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22页).doc
《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2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22页).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元明清元1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主流和标志,包括杂剧和散曲。2所谓元曲,乃广义的称呼,实则包括两种文学体裁:一为剧曲,即元杂剧,乃戏剧之属;一为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乃诗歌之属。足以代表一代之文学,能与唐诗、宋词并称者,实为元杂剧。3元代戏曲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4“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5马致远有“曲状元”、“万花丛里马神仙”等称誉,代表作汉宫秋以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6王实甫“花间美人”,除西厢记(元代戏曲创作最高水平“天下夺魁”)外,丽春堂、破窑记等。7西厢记诸宫调又名为董西厢弦索西厢西厢搊弹词8白朴墙头马上(杂剧代表作)与梧桐雨。9元杂剧中被称为“四大爱情剧”的是拜月亭
2、墙头马上倩女离魂西厢记10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11铁崖体:元末诗人杨维桢创造。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融汇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雄奇飞动,但诡异晦涩。一、散曲(一)解释:散曲是诗词之外的又一种新的韵文形式,它是从词发展而来,又在金元时期各种曲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乐曲及部分唐宋词调的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体诗,它是按一定宫调的典牌填写出来的能唱的曲词。由于散曲可以入乐,当时人们又称其为乐府、北乐府、小乐府、新乐府。散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二)散曲体制:1小令,又称“
3、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天净沙 秋思2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南吕 一枝花不伏老3带过曲。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带过曲属小型组曲;与套数比较,其容量要小得多,且没有尾声。可见,带过曲乃是介
4、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二、元杂剧(一)解释:元代的杂剧是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把歌曲、宾白、舞台、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始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在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剧本主要由曲词和宾白组成;角色主要有末、旦、净三类。(二)元杂剧体制:结构: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一般是以四折一楔子组成一个剧本,剧末加题目正名。1)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同时也是音乐单元,相当于现代的一幕。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楔子的作用是让两折间的联系更紧密,相当于过渡段,只有一个。位置不固定的叫“过
5、场楔子”,置首的是“开场楔子”。放在杂剧结尾处,往往用两句或八句的对句,概括全剧的内容以结束全剧,叫做题目正名。2)唱词演唱特点: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采用旦本或末本的演唱体制,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3)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所以说白称为“宾白”。它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4)科范: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5)角色: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旦、末、净、外、杂五大类,每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以此把剧中各种人物分为若干类型,
6、以便于带有程式化的表演。a.b.c. 末:指男性演员,分正末、小末。 旦:指女性演员,正旦(主角),贴旦(一般丫鬟),荼旦(坏女人),小旦。 净:大花脸,性情刚烈的人和小丑。(三)北方元杂剧 文化圈(作家作品)1元杂剧还有不少作品取材于历史和前人之作,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原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取材于史记*赵世家,尚忠贤的杂剧柳毅传书在唐人小说柳毅传基础上写成,石君宝的秋胡戏妻最早见于汉刘向的列女传,无名氏的陈州粜米塑造了平民张撇古和清官包拯的形象,是元杂剧中著名的包公戏。2康进之和高文秀是有代表性的“水浒戏”作家,康进之地李逵负荆是现传元人水浒戏中最优秀的作品;高秀文有“小汉卿”之称,作品数量仅次
7、于关汉卿;他编的水浒戏最多,现仅存双献功。3杨显之,与关汉卿同时,且为“莫逆之交”,因其善于修改杂剧作品,被朋友戏称为“杨补丁”,著有临江驿潇湘夜秋雨,简称潇湘夜雨,这是现存元杂剧中唯一一部写男子负心的作品。4后期(杂剧南移后)杂剧作家中郑光祖的成就最高,他的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人陈玄佑的传奇小说离魂记,直接影响明代牡丹亭的创作,是一个优秀的爱情剧。除此以外,他还有著有王粲登楼等。5明人将乔吉之的两世姻缘、郑光祖的梅香、王粲登楼和宫天挺的范张鸡黍称为“四段锦”。(四)关汉卿重要作品 出现的人物关汉卿一生作剧67种,流传至今的仅有17种。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1. 公案剧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
8、蝶梦为代表;窦娥冤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在故事创作时,作者吸取了民间流传的古老的“东海孝妇”的故事,此故事最早见于汉刘向说苑.贞德。剧本中,窦娥在刑场上所发三桩誓愿是“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2. 爱情剧以望江亭、救风尘、拜月亭为代表,其中喜剧救风尘最具有代表性;拜月亭主角是谭记儿,主要写书生蒋世隆与王瑞兰在兵荒马乱时候的离合故事。救风尘全称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剧中主角赵盼儿是一个机智、老练,富有正义感的妇女形象。3. 历史剧以单刀会为代表,刻画了关羽的形象。(五)西厢记艺术特色1、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与创新。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一本四折的结构体制,创造了五本二十一折的结构,以五本二十一折
9、(第二本五折)的规模连演一个故事,打破了元杂剧创作通例,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旦末各自独唱,也可交互对唱。2、戏剧冲突曲折冲突线索: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法与以崔、张、红为代表的叛逆者的冲突崔、张、红之间性格的矛盾与冲突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线索,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王实甫在两组矛盾的基础上,安排老夫人“赖婚”,推动了矛盾的激化。通过“酬简”,“拷红”造成泰山压顶之势,红娘巧言善辩,以“四两拔千斤”解决了矛盾,西厢记恰到好处地处理了一次又一次的戏剧冲突。3、人物塑造:创造了各种显明的人物形象作者运用了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
10、心理描写、烘托渲染等刻画人物的方式,根据人物性格特征展开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在两组矛盾的基础上,安排老夫人“赖婚”,推动了矛盾的激化,通过“酬简”,“拷红”造成泰山压及之势,红娘巧言善辩,以“四两拔千斤”解决了矛盾,在矛盾中成功的塑造了主动追求爱情的莺莺形象、志诚于爱情的张生形象、机智泼辣的红娘形象等典型形象。(1)痴张生:志诚种忠于爱情,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似这等女子,张珙死也死得了。”才气与勇气追求爱情和解决危难果断、机智、大胆。傻角软弱、忠厚、傻气。“小生姓张,名珙并不曾娶妻。”张生是另一种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典型,莺莺称他是“志诚种”,红娘说他是“风魔汉”,又讽刺他是“银样蜡枪头”,评语
11、恰如其分。作为一个一向埋头苦读诗书经传的封建知识分子,他在争取婚姻自主过程中带有很大的软弱性,并且对复杂的人生社会也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如他被老夫人冷落后,无计可施,竟要“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为了能与莺莺成亲,不得不答应老夫人赴京应试,在封建家长面前作了妥协。这些表现都和他的阶级、身份、教养以及具体环境有紧密的关联,使人感到合情合理。(2)敢莺莺:崔莺莺是一个为追求爱情自由而背叛封建礼教,在“情”与“礼”的抗争中叛逆性格不断成长的贵族小姐的典型,她美丽而多情,性格内向深沉,外表矜持,内心炽热。(1)美丽温柔,出身于相国门第。正由于她的出身,封建礼教对她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当老夫人早为她
12、定下了和郑恒的婚约,但她不安于命运的安排和礼教的束缚,不满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胆与张生相爱。(2)但是,莺莺毕竟是在封建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女子,头脑中潜存着的封建意识使她在叛逆的道路上有过多次反复、犹豫和彷徨,如看到红娘送来了张生的情书,心里高兴却又装作生气的样子等等,这些举动说明她在背叛封建礼教的过程中有着复杂的思想矛盾。然而,她终于在红娘的帮助下勇敢地与张生结为夫妻。(3)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境肯定了她坚强不屈的精神,老夫人对张生从门第观念出发逼他应试,莺莺却在“长亭送别”的宴席上,表示了爱情重于功名富贵的看法;在“草桥惊梦”中,她挺身而出,怒斥追赶的兵卒,表示自己愿意与
13、张生“生则同衾,死则同穴”,她把爱情看的高于一切,这是莺莺叛逆性格的继续发展。总的来说,西厢记通过对莺莺叛逆性格成长发展过程的描写,一方面揭露控诉了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伦理道德对青年们的残酷迫害与折磨,另一方面又充分肯定了在爱情上具有民主自由思想的青年男女的反抗斗争,从而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3)勇红娘:勇敢倔强、侠肝义胆老夫人让她“行监坐守”,但她一直为莺莺穿针引线,又知道莺莺的性子,只好处处试探,忍受着怀疑和指责。她既要对付小姐,又要对付老夫人,担承种种压力,却义无反顾地为别人合理的追求竭尽心力。在困境中巧妙周旋。机智聪明又泼辣在拷红中,她勇敢机智地对老夫人
14、进行反击,为崔、张二人辩护,使老夫人理屈词穷,不得不答应了二人婚事。红娘是西厢记中最动人的形象。她虽然不是主角,但却是剧情发展的主要线索。她主唱的戏共为七折,占全剧的三分之一。红娘是一个无私、热情、聪明、大胆,嘻笑怒骂,敢作敢为的丫环形象。红娘是封建礼教的拆除者,崔、张爱情的撮合者。她的热情、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的性格引人注目,为人喜爱。西厢记中有关红娘的描写,是剧本中思想性最强的地方。(4)压老夫人:封建卫道者“寺警”使之陷入困境,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答应将莺莺许张生。兵退赖婚,表现封建卫道者的狡猾,虚伪的性格,正当她充满自信,以己谋得逞时却弄巧成拙,女儿一气之下投入张生怀抱,事发后,她暴跳如
15、雷,手持根棒拷打红娘,在现实面前又不得不应允此门婚事,但她又不甘失败,又逼张生上京应试,企图趁张生不得官,把婚再赖掉。没想到,当她正要叫郑恒做女婿时张生考中归来,她落得可卑而又可笑的下场。剧本中的老夫人是一个封建家长的典型,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她和常人一样,关心、爱护着自己的女儿。但她要按照封建阶级的要求来安排女儿的生活道路。实质上她所关心爱护的是她所代表的本阶级的利益,而不是女儿的真正幸福。然而老夫人却丝毫意识不到自己所带给女儿的痛苦。作品这样写来,就使批判的锋芒通过老夫人,直揭封建礼教、伦理和婚姻制度本身,鞭挞得准确而且有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作品的战斗意义。4、语言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形成了
16、自然而华美的语言风格。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罕有与之伦比的一部大型诗剧,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前人誉之为“花间美人”。这种语言风格,宜于创造一种浓郁的抒情气氛,与“待月西厢下”的爱情主题十分适合。另外,剧本的说白也比较说究,很少象其它元杂剧那样肆意插科打诨,将生活习语减少到最低限度,保持整体语言风格的完整和统一。三、南戏(一)解释: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用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南方剧种。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南戏上承宋院本,下开明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重要的一环。(二)南戏体制(了解,区别于杂剧)
17、: 体制结构上,改“折”为“出”,没有四折的限制,可多可少,多到五十余出,少到十几出; 演唱形式多式多样。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 音乐上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至元末再度复兴,形成各种不同声腔而逐渐发展成新的地方剧种。 行当角色分工更细,有生旦净末丑贴杂七种。(三)作品 南戏代表作品:高明的琵琶记:南戏之祖、元杂剧殿军、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 四大南戏(元末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荆、刘、拜、杀)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时间最早)、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等三种南戏,由于三剧被收入了永乐
18、大典中,故名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四)琵琶记1、悲剧意蕴琵琶记是高则诚根据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重新创作而成的。琵琶记继续保持了赵五娘有贞有烈的品行,而且改造了蔡伯喈,使之同时也成为一个合符礼教的志诚的孝子。琵琶记一夫二妇旌表结局改变了赵贞女负心杀妻遭雷殛的故事结局从赵贞女式的以谴责书生负心为中心的表述,走向琵琶记的以“只看子共妻贤”为中心的表述,也并非高则诚的独创,而是时势使然。因为在元代后期“大团圆”故事,已日渐流行了。琵琶记尽管从正面肯定了封建伦理,但通篇展示的却是“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有贞有烈”的赵五娘的悲剧命运,从而可以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在封建时代,恪守道德纲常的知识分子,经
19、常陷入情感与理智,个人意愿与门第、伦理的冲突之中。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它比单纯谴责负心汉的主题,更具社会价值。2、艺术成就(1)人物形象:人物塑造取得较大成功。蔡伯喈是一个全忠全孝的形象。他辞试父不允,辞婚牛相不应,辞官皇帝不准,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他不断让步、妥协,反映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赵玉娘的形象真切动人,是个贞烈之妇,她吃苦耐劳,孝敬公婆,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具有中华民族劳动妇女的美德。蔡入京后,他的故乡陈留遭到严重的荒灾,赵玉娘独立维持一家生活,蔡公、蔡婆先后在饥饿中死去;赵玉娘一路弹唱琵琶词行乞,到京师寻夫。(2)琵琶记的戏剧冲突,也颇有特色。它的情节
20、,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既集中笔力写蔡伯喈在荣华富贵的罗网中辗转无奈,又酣畅地写赵五娘饥寒交迫,陷入绝境,比较广阔展示出生活画面。(3)在语言的运用方面,琵琶记最突出的成就,是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伯喈一线,词藻华丽。这表明作者充分注意到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的关系。同时,作为戏剧,琵琶记的语言也富于动作性。明1传奇:“传奇”一词,本是唐人小说的概称“唐传奇”,后人借用它当作戏曲的名称。明清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不同于杂剧的戏剧体制。2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
21、腔、弋阳腔、昆山腔。明代传奇演唱的声腔主要是弋阳腔和昆腔。昆腔即昆山腔,也称昆曲,始于元末。首先用魏良辅改革后的昆腔演唱的剧本是梁辰鱼的浣纱记,通过西施和范蠡的悲欢离合写吴越兴亡。3明代两大戏剧流派指吴江派、临川派,代表人物分别是 沈璟 、 汤显祖 。4徐渭(明杂剧最高成就者)“狂人”的四声猿语出郦道元的水经注。(“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为明曲之第一”( 王骥德曲律)。包括渔阳弄、雌木兰、玉禅师女状元等四部杂剧。5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嘉靖年间洪缏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共有小说60种,又称六十家小说,今仅残存29篇。6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主要叙述关于岳飞抗金的故事;英烈传叙述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
22、7在白话短篇小说几乎陷于沉寂的明代初年,文言小说出现了复兴的态势,瞿佑的剪灯新话是明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剪灯新话影响了有明一代乃至清代的文言小说创作,起而仿效者纷起,较为出名的有李昌祺的剪灯余话、邵景詹的觅灯因话,这三部书被后人称为“剪灯三话”。(一)戏曲1. 明中叶“三大传奇”: 梁辰鱼的浣纱记、李开先的宝剑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它们是昆曲出现的三部重要作品。(1)明代传奇创作方面的重要作家是李开先,作品宝剑记,写林冲的故事,这是第一部将小说水浒传改编成戏剧的作品,全剧52出,写北宋禁军教头林冲如何被逼上梁山这一段。(2)浣纱记是第一部运用魏良辅改革后的昆腔进行写作的传奇剧本,标志着明代传奇典
23、雅化。(3)无名氏的鸣凤记是描写现实斗争的时事戏,描写了八个朝臣和严嵩父子的斗争,取材于现实斗争,是以当代重大政治斗争为题材的故事剧的开山之作。2. 汤显祖“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其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四梦”中,又以牡丹亭和邯郸记的成就最高。凭借这“四梦”,汤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不朽地位。3. 汤沈之争:涉及到明代两大戏曲创作观念的争论,汤即指汤显祖,沈即指沈璟。其中汤显祖的戏曲创作观念影响较大。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明代曲坛上的两大巨人,对戏曲格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焦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文学 明清 部分 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