阶层才可以每天享用白面包和肉随着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兴起,这两种食物和许多其他食物终于成为 西方社会的日常主食。摘编自世界历史上的食物(1)结合材料一,分析餐饮在我国古代社会起到的社会作用。(2)
11、结合材料二,说明食物在近代发生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14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时间欧洲居民食品种类的开展变化11世纪到15世纪末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主要是小麦、大麦、燕麦、豌豆、栗子和杂豆等,食品种类主要是肉食、 面包和粥。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世界上许多地区的食物原料被带回欧洲,如玉米、土豆等。欧洲的本土植物也被带到殖民地, 在那里培育改良,大量生产,最终以补充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缺乏。如:变种小麦等。1864 年法国的巴斯德发现食物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说明了罐藏的原理,并科学的制定出 罐头生产工艺。至此,罐头工业进入到现代世界食品工业当中,并传至世界各地。1923 年瑞典工
12、程师创造了第一台压缩式电冰箱,由此生产出了家用电冰箱,它主要用于食物保鲜。保鲜食品被人们逐渐越来越多的食用。21世纪初一种中餐元素“肉夹馍”再次以快餐的形式抢滩西班牙,并计划大举扩张。据报道,被称为“BAO”的西式肉夹馍,最早在英国出现,是旅英华人利用中国传统名吃“肉夹馍”在当地创 业成功,然后逐渐开展成为国际连锁经营模式。据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新篇章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 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1【答案】D【解析】【详解】史前的墓葬中陪葬品的差异表达了不同身份的墓主人,表达了社会等级的存在, 选项D正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必修 第一 单元 综合 检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