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奇;中医诊疗肺炎的心得体会(笔记版)(11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何绍奇;中医诊疗肺炎的心得体会(笔记版)(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绍奇;中医诊疗肺炎的心得体会(笔记版)(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何绍奇;中医诊疗肺炎的心得体会(笔记版)-第 11 页何绍奇;中医诊疗肺炎的心得体会(笔记版) 何绍奇(1944-2005),四川梓潼县人,著名中医学者和中医临床家。摘要 何绍奇医生分九个方面来谈对于肺炎的临床认识,从新感肺炎到预后转归都提供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方药经验的运用,可以说把肺炎讲的非常透彻。一、肺炎不尽属温病一般认为,肺炎属于温病学“风温”的范围。如叶天士说:“春季温暖,风温极多”;陈平伯说:“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发生在冬季的,属冬温;春季温病除风温外,还有春温。我理解冬温;风温、春温,主要是指肺炎及上呼吸道感染。 但肺炎不尽属温病。特
2、别是肺炎初起,有表现为虽然发热,甚至是高热,但同时伴见:恶寒、无汗,咳嗽、胸憋,脉浮紧数,舌淡,舌苔白等风寒表实证者,可用麻黄汤或葱豉桔梗汤,或大青龙汤; 有的老人肺炎,不发热,见:恶风寒,自汗出 + 胸闷而喘 + 精神萎糜,当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附子。 二、肺炎多属伏邪 前人在实践中观察到,同属温病却有轻 重的不同,有的由卫而气而营而血,节奏感明显;有的一开始就高热神昏,伤阴动血,于是就有了“新感”、“伏邪”的说法。以感而即发,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病情渐次按“卫-气-营-血”规律发展演变的,归“新感”,属于“暴感”一门;以起病就见里热内炽,或气-营同病的归于“伏邪”。 伏邪者,邪伏于内之谓。
3、古人限于时代条件,对所伏之邪,多指为寒,即所谓“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这就是“伏寒成温说”,至于邪伏何处?有说少阴的,有说肌肤的,有说骨髓的,有说少阳的,有说募原的。实际上,温病不一定全是因寒邪内伏,变化成温;对邪伏部位的推测,也无非是发病之后的表现,如少阴属肾,肾主藏精、主水,故起病即阴伤、舌绛、神昏、动风、痉厥者,则推测其邪是伏藏于少阴;若起病见口苦、咽干、寒热往来的,即谓邪伏于少阳。 关于伏邪的成因及邪伏的部位,正确与否,还可以讨论,但是伏邪温病是客观存在的,其热多因新感而诱发、引动,这就不能和新感温病“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才可透热轻气”、“入血直须凉血
4、 散血”同一个治法,叶天士已经明确指出伏邪温病“不与新感同法”。今日所见之肺炎,以伏邪温病为多,如果看不清这一点,还是辛凉轻剂、辛凉平剂、时时轻扬法那一套,显然就是病重药轻,势必因延误失治而使病邪鸱张,酿成燎原之势(所以,肺炎病人,即使有典型的伤寒表实证表现,也多夹杂阳明里热的问题,治疗首用大青龙汤,太阳+阳明同时治疗,注意!)。 同理,伤寒也存在伏邪的问题,如太少合病,三阳合病,就是新感+伏邪并存的例子,如无伏邪,哪有一受风寒,表未解而里热就盛的道理呢?如前所述,古人多认为温病(春温)是冬令受寒,感而不即发,伏藏于体内,至春乃发。我们今天不要受这些说法的拘束。证之实际,所伏之邪包括了:温毒、
5、肠胃积滞之热、痰热、痰浊、湿热、水饮等等,皆属于广义“伏邪”的概念。伏邪的本质是内环境里的各种病理产物(思考!)。 三、新感 伏邪有虚 实之异 新感为暴受外邪,一般多属实证;而伏邪因病邪久踞体内,已经耗伤人体正气,特别是津液之伤,无论伤寒或温病都是值得注意的,前人说热病“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高鼓峰、陈修园也提出过“存津液为伤寒论第一奥旨”的观点,提示我们在肺炎的治疗中,要注意顾护正气,攻邪时要掌握好分寸,务使药-证相当,不要一味寒凉,诛伐无过。在临床上,“阳明热中未已,太阴寒中又起”的例子是不少的。 四、肺炎初起治法 肺炎初起的病理特点,一是表闭,二是热变最速。表闭又有热闭、寒闭的不
6、同。1、热闭:既有恶风、无汗或微汗不畅等太阳表卫郁闭的表现,又有发热、口渴、咽痛、咳嗽、吐白黏痰、舌红、脉数等阳明里热表现。治宜在清泄肺热的同时,宣表开闭,常用麻杏石甘汤加味:薄荷10蝉衣10牛子10麻黄5炒杏仁10甘草3(轻开太阳) + 生石膏30(轻清阳明)(风热感冒方!)。 此方用麻黄,目的不在发汗而在宣肺。我用麻黄与石膏的比例,约为1:10;张锡纯以薄荷、蝉衣易麻黄,以牛子易杏仁的方法,也可以考虑,总以透达宣散为原则,但我的经验,仍不如用麻杏石甘汤为佳。阳明里热重者,加:金银花、连翘、鸭跖草;咳嗽有痰,加:前胡;牛子、鱼腥草、瓜蒌皮;咽痛,加:七叶一枝花、僵蚕。 一枝黄花既能透表,又能
7、清热,用于肺炎初起,最为合拍,常用量1015g。也可用鲜芦根、鲜竹叶、鲜茅根煎汤代茶,清热生津而不碍解表。 2、寒闭:乃典型的 单纯的太阳伤寒证,里无阳明蕴热。多见于冬季或初春乍暖还寒之时,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困倦乏力、脉浮紧而数;咳嗽、气喘、胸痛,咯痰;口不渴,舌不红。常用三拗汤:麻黄6炒杏仁10甘草3。 无汗身痛加:荆芥、防风、苏叶、葱白;胸闷、喘憋加:桔梗;炒杏仁;瓜蒌皮、薤白、炒枳壳。痰多加:前胡、法半夏、苏子 葶苈子。 往往1剂即可收汗出热退之效。因无里热,故一切苦寒、甘寒、清热解毒药俱不可用。特别是素体太阴阳虚,内蕴痰湿水饮者,这些药俱当视为禁列。不要一说是肺炎就这
8、病毒、那细菌的,不问表里寒热,便投以大剂清热解毒药。我有个学生,治一病人,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咯风泡稀痰,喉间痰鸣,即开小青龙汤3付。病人一透视,说是肺炎,学生吓得不行,要追回处方,又找不着病人了。结果几天后复诊,不仅症状大减,再透视也没问题了。所以我认为西医的东西该学还得学,但别把中医丢了。 3、表寒既盛,里热又炽:寒战、无汗(抓独!)、高热、头痛,身痛,脉浮弦紧 + 烦躁,胸痛,痰中带血,口渴,舌红,脉滑数。用大青龙汤:麻黄10g,桂枝12g,炒杏仁10g,甘草5g + 生石膏45g + 生姜15g、大枣4枚,解表+清里之力大增,然此方只可适用于体壮病实之人,即用也不可过剂,一、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诊疗 肺炎 心得体会 笔记 1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