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视角(3页).doc
《叙事视角(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叙事视角(3页).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431.语篇视角的界定视角(perspective)又称视点(vantagepoint),指说话或写作时的位置或角度。视角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凡是说话或写作就不可避免地采取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它直接影响到说话者/写作者对语言形式的选择。视角对语言形式的制约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在词汇句法层面上,Kuno(1987)曾对“移情”(empathy)角度和词汇语法结构的关系进行过系统研究。他利用“摄影角度”(angel ofcamera)这一概念来阐述移情变化对不同语法结构和词汇编码的影响,并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等级变化规则。除情感视角研究外,更多的则从指示中心的角度研究视角与语言的关系。时间、地点、人称
2、指示语及方向动词都具有视角指向功能,标识语言使用者所采取的角度。在语篇层面上,视角的体现更为复杂。典型的语篇层面上的视角研究要属文学、文体学领域对叙述视角的研究。在文学批评、叙事学领域,叙述视角通常指叙述故事的方法,是叙事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它的分类、作用等方面叙事学家们争论不休,提出了多个术语如聚焦、眼光、叙述声音等进行区别论述。对叙事学领域内叙事视角的定义和分类进行评述已超出本文的研究范围,不过笔者赞同Bal(1984)的观点,认为不存在非视角化(非聚焦化)的叙事;严格地来说,绝对客观地叙事是不可能的,凡是叙事就必须有叙述者,他/她同时是聚焦者从某个角度对故事进行讲述。叙事语篇中语篇视
3、角的认知构建模式内容摘要:叙事语篇视角是内嵌于叙事语篇中的人物的声音或看法。我们在认知语言学范式之内研究语篇视角语言表达的动态生成过程,建立一个由两个参照中心、四个参数构成的操作性强的认知构建模式。该模式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其动态整合性,把语篇的生产方(叙述者)接受方(读者)及语篇整合成一体,考虑到语境、语篇结构、主体的认知能动性等多个因素。这有利于揭示叙事语篇生产与交流的本质。关键词:语篇视角;认知构建;叙事语篇当然叙述者可以把聚焦者的地位让位于故事中的人物,采取人物的视角对故事情景进行描述,这就是“内聚焦”情形。根据这一观点,研究叙述者的“让位”方式、程度及与人物的相互作用比研究普遍意义上的视
4、点位置更有意义,为此笔者采纳Sanders&Redeker(1996)对叙事语篇中视角作出的界定:“在叙事者的话语现实中嵌入的主体(人物)的视点,”(1996:291)即内嵌于叙事语篇中的人物的声音或看法。我们把这一定义称为“语篇视角”,以区别广义上的叙事视角。本文力图在认知语言学范式之内研究语篇视角语言表达的动态生成过程,建立一个可操作的认知构建模式。虚构叙事语篇也是一个言语事件,其中对人物视角的表达无论哪方式都是话语双方(叙述者、读者)认知构建的结果;但是该类语篇的虚构性规约特征又使在语篇视角的表达方面超越自然交际话语:叙述者可以自由地出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窥视认知识解的基础上,用语言符号
5、去描述。这是叙述者在虚构叙事规约性下的特权;而我们在实际话语交际中,无法真正地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只能对之进行外在观察和揣摩。因此虚构叙事语篇中,叙述者对人物视角的表达上比真实交际话语更为复杂更具伪装性,需要使用针对该类语篇的认知构建机制。2.语篇视角认知构建的理论基础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石是经验主义,认为语言符号不对应于客观的外部世界,而是与认知参与下形成的概念结构相一致。意义与推理也是基于概念结构与认知模式的。经验主义承认客观存在的现实性,但认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来自于外在实体,而是来自于对现实世界经验。这种经验主义哲学观为我们推翻传统研究中人物话语思想表达式的“模仿说”,揭示“转换谬论”
6、,建立“认知构建模式”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认知语法的基本观点是语言的意义等于概念化。对同一“客观”情景,人可以用不同的心理识解(construal)方式进行意象性心理构建,会形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所谓“识解”是指说话人或听话人对一个客观情景加以认识而形成的概念,主观的识解包括视角和意象等(。Langacker 1991:215)意象性的几个维度(dimension),如基体(base)与勾画(profile),抽象程度(abstractness)与具体程度(specificity)、即时范围(immediate scope)与最大范围(maximum scope)、射体(trajector
7、y)(landmark)的组合、感知(概念)角度等都影响着意象的构建。在叙事语篇中,叙述者是隐含作者在虚构小说世界中的投射体,他目睹并构建着小说世界中的一切,并与读者进行着话语交流。正是因为这些意象图式的不同构形(configuration)才使得小说中人物的视角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在语篇中显性或隐性地穿插于叙述者的叙事话语中。认知语法中“舞台模式”(Stage Model)及与此相关的主观性(subjectivity)、场景化(grounding)等概念都有助于揭示叙述者对人物视角的构建过程。基于认知语言观,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能表达客观命题式思维,还表达话语主体的思想、情感和态度。这就涉及
8、语言的“主观性”问题。“主观性”通常是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Lyons 1977:739)。与此相联系但又有所不同,Langacker(1987,1990,1991,1999)把“subjectivity”限定为认知语法体系内的一个专门术语,专指概念主体对概念客体的“主体性”构建,并对此进行类比性说明:如果把戴着的眼镜拿在手里作为观察的对象,眼镜的客观性就强;如果戴着眼镜看东西,眼镜就会成为观察主体的一部分,因而主体性增强。同样,对语句表达的客观情景,说话人作为感知的主体,对其中某实体的识解可以是客观的,意识到知觉客体的存在,
9、也可以是主观的,未意识到知觉客体的在,把它作为主体的一部分而进行构建。主体性和客体性是相对的两个极点,具有相对性,它之间存在程度问题。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强调叙述者在对人物视角进行认知构建的同时,然要涉及构建者在表达他人观点时留下的“自我印记”,即“主观性”程度。事实上,人作为故事内的感知者也对周围的“虚构现实世界”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认知构建,他们由此成的话语本身就是认知识解的结果,在该过程中也势必涉及主观性和客观性问题。因此我应该区分“主观性”的主体身份。在叙述者对人物视角作为概念内容进行重新识解或概念过程中,就涉及叙述者作为概念主体对人物视角的视角化(perspectivization)程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叙事 视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