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宋元(7页).doc
《京杭大运河宋元(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杭大运河宋元(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京杭大运河宋元-第 7 页宋元时期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一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京杭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
2、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宋元时期运河的整修及治理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演变大致分为三期。第一期指运河的萌芽时期,即东周春秋时期。第二期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宋元时期的大运河大致处于第三期。宋朝对运河的变迁影响较少,主要是对大运河进行疏浚整修。尤其重视大运河的维护、利用和开发,克服江淮一带地势低洼、运河之水大量流失的问题。赵匡胤(即宋太祖)夺取了后周的统治权建立了北宋王朝。面对几十万大军粮秣军需和庞大的政府日常开支,选择一个最佳的城市作为国都是至关重要的大问题。赵匡胤曾想到过隋唐旧都长安和洛阳,这两个地方“居国之中”,且易守难攻,诸多朝臣也倾向于此地。然而那里距经济
3、发达的江南路途遥远,虽有运河沟通,但一路转运耗费颇多。若建都于江南又不利于北方安定。经朝野上下反复商议,终于决定把国都建在大运河中段的汴州城(即汴京,今河南开封)。这里地处北方,而汴河位于运河中部,南北交通都很方便,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大运河的运输效能,国家可以坐享其利。因此,北宋一朝十分重视大运河的维护、利用和开发。为了把大量的粮食从江南运到汴京,把浩繁的军需物资运到北方抗辽守边,宋朝统治者对大运河全线进行了严格的整治。为了保证运输的顺利进行,在运河上重新恢复了唐朝所实行的分段运输法,并在江南各地建立了转运司,负责汇集江南各地的物资并且担负储备和向北方发运的任务。在苏北设立了发运司,负责收储江
4、南物资,待黄河水势适于行船时,再将货物陆续运往北方。同时发运司还负责收购市面上的粮米,将其存人仓库,以备江南船只延误时,可将库中粮米直接装船运往北方,实现了仓中常备漕运米,河中有水即行船的顺畅局面。发运司有可载400石米的大船60艘,每年往返三四次,加上其他零星船只,每年输运到汴京的粮米达600万石,是唐朝最大年运量的二三倍。苏北历来是重要的产盐区,北宋政府实行严格的食盐专卖制度,江南的漕船把粮米交到发运司后,又可装上食盐运往江南各地。这样使运输效率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活跃了江南经济。为了有效地解决运河淤浅航运不畅的难题,宋朝时在运河上修建了许多水闸,以求达到蓄水行船的目的。宋天禧二年(1018
5、年),在扬州河段置闸节水济运。天圣四年(1026年),在江淮运河的南口真州和北口楚州分别设闸,适时启闭,解决了局部地区因水涸停航的问题。当时发明了一种解决河段间水位差这一难题的水闸,称为“复闸”。这种水闸的使用方法是待船行至关闭的闸前,然后关闭后闸,在两闸间或充水,或放水,以提高或降低水位,使闸中水位与前方河道一致,然后开前闸,使船通过。这种水闸的发明是水利设施中的一项重要贡献,至今仍广泛使用。同时还在一些河段重新修筑了堤坝,以约束河水使之达到行船的要求。宋真宗景德年间,李溥利用回空粮船从泗州载运大量石头在高邮以北筑起长堤。天禧年间张伦又用此法筑堤200余里。到南宋绍熙年间江淮运河两岸已全部筑
6、起了河堤,有效地克服了江淮一带地势低洼、运河之水大量流失的问题。由于大运河给宋朝统治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两宋时期各朝统治者都把大运河视为国家的生命线,十分注重运河的维修改建。就连迁往临安(今杭州)的南宋政权为了满足其政治、经济的需要,在它日益缩小的势力范围内,在利用江南运河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疏浚改建工程。南宋时期由于政治腐败,加之金兵南下,战乱不断,北方许多河段逐渐废弃,尤其是宋都南迁至临安,建立南宋政权后,国家南北分裂的局面再次出现。作为沟通南北经济命脉的大运河,在分裂动荡的年代里已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而最先遭受废弃之灾的就是淮北运河。当时有位由临安北上出使金国的使者,亲眼目睹了淮北
7、运河水道荒废的情景,并把所见写到日记之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淮河以南运河有水尚可行船,而淮河以北水道日渐干涸,继续北行,道路断绝,河身也完全湮塞了,有的地方河身和两岸一样高,河道里种着麦子,甚至还盖了房子,车马更是通行无阻。曾经名扬中外,“富丽甲天下”的宋都汴京,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繁盛之后,随着战火的袭扰,大运河的废弃,也变得满目疮痍、面目皆非了。到南宋末年,大运河已经历了600余年的沧桑岁月,这之中虽屡遭破坏又几经修复,而运河本身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我们现今在地图上所看到的大运河是从北京直接南下通到杭州的,这与前面所说的运河有很大差别,这个差别的形成,也就是说现在所看到的京杭大运河河
8、道是元朝统一中国后,对运河进行大规模整修改道后最终的结果。元代是大运河全线通航的时代,届时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元朝是蒙古族所建立的王朝,它灭掉北方的金和南宋政权后,逐步统一了中国,并定都大都(今北京)。经过长期战乱的北方广大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而江南地区较北方安定,所受损失较小,加之多年的发展,当时仍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为了把大量的物资运往北方,甚至运到北京,就必须有一条能够承担如此巨大运量的运输通道,统治者的目光自然要注意到大运河。可是,隋朝所开凿的大运河是一条连接陕西、河南和扛南之间的通道,在海河和淮河中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而元朝的都城北
9、京距运河尚有一段距离。初期漕运路线,是由江淮溯黄河向西北至封丘(开封北)县中砾镇,转陆运180里至新乡入卫河,水运经天津至今通县,再陆运至大都。这条运输路线不仅绕道过远,且要水陆转运。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元朝元代京杭大运河与海运略图统治者下决心在北京到淮北之间开凿一条新的运河,与江淮运河连接起来,以满足它的统治需要。于是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1282年动工挖济州河,自今济宁引洸、汶、泗水为源,向北开河150里接济水(相当于后来的大清河位置,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济州河开通后,漕船可由江淮溯黄河、泗水和
10、济州河直达安山下济水。从济水向北至天津的路线有二,一是由济水入海,经渤海湾至天津;一是由东阿旱站(东平北)向北陆运200里至临清入今卫河。沿前一路线,漕船常遭海涛风浪之险,沿后一路线每遇夏秋霖潦,粮车跋涉艰难。于是在1289年,自济州河向北经寿张、聊城至临清开会通河,长250里,接通卫河。因为会通河位于海河和淮河之间的分水脊上,所以在会通河上修建了插板门船闸26座,并在济宁设水柜,南北分流,以调节航运用水,控制运河水位。会通河建成后,漕船可由济州河、会通河、卫河,在溯白河至通县。大都和通州之间、临清和济州之间没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来根本没有河道。因此,南北水道贯通的
11、关键就是在这两个区间修建新的人工河道。1291年1293年,元朝从仅通县到大都开通惠河,建闸20座。从此,漕船可由通县入通惠河,直达今北京城内的积水潭。积水潭成了繁华的码头,“舳舻蔽水”,热闹非常。至此,今天的大运河的路线走向才告初步形成。大运河建成后,元朝专设都漕司正、副二使,总管运河和漕运事宜。但因会通河航道窄浅,水源不足,不胜重载,且海运比河运省钱,而且可以免去转运之劳和搁浅之患,因此,除北方一些内陆州县仍利用运河输运漕粮外,江南大部分货、粮船都改行海路。当时每年由运河输运入京的粮米仅为几万石,而通过海路运抵京城的粮米已达300多万石。所以元末,会通河废弃不用。 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
12、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运河不少河段,如果从北京到杭州走运河水道,前者比后者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宋元通过运河的对外交往 北宋统一后,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网的形成,在宋朝政府实行奖励国内和海外贸易政策的背景下,对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宋朝的对外交往利用汴河、江南运河、浙东运河沟通沿海港口与日本、高丽交往,并继续开通南下广州与南海诸国及阿拉伯国家交往外。由于宋朝政府的经济重心偏于太行山以东,因此其海外贸易主要是靠运河来实现的。史书评论说:“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洚之百货,悉由此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运河 宋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