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L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2 .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3 .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4 .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教学重点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理解作者对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 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 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 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2、和人生价值,单是物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 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 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 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 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 归园田居寻找答案。二、鉴赏步骤(一)诵读感知,检查预习1 .指名学生朗读、点评、正音羁值)、拙(zhu。)、亩(mU)、荫(yin)、暧负、吠衲i(指导:字准句清,音正腔圆,把握节奏,语调得体。)
3、2,听录音,感受名家配乐诵读3 .齐读诗歌4 .巩固注释。(二)知人论世1.造句:陶渊明是一个的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教师适当补充: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 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士余天,辞官 归田,时年41岁。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 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屡次反(三)眉目传情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似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或 暗示许多有效信息。“归园田居”的意思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
4、,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 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明确:“归” L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 .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四)情境复原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从诗中分别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L从何而归?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生活。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悔恨。误落尘网:足见诗人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厌恶。“三十年”实为“十三年”(29岁-41岁)实际夸大了数字,说明时间之长,痛苦之深。除此之外,还能明显表达诗人这种厌恶情感的诗句有哪些?“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池鱼”:喻自己。它们均失去最
5、适合自己的生长环境,被束缚失去自由,暗示作者在官场失去自由。鸟在空 中飞,鱼在水中游,最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两个词让人 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本性难变,鸟要回到山林中, 鱼要回到江河中,诗人要回到田园中。2 .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韵:气质,本性。丘山:田园为何要出仕?明确:养家糊口;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济苍生。而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 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 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这样看来,“
6、少无适俗韵”也许是陶渊明归隐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最关键的原因。请 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的信息。(提示:点题的是哪句?)“守拙归园田”,如何理解?言外之意:不归园就不能守拙。“守拙”:守住愚拙,反对机巧圆滑,反对机巧圆滑,反 对官场生活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的不良影响而迷失本心。所以“归园田” 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前八句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官场)思归(归隐田园)教师范读“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八句。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每个句子所 包含的情感。读前做朗读指导,注意语速、重音、节奏和情感。尤其是注意语速,让学生学会 拖音
7、朗读。要求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读诗要如出己口,如出己心。3 ,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归向园田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象有何特点?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学生自由朗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八句,对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有一个感 性的认识。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赏析这几句诗,看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如何来描 绘的?景语: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意境:优美、空旷、恬静、祥和、清新情语:回归田园的喜悦、轻松、怡然自得。(一)切景语皆情语热爱田园生活分析:(前四句为
8、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 个天地。土地、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 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正是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的光景。这些描写看似自然平淡,其实构思 奇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显示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开阔、自 由。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富丽,却有郁郁葱葱的榆树柳树的绿限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于堂前 竞相斗艳,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前四句为近景,后 四句为远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祥和的感觉,不受外界力量的干扰。 从近景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逐渐拉开
9、,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进深远的背景之中。画 面很淡很淡,味道却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那么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乡间的宁静、和平。在这里,诗人流露出对田园风光的由 衷喜爱,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与虚伪欺诈,互相倾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比照。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充满了生活气息,请同学们根据作者写景的顺序和手法,写一篇200 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用散文的笔法,加入适当的想象,注意描写的顺序,运用动静结合的艺 术手法,也可结合陶其他的诗句。).归去如何?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学生找出后齐读,思考作者归隐后心情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
10、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归田园的自由、安逸、喜悦从诗歌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厌恶官场,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热爱田园生活。三、朗读比赛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诗歌后,找几个学生赛读,教师进行评价。(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朗 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加深诗歌理解。四、艺术手法贯穿始终1、情景交融。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 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一也许确实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 但更是心境一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2、比喻手法的运用。喻自己是一只樊笼里
11、的鸟,现辞官归隐就像鸟脱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快。用“尘网”、 “樊笼”比喻官场的庸俗、黑暗;以“故渊”、“旧林”比喻乡土,贴切形象,能加深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3、白描手法的运用。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 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描”。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 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 多用白描手法;鲁迅的作品,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范例。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 表达了白描手法的精髓。鲁迅先生曾
12、说过:“白描”并没有秘诀。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勿 卖弄”即可。4、比照手法的运用。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比照,进一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写人时把“适俗”与“守 拙”比照,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比照,写鱼时把回归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表达得 生动又自然。4 、.语言平淡自然,又富于诗意。归园田居诗人代表作之一,能表达诗人的艺术风格。作品语言平淡,又富于诗意。诗人用 自然的笔墨,使情景融为一体。笔墨之淡与意境之浓,笔墨之自然与意境之深远,妙含其间, 因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五、延伸思考,归隐原由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
13、 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 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请谈谈你的看法六、作业布置背诵全诗七、【板书设计】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景语: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意境优美、空旷、恬静、祥和、清新情语:回归田园的喜悦、轻松、怡然自得。(一切景语皆情语)热爱田园生活古体诗:也叫“古诗” “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指唐代以前的四言诗(如观沧 海)、五言诗(成熟于汉代)、七言诗(成熟于唐)和乐府诗等。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 代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及唐代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形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它 的格律比拟自由,没有严格限制,有歌、行、吟等体裁。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 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 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是七言绝句)、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如春望是五言律诗)、排律(超 过八句的那么称为长律或排律)三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