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11页).doc
《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11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摘 要: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很多新理念,如校本课程、课程统整、弹性课程、重视多元文化及去中心化等,都与后现代思潮中的某些理念相吻合。这从一定意义上也揭示了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本次课程改革有很大的启示。本文通过对后现代课程的主要观点及其特征的分析和概括,将它与我国的本次课程改革结合在一起,分析了它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在本文的最后也提出了我们对后现代课程也要批判性的继承。关键词:后现代课程;基础课程改革;目标;教师;课堂谈到后现代,许多人的感觉是解构、否定、虚无、混乱、矛盾、摧毁、不可理喻,视之为悬拟的异域,所以要么一棍子打死,要么避而远之。我们认为,这种对
2、后现代的理解是值得商榷的,它遮蔽了后现代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们需要对后现代在课程研究领域的影响作出全面的介绍,建立妥当的理解,既不回避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偏颇之处,也充分展示其积极的、建设性的内涵,倾听其倡导在课程与教学领域重视创造性、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尽管后现代主义并未有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完整框架,尽管后现代主义有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庸俗的后现代主义等派别。但总体上来说,后现代主义拥有自己的共同立场,其本质特征是反二元论、反实质化、去中心和反整体性,倡导不确定内在性,对科学和技术理性进行质疑。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课程专家将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观点引入课程理论研究
3、,如斯拉特瑞的后现代时期的课程发展,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等。后现代课程观是多元的课程观,它不再象泰勒原理只关注课程的目标及其实现,而是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发展;对课程本身来说,不仅是只关注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而是注重理解课程在文化、历史、政治、生态平衡、美学等方面对人类状况、社会结构、生态领域的影响。一、 对后现代课程观的认识(一) 后现代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背景下形成的课程范式。它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皮纳发起的课程概念重建运动,它运用后现代主义思想和方法,对包括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永恒主义,尤其对以“泰勒原理”为核心的传统课程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反思,以新的理论视野
4、和新的价值观念来理解课程的本质并建构起新的课程概念体系。这一课程观强调研究范式的差异性,追求多元的方法论基础,在课程模式上表现出多样性特征。虽然这种理论都倾向于建构新的课程典范来摆脱现代主义课程带来的弊端,但由于各个学派其哲学观和侧重点各有不同,其具体观点也不尽相同。其中,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最具代表性。多尔提出了后现代课程观的“4R”标准,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据此,多尔认为课程目标不应是预先设定的,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的稳定的知识体系,所有课程参与者都应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课程实施应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二) 后现代课程观的主要观点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是指那些关心在
5、后现代状态下,如何构建一种新的课程,以摆脱现代主义教育所带来的弊端的理论和观点。随着后现代状况的来临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在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后现代课程观。这些课程理论都着重关注在后现代状况下,如何建构一种新的课程典范,来摆脱现代主义课程带来的弊端。但它们的哲学思路和具体观点却不尽相同。主要包括: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多洛克的后现代课程观、斯拉特瑞的从理论研究到课堂实践、高夫:转变课程的生态理念、约翰.米勒:整体课程。本节主要会对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进行阐述,因为他对我国的教育思想的启示更多,也更易理解。布洛克竭力反对现代课程的控制观,他主张,课程
6、不是一个与“被找到”或在某条路线“找到自己”有关的问题,也不是一种运动沿着一条由别人所规定的路线向前走。它应该被理解成是一种机会,一种迷失的机会。斯拉特瑞是派纳的学生,其代表作是于1995年出版的后现代课程的发展。他提出从动态的过程的角度理解课程,主张加强联系的观点,更多地为学生提供个人经验与主体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机会。教育者必须重新构想他们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并要致力于寻找、承认和尊重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一种声音、每一个人。教师和行政人员天然的权力地位应该让位于彼此的对话、协商和交往,以合作的学习、平等的对话取代场所的管理、权威的评价,将自我的概念真正融合到意识的新领域中去,使教师和学生能进行移情
7、的关心的、整体的和自由的实践。高夫是国际知名的课程学家,他批判了传统课程与教学不强调整体性的观点,认为其设计、组织、实施等方方面面实际上都潜在地贯穿了一种原子论的世界观。课程被精细地分门别类,教学有精确的时间安排表,学生跟从专门的教师在专门的教室里学习各门不同的科目。这代表并产生了一种分割的世界观。与此相反,他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和生态性。约翰米勒提出了整体教育旨在加强教育与基本的自然实在的联系。就本质而言,自然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米勒认为,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联系日益密切的整体世界,为了人类的生存,我们不仅需要加强身外的联系,人类、自然、社会、民族等各方面的依存、沟通,还需要加强身内的联
8、系,全面发展人的身、心,或知觉、情感、理智等,整体课程势在必行。多尔深刻地批判了西方受技术理性支配的现代主义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认为这种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沦为一种封闭的科学教条,成为现代工业体系的一个环节,教育与课程从而被彻底工具化了,教育与课程的内在价值促进人心灵成长的价值被彻底的泯灭了。基于此种情况,多尔运用宏观的综合视野,描绘了后现代多元而开放的课程设计蓝图,已寻求取代现代独白式单向胜的权威教育,提出了一种超越现代科技理性的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针对现代主义课程的封闭性、简单化、积累性特征,多尔认为后现代课程必须强调开放性、复杂性和变革性。“所谓开放性是指课程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由目标到目标的
9、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系统,它鼓励变化,接纳干扰,外界的干扰是提供内部转化的诱因。复杂性认为课程不是一个可以进行预设的、可控的体系,而是师生一起和客观世界相互对话的生生不已的过程,自组织是其特性,线性规律让位于更难把握的非线性规律。转化性变革与累加性变革相对立,强调课程中的变革是质的变化,具有内在性、自发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 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教科所,2002.在 1993 年出版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中,多尔运用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点,针对泰勒原理的弊端,进一步提出了他所设想的“4R”新课程标准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肃性。“丰富性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种
10、解释,它为学生的转变和被转变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可能性;回归性认为后现代课程产生于对自身予以反思所带来的反复性和复杂性之中,它为经验的反思性重组、重构和转变提供了机会;关联性则力求超脱现代主义所强调的普遍性与秩序性,不断寻求意义与观点之间的关联,不断寻求对文化的回归;严密性指出丰富性与关联性并不代表随意性,它是对可供选择的关联和联系进行有目的的、不断精致化的追求。” 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教科所,2002. 多尔认为“课程目标不应预先确定,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课程是不应该注重灌输和阐释,所有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
11、过程,世界的知识不是固定在那里等待被发现的,而是通过我们的反思性行为得以不断地扩展和生成。”23多尔的课程理论比较系统,并且具有建构性特征,它的这些主张无疑为新时期课程的研究提供广阔的前景。总之,以多尔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课程理论是具有很大开放性的课程理论,而且相对而言较为系统,对我们理解后现代思维、理解后现代课程都有很大帮助。(三)后现代课程观的特点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后现代课程领域是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它们从不同的视点出发来勾勒各自的后现代课程的轮廓,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面貌。但它们共同的后现代色彩使我们可以从纷繁的理论中理出一些共性的东西。第一,开放性,课程建设不可不考虑各种因素的存在。同
12、旧课程观的抗拒变革、排除干扰、难以适应社会高速变化的需要对立,新课程模式将课程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互动、变化、干扰、错误是很难避免的,这些因素的出现为课程系统的自组织提供了源泉和契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鼓励变化,接纳干扰,允许错误,把外界的各种刺激视为促进内外部之间交互作用从而达成课程内部重组的手段。第二,不确定性,课程生成是各种不确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客体支离破碎的时代,那些构筑世界的砖块业已土崩瓦解我们不再相信有什么曾经一度存在过的原始总体性,也不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有一种终极总体性在等待着我们。”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教育过程是由多种因素的
13、交互作用组成的,各种因素是呈网状交错的,其影响也是多样的。在这种影响下没有任何恒久的、稳定的东西存在,一切都是短暂的。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下,课程不再被视为客观的稳定不变的知识体系,而成为一种发展的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课程目标也不再是完全预定的,只是成为指导这一过程的路标。第三,内在自发性,课程发展旨在引起学生的内部重组。科学主义知识观下的课程中,学生的变化是由外在因素(一般为教师)引起并控制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后现代主义则将机体自身或机体对外部力量的反应所引起的内部再组织作为变化的根本系统。这种再组织是从远离平衡的状态到形成新的平衡的过程,是自发性的。学生是能够自发
14、进行内部重组的个体,课程旨在改变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以促成发展,在最有利的时机引发学生的内部重组。教师要适时诱发学生内部的不平衡以求新的平衡,给学生进行自组织的机会。二、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一)对课程方案本身的影响1、课程观及课程目标的转变(1)多尔认为课程不应该是预先设定好的,而是被建构生成的。“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应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 张崇善实现课堂教学改革两步跨越的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9)课程应成为一种课程-“不是传递所(绝对)知道的而是探索所不知道的知识的过程” 石中英,尚志远后现代知识状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探索,1999,(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后现代 课程 我国 基础教育 改革 启示 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