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案1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2袭亍水市重点中学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功过格,是记录并量“功” “过”的格册簿子,是一种广泛流传于中国古代民间社会的 善书。功与过、善与恶,本为主观抽象的概念,很难进行度量,功过格那么通过一定形式将其 量化,使之在最大程度上契合修持者的道德实践需求。这既是中国人的创立,也是中国传统 文化“实用价值理性”的一种表达。功过格在实践层面,以具体的行动指南直接指导、规范人的行为,属于操作性、针对性 很强的善书。从具体操作来看,它不仅构建了 “以过除功” “以功折过”的运行机制,而且 对年终进行功过核算(“比”)作了精巧的设计,从目标群体来看,为方便不同社会阶
2、层、不 同年龄阶段乃至不同性别的人接受、奉行,功过格开展出种种内容极具针对性的条目,如“过 律”中的“不仁门” “不义门” “不善门” “不轨门”等,那些充溢其中的儒家伦理道德的 说教,彰显了功过格的道德实践特色。也因此,任何功过格都离不开功过善恶的计算与度量。 有学者指出:“用分数来表现行为的善恶程度并有这种指导书的国家,除中国外大概再也没 有其他国家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善书的功过格一方面宣扬传统道德规范,推动儒家 伦理世俗化、民间化,一方面呈现极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表达了伦理价值与道德实践的完 美结合。这是功过格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特质,也是它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保持蓬勃生机的原 因所在,
3、而判别功过厘定善恶的价值标准就是以儒家“仁、义、礼、智、信”为主的传统伦 理道德。值得一提的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功过格条目能够真实而客观地反映当时社会的 伦理道德和世情风貌。儒家的思想理念是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对于中国社会特别是民间价值观念的影响 深远至今。功过格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价值传播与道德实践工具,恰恰可以为儒家道德教化 所用。例如,一旦某人的善行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扬,就要在功过格里给他“记上一功”。 需要指出的是,功过格之所以称“功过格”而不称“善恶格”,应与中国传统文化包容、含 蓄、内敛的特色有关。倘假设将人的行为直接以“善” “恶”断之,在儒家道德主义颇为盛行 的中国传统社会
4、,无疑会显得过于直接与尖锐;如以“功” “过”代之,那么其表达便趋于委 婉含蓄。作为一种善书,功过格的思想根源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善恶报应观念和功德积累(功过相抵) 传统。事实上,人的行为善恶自有报应的观念,早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已形成,易经里就有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鼓励和告诫。汉代衍生出天地神灵监督 人们的善恶行为并予以报应的理论,这种思想在后世的道教经典中多有表达。佛教大行于中 国后,其“因果报应”观念在民间社会得到进一步强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成为中国人根 深蒂固的价值理念。功过格之所以被中国社会普遍接受并乐于奉行,是因为有善恶报应观念 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我们中国
5、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 血脉里的东西”。14 .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D )A.文章从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入手,提出中心观点”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 思维方式”。B.文章首段将西方人与中国人理解世界时的不同思维方式进行比拟,强调了我们思维 方式的特别。C.文章列举苏轼策论典故和鲁迅评价史记的例子,论述了中国人用诗意理解世界 的独特性。D.对于大家熟悉的胡适观点,文章把重点放在清代来予以反驳,论证了中国文学史也 是诗的历史。【解析】 D项,曲解文意,把可能性说成确定性。原文“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 于文学史的观点”,原句中只是说“可
6、能”熟悉胡适先生的观点,而不是“对于大家熟悉的 胡适观点”。15 .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X B )A.从思维方式看,西方人理解世界偏于理性,而中国人理解世界那么偏于感性。B.红楼梦之所以精彩,原因是小说里写了许多符合人物形象特征的诗歌。C.作者认为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榷的。D.到了清代,受文字狱的影响,一批晚清诗人将诗歌写得含蓄,多用文学典故。【解析】B项,“原因是小说里写了许多符合人物形象特征的诗歌”错误,原文说“红楼梦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诗意”不同于“诗歌”。为其提供了坚实的逻辑基础和实践动力。功过格虽然源于
7、道教,但得以盛行并产生广泛影响那么得益于儒释道三家注重教化的价值 导向及合力推动,它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摘编自林志鹏功过格的伦理价值)1 .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D )A.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用价值理性”,因此中国人创立了最大程度上契合修持者道 德实践需求的功过格。B. “不仁门”“不义门”“不善门”“不轨门”等条目,具有内容针对性强的特点, 彰显了功过格的道德实践色彩。C. “功过格”比“善恶格”的称谓更易于被感受和理解,这促使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主 义在中国传统社会颇为盛行。D.先秦时期就形成的善恶报应观念,随着时间的开展,为功过格被中国
8、社会奉行提供 了坚实的逻辑基础和实践动力。【解析】A项,因果关系错误。从原文“这既是中国人的创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实 用价值理性的一种表达”来看,“功过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用价值理性”的一种表达, 选项强加因果。B项,偷换概念,选项偷换了 “彰显”的主语“儒家伦理道德的说教”。C 项,于文无据。“这促使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主义在中国传统社会颇为盛行”于文无据。2 .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X B )A.文章开篇提出了核心概念“功过格”,并交代了基本含义和操作特点,为论述的进 一步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B.文章通过对“功过格”和“善恶格”两种善书的名称的比照,表达了中国传
9、统文化 包容、含蓄、内敛的特色。C.文章采用例证法论述了 “功过格”作为价值传播与道德实践工具的作用,恰恰可为 儒家道德教化所用的观点。D.文章引用了与“功过格”内容或评价有关的词句,论述了 “功过格”对中国人的文 化心理以及价值观念的影响。【解析】 B项,“功过格和善恶格两种善书”错误。善恶格”文中未提到 是一种善书,它只是拿来和“功过格”作比拟的一种称谓。3 .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C )A.功与过、善与恶量化后,就能与“以过除功”“以功折过”的运行机制、“比”的 核算设计结合起来。B.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鼓励和告诫,表达了对 善
10、恶报应的认可。C.功过格里被“记上一功”,会鼓励人们多有善行;如果被“记了一过,也会告诫 人们迟早必遭报应。D.表达儒释道注重教化价值导向的“功过格”,对当今社会中国人价值观念的形成也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解析】 C项,“也会告诫人们迟早必遭报应”错误。应为告诫和提醒人们要“以过 除功” “以功折过二、(2022.河南局部学校摸底悯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修身的观念在“五经”中已经出现,如书经皋陶谟逸周书周书序已有“慎厥身 修” “修身观天” “修身敬戒”等说法。周公明确地将“天命”与“德”联系在一起,原本 “嗜饮食” “不歆非类”的天、神转而成为超越族类、超越世俗物质利益的“飨德” “惟德
11、 惟馨” “惟德是辅”的道德神。就此而言,西周政治文化已经具备“崇德贵民”的人文主义 底色。在这个时代,代表世俗的道德理性与政治理性的“地官传统”逐渐压倒以神灵祭祀为 核心的“天官传统”,与此相伴,礼乐文化中的仪式意义逐渐内化为德性的要求。“仪式伦 理”向“德行伦理”过渡是西周的时代精神。周人的“敬德”观念,诚如徐复观所说,其背 后的“忧患意识”具有“道德的性格”。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现象,周公重视德行的 根本目的始终未脱离“获得天命” “守住天命”这一终极视野。“敬德”与“受命” “德” 与政权的“天命”往往绑在一起。对“德”的追求虽不乏真诚与坚定,但其动机却始终无法 超越政权“受命”的
12、向度。余英时指出,春秋的前半段,大约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孔子出生前一个世纪左右),“修 德”已成为“精神内向运动”的主题:与王朝“天命”相联系的集体和外在的“德”逐渐转 为个人化、内在化的“德”,但这个“德”仅限于诸侯、执政、卿大夫,而仍未及一般人; 另外这个“德”虽已开始内在化”,但以何种方式内在于人,亦指示未清,此中关键在于 尚未出现“心”的观念。孔子坚持有教无类,使得修身带有开放性,在原那么上不限定在某个阶层。后来的荀子君 道与礼记大学都明确指出,上自天子下至臣下、百吏乃至庶人皆以修己、修身为本。 孔子始又强调“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显然孔子对 德行的追求
13、不仅具有了普遍性,而且具有了纯粹性。孟子尽心下那么说:“哭死而哀,非 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由 “受命”向俟命”、由古老的“善恶有报”宗教观念向德福剥离、由“行仁义”的外在要 求向“由仁义行”的内在修养,德行自此获得了自身的纯粹性和自足性。需要补充的是,在 孔子之前,“德”尚未完全证得其自身的普遍性、纯粹性与自足性。自孔子开始,人与禽兽之别的话语见于不同的文献。先秦诸子不约而同地将“禽兽”视 为映射人之为人的“他者之镜”,人禽之别话语的出现标志着人之“类意识”的自觉、“做 人”意识的自觉。人之“天爵” “良贵”说将人之“贵”由世间差异性的
14、社会地位提升至人 人皆具的超越性身位,不仅构成了人皆可成圣的人性论的超越根据,也构成了传统向现代不 断转化的精神资源,谭嗣同“仁以通为第一义” “通之象为平等”这一近代“仁说”未尝不 可视为对这一精神资源的重新激活。(摘编自陈立胜儒家修身之道的历程及其现代命运)4.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X C )A.西周时“天官传统”逐渐被“地官传统”取代,代表世俗道德与政治理性占据了上 风。B.余英时指出,约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德”已具有精神内向化特征,但仍局限于少 数人。C. “行仁义”的外在要求向“由仁义行”的内在修养的转变,使德行具有了一定的自 足性。D.在古代文献中
15、人与禽兽有别说法的出现,表现出人的“类意识”和“做人”意识的 自觉。【解析】 C项,“使德行具有了一定的自足性”错误,以偏概全,使德行获得自足性 的因素不只这一个。5 .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X B )A.文章首段以西周时代精神为据,论证了当时的修身观念与“天命”相联系的观点。B.文章第二段引用余英时的说法,可印证孔子关于修身不限定在某个阶层的观点。C.文章后两段论证了自孔子开始,修身观念具有普遍性、纯粹性、自足性、自觉性。D.文章运用全面、联系、开展的眼光进行分析论证,材料充实,有理有据,要言不烦。【解析】B项,“文章第二段引用余英时的说法,可印证孔子关于修身不
16、限定在某个 阶层的观点”错误。引用余英时的说法不能印证孔子关于修身不限定在某个阶层的观点。6 .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C )A.周公对“德”的追求虽然不乏真诚与坚定,但是其根本动机仍在于维护德行伦理。B.在春秋的前半段,修身观念虽已具有普遍性,但其实现内在化的方式尚不够明朗。C.由“受命”向“俟命”的变化,表达出了由一味地被动接受向重视内在修养的变化。D.基于人兽有别观点形成的“人皆可成圣”的人性论,是谭嗣同“仁说”的精神资源。【解析】 A项,“但是其根本动机仍在于维护德行伦理”错误。从“其动机却始终无 法超越政权受命的向度”来看,应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B项,“修
17、身观念虽已具有 普遍性”错误。从“这个德仅限于诸侯、执政、卿大夫,而仍未及一般人”来看,春秋 的前半段尚未具有普遍性。D项,“是谭嗣同仁说的精神资源”错误。张冠李戴,从文 段结尾来看,“人皆可成圣”的人性论,不是谭嗣同“仁说”的精神资源,其精神资源是“人 之超越性身位”。三、(202E00所名校模拟金典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陶渊明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可有之物;杜甫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实有 之物;而李商隐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无有之物。他们在选取意象方面具有不同的特 点,这是由他们为人、为诗的态度决定的。陶渊明是一位平实质朴之中见深微高远的人。其为诗与为人一向以平实质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3 年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第二 部分 考点 训练 论述 文本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