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完胜非选择题】.docx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完胜非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完胜非选择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素养能力二 不怕设问形式多,规范答题能解决学生用书P106完胜非选择题素养能力点一形象题挈领提纲.纲举目张傲视权贵:傲岸不用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寄情山水,归隐因园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王维山居秋暝人物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卅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矢志报国,悚慨愤世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友人送别,思念故乡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比兴手法如:诗经关雎细节刻画古代诗歌常见形象献身边寒,反对征伐 如:王昌龄从军行爱恨情长,闺怨相思 如:王昌龄闺怨I树木类:松柏、竹子、杨柳、梧桐、笆蕉湖光山色景物 田园桑植意象 、形象J大漠孤烟花草类:薇、红
2、豆、芳草、落花、菊花、梅花、荷花鸟兽类:杜鹃、燕子、鹏鸿、寒蝉、鸿雁、蝶、双鲤、 哀鸿、青鸟、沙鸥、乌鸦、哀猿、黄莺自然现象类:夕阳、白云、月、流水、细雨、烟雾时令节日类:春、秋、中秋、重阳、寒食、清明如:陌上桑塑造手法烘托渲染如:杜甫受高、柳宗元江雪对比衬托如:诗经-氓特定地点类:长亭、南浦、南山、军营、阳关1(事物形象k多见于咏物诗:骏马、菊、松、石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又指诗歌中所描 绘的景物、事物的形象。考查形式主要包括:分析意象含义(内涵)及作用、鉴赏 景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通过练习找失误【典例】(2020潍坊一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
3、成下面小题。昌谷北园新笋四首李贺其 一绎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其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注】 笄(tu6)落:笋壳掉落。长竿:新竹。茂陵:地名。史记司柞若由汇,比小4%俗侑若刍羽主曲3aM柩娜秘:扰国林必修速原房针对失误用妙法表现手法勤梳理,手法特点细分比应对手法误认一、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一)表达方式1 .描写手法(1)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事物或环境描写对主要对象加 以渲染烘托,使之突出、鲜明。(2)正面描写白描,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不事雕饰,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 实地勾勒出人物、事
4、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的手法。细节描写,即对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环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可以是 一个动作、一种情景、一个特点或一种景物等。运用特写镜头,通过准确、生动、 细致的描写,把事物放大。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进行动态、静态的描写,相辅相成。2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 抒胸臆)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 融、融情于景)诗人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借物抒情(托物言 志、象征)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具有的特征,来表达 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拟人化的色 彩借事(典)抒情借用事件或典故来抒发诗人的思
5、想感情(二)修辞手法(三)表现手法比喻解说:用喻体来比喻本体。效果: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拟人解说:将对象拟人化。效果: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对偶效果:句式整齐,有音律美夸张效果:鲜明突出,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借代解说:以来指代。效果:语言简练含蓄对比解说:以对比对象与主体对象对比。效果:鲜明突出1 .象征(托物言志)。借用某种具体的物象暗指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托物言 志,以表达深刻的寓意。2 .衬托。用与之近似或对立的事物做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征。 分正衬和反衬。正衬用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反衬如“以 乐景衬哀情”“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草木的繁盛衬荒凉衰败”。3
6、 .虚实结合。把抽象的论述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把对眼前现实的描 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眼前为实,想象、回忆、幻境、梦境、设想为虚;有 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现实为实,抽象为虚;己方为实,对 方为虚;当前为实,过去与未来为虚;物质为实,想象为虚。4 .运用典故。诗歌中引用史实或前人佳句,来表达诗人的志向情感。典故 分事典和语典,事典是引用历史故事,借古抒怀,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 句。用典能使诗歌含蓄典雅,意蕴丰富。5 .视听结合。诗人调动自身的听觉、视觉从色彩和声音等角度展现景物特 点,使景物富有立体感,鲜明生动。6 .意象组合。诗人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意象(名词)按
7、照逻辑组合在诗句 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7 .对写法(对面落笔)。指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的角度着笔,而从对 方的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四)结构技巧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以景结情以景物描写作为全诗的结句。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 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 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二、常见易混艺术手法的区别1 .借代与借喻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 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
8、,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 不能。2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外部事物来抒情。但“借景抒情” 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所抒之“情”多是指热 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托物言志”中所 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 表现的是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 中,多是“形”“神”兼备的。3 .衬托与对比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 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
9、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 点。二者的主要区别: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 衬托主体未必出现。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对。4 .拟人与拟物拟人和拟物都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拟人是将人的习性、特点、行为、 动作等拟用在物体上。拟物有两种情况,一是把人拟成物,一是把一物拟成另一 物。5 .对偶与排比排比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 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加强语势的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 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 辞手法。6 .借古讽
10、今(喻今)与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喻今)主要指作者借助历史人物或事物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 的思想情感。用典抒情主要指作者在诗句中引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来 抒情。前者主要指咏史诗的整体表现手法,后者主要指具体诗句的表现手法。7.渲染、烘托与衬托(1)烘托与衬托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写一个(或多 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东船西舫悄 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听众的反应,写周围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 演奏技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次”对“主”起陪 衬作用。做题时可这样区别:看是否出现:烘托是只写一
11、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 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 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2)烘托与渲染烘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而渲染则一般用景 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如贺铸的青玉案中“试问 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使用的手法很多,其中 一个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 浓、之深。三、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三步骤”随堂跟踪训练一、(2017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
12、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徒倚内,秋风斜月钓舟归。【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1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答:解析:本题要求考生任选一种艺术手法赏析诗歌尾联。艺术手法是诗人在塑 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想情感时所运用的特殊的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达 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构思等。这首诗中除了第三联直抒胸臆,其他三联都侧重 写景。但尾联写景,不同于前两联,“待”字表明尾联不是对眼前实景的描写, 而是想象的虚景,以虚代实,呈现出一种清幽闲逸的意境。“处处景语皆情语”, 尾联亦是景中寓情,情
13、景交融,通过描绘“夜深同彼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 面,抒发了诗人的闲适之情。此外,景语置于诗歌末尾,也起到了以景结情的作 用。答案: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 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 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 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 选一种)二、(2020山西省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蝶恋花商情李清照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 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西斜欹,枕损钗头
14、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 花弄。【注】 山枕:因枕形如凹,形似山,故称山枕。2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起句交代早春季节,烘托出和暖温馨的氛围,写出了词人初感春天 气息时的喜悦,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B.词的下片,以乍试夹衫、山枕独倚、夜弄灯花三个闺中生活细节,把“谁 与共”的内心独白化成了生动的视觉形象。C. “独抱浓愁”,愁本无形,却言能“抱”,写出了无人与共、只能与愁 相拥的孤独寂寞。D.末句“夜阑”写夜深人静,“犹”字说明剪灯花动作不止一次,写出主 人公心烦意乱、夜不能寐的状态,表现了思念之深。解析:选A。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A
15、项,“写 出了词人初感春天气息时的喜悦,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错。交代早春季节, 烘托和暖温馨的氛围,为下文写“浓愁”作反衬。由“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 粉花钿重”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等句子可知,全文的感情基调 是“愁”。故选A。3.该词上片中的“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句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 请谈谈这两句“奇”在何处。答: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比喻新奇, “柳眼”,是说杨柳初生的嫩叶像人刚刚张开的睡眼;“梅腮”则创造性地刻画 出早梅花发时的生动意象。梅在落叶果树中是花发最早的一种,它的花先叶开放, 又往往两朵齐出,或呈淡红,或呈粉白,用少
16、女的双腮比拟它,可谓一字传神。 “已觉春心动”,既像是说大自然透出了春的信息,又似景物触动了缕缕春愁。 以柳叶如眼、梅色如腮,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万物复苏的春光,烘托出萌动的“春 心”,使离情更加浓重。答案:比喻新奇(或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以柳叶如眼、梅色如腮,生动形 象地展现了万物复苏的春光,烘托出萌动的“春心”,使离情更加浓重。三、(2020黑龙江省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陈与义余甲寅岁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无复存者。乙卯岁,自琐闾以 病得请奉祠,卜居青墩镇。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 以长短句记之。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
17、,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去年长恨孥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注】宋高宗绍兴五年六月,词人托病辞职,以显谟阁直学土提举江州 太平观,实际上是领俸禄闲居,卜居青墩。琐阂:宫门。奉祠:祠禄之官, 老病废职之官任之,以示优礼。4.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词人托病请辞之后从南宋都城临安回到青墩时沿途所见所 感,与小序前三句所记叙的内容相照应。B. “秋塘”点明节令地点,用语精练。“平度”,写小船在荷塘的水面上 慢慢滑行,意境安闲,反映了作者心情的舒畅。C. ”病夫因病得来游”,连用两个“病”字,耐人寻味。表面是暗自庆幸 因祸得福,实则聊
18、以自嘲,内心藏有难言之痛。D.词的下阕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回忆去年行舟塘上满目残荷败叶,对比今 年旧地重游一路繁花相送,词情跌宕有致。解析:选A。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 “与小序前三句所记叙的内容相照应”错误,上阕所写内容与小序三、四句所叙 相照应。故选A。5.有人评价陈与义的诗词很讲究“匀整对称,情景搭配,浓淡相宜”。请 结合本词的下阕加以赏析。答: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赏析。本题要求赏析词的下阕。题干“匀 整对称”是就形式结构的赏析,“去年长恨挈舟晚”与“今年何以报君恩”,“空 见残荷满”与“一路繁花相送”,这是两组结构和内容上均形成呼应的句子,结 构
19、对称,内容对比。“情景搭配”是就艺术手法的赏析,下阕写景句“残荷满” “一路繁花相送”与抒情句“去年长恨” “今年何以报君恩”以去年和今年不同 的景物反映作者不同的心情,情寓景中,耐人寻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浓淡相宜是就表达效果的赏析,这里的浓与淡有两种理解,一是画面色彩的 浓淡,二是感情的浓淡。回忆去年行舟塘上满目残荷败叶,对比今年旧地重游一 路繁花相送,词情跌宕有致。答案:(1)结构上匀整对称:下阕一句写情,一句写景,情景搭配。“去年 长恨”句对应“今年何以报君”句,都写情;“空见残荷”句对应“一路繁花” 句都写景,错落有致。(2)抒情上情景交融:下阕整体上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20、, 前两句借残荷满塘的衰败之景,表达登舟晚的怅憾之情;后两句通过满塘繁花一 路相送的绚烂之景,表达舟行美景之中的欢快之情。(3)效果上浓淡相宜:去年 残荷萧索,今年繁花簇迎;去年长恨,兴味寡淡,今年欣喜,意趣盎然。一跌一 起,一淡一浓,总是相宜。四、(2020河南省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狱中寄子由(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挡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注】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而身陷狱中。子由,即弟 弟苏辙。柏台:又称作乌台,御史台前种了许多柏树,乌鸦经常栖息在树上面, 于是老百
21、姓将御史台叫作乌台。百岁神游:人死的讳称。浙江西:指杭州, 苏轼曾在此为官,颇有政绩。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描写御史台森然、阴风阵阵的萧瑟环境,诗人在阴冷孤寂的狱 里无法入眠,沉重恐惧的心情可想而知。B.颈联“身后牛衣愧老妻”,是说自己快要死了,还没让妻子过上富贵平 安的日子,觉得特别愧对共患难过的妻子。C.尾联两句写苏轼希望葬在为官过的杭州,展现出他当官为民的作为和风骨及他视死如归的洒脱、豪迈的情怀。D.这首诗为诗人在狱中写给其弟子由的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无奈的 感怀之情,对妻子儿女的想念之情。解析:选C。C项,“他视死如归的洒脱、豪迈的情怀”理解错误,
22、本诗是 苏轼在狱中写给弟弟苏辙嘱托后事的诗,尾句嘱托弟弟,自己身死之后安葬何处, 应该表达的是一种哀伤无奈之情。故选C。7.请赏析“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一联。答:解析:首先概述这两句的内容,“梦绕云山心似鹿”,意为梦里向往云山的 那颗心像鹿一样奔跑,“魂飞汤火命如鸡”意为现实里的自己却如同面临着沸汤 热火的鸡。然后赏析诗句有何修辞手法,“心似鹿”“命如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手法,把梦中对自由的向往比作奔跑的鹿,把狱中恐惧待死的自己比作临汤锅的 鸡,生动传神地表达出作者心如鹿撞,命运似鸡的心情。而这种内心追求自由, 现实却如临汤锅的鸡一样任人宰割的巨大落差构成了强烈对比,表达出作者
23、内心 的无奈、沉痛之情。答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梦里向往云山的那颗心像鹿一样奔跑,可现实 里的自己却如同面临着沸汤热火的鸡。运用比喻。把梦中对自由的向往比作奔 跑的鹿,把狱中恐惧待死的自己比作临汤锅的鸡,比喻传神,生动贴切。运用 对比。苏轼内心追求自由,现实中却任人鱼肉,追求与现实之间巨大的落差,表 达出作者内心的无奈、沉痛之情。素养能力点三语言题挈领提纲,纲举目张表明看法,或指出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或对题干的说法表示认同;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或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结合诗句的语境解读诗句的内容;抓住写法或内容上突出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胜非选择题 高考 语文 古代 诗歌 阅读 训练 完胜 选择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