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高效训练-补弱提分】.docx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高效训练-补弱提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高效训练-补弱提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效训练二补弱提分全面提升解题能力1散文阅读(一)学生用书P183(单独成册)一、(2020潍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高贵的清贫徐贵祥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 四面环山,一幢阔大而又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 这就是方志敏故居。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 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1米82,高 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浙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 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的标志性装束。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
2、回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 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从他们的手 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 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 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 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 立的
3、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 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 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 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 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 也是一个贵族。这个当年才30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 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补瓦后屋顶的形态。B.引用李商隐的“一春梦雨常飘瓦”诗句,增添了文化气息,有利于下文 表达作者对家乡瓦的感情。C.以前“我”家用瓦来遮风挡
4、雨,现在农夫用瓦建猪舍,前后对比是为了 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D.文中多次描写自然环境,例如“天气转凉” “凛冽的冬天”“风吹得更 猛了”等,烘托了父亲的形象。解析:选C。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但这不是“前后对比”的目的。3 .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意蕴。答:答案:体现了父母对家庭和儿女的庇护,也表现出父亲的责任担当。表 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其中有快乐也有辛酸。“瓦”原来用作盖瓦房, 现在用作建猪舍,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答出两点即可)4 .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 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答:答案: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由贫
5、困年代住瓦房需要时常补瓦,到现在住 洋房,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发展。该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构思巧妙。全文 以“瓦”为线索,由贫困年代的瓦、童年回忆中的瓦,再写到其他地方见过的各 种瓦,最后写到瓦的意义,结构严谨。意蕴丰富。瓦片象征着为“我”遮风挡 雨的父母,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瓦片承载着作者对家乡生活的记忆, 既有当时生活的艰辛也有儿时生活的乐趣。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在叙述中散 发着中国乡村百姓生活的气息。(答出三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梁衡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
6、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 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 茫林海中。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 七竖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 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 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 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 一条飘飘的哈达。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 间照相采景。人类虽然早
7、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 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 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 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 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 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 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 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
8、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 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 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 呼唤,各具其态。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葬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卷,是森 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 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 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 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做着生命 的转换。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
9、,我叫 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 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 气十足。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 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 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颗红松种子却是 以它生命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 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 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感。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
10、之美。 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 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 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次 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好一个“幽 谷美人”。您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 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再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 就成了动物甚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 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 诉我们,假
11、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 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 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 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 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5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 “幸存” 一词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B.作者一行不顾大雨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 致浓厚。C.作者认为人
12、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 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D.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 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解析:选D。D项,“作者为此感到欣喜”错误,应该是为此感到“忧虑”。 故选D。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 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 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 下的
13、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碎、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 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解析:选D。D项,“步步递进,层层深入”错误,这些景物之间并没有层 层深入的关系。故选D。7 .本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生动。第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 几种手法?请赏析。答:解析:”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 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运用叠词,生动描写 了激流及其所处环境,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句子”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溪流”比喻为
14、“哈达”, 语言优美,形象地描写了激流的悠长。句子“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 圆滚滚的石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跌跌撞撞”,将溪流人格化,描写出溪流 的动态美。答案:运用叠词,生动描写了激流及其所处环境,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也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音乐美。运用比喻修辞,将“溪流”比喻为“哈达”, 语言优美,形象地描写了激流的悠长。运用拟人。“跌跌撞撞”,将溪流人格化, 描写出溪流的动态美。8 .文章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还有一些不失时机的议论,这样行文有什么好 处?答:答案:通过议论直接表明作者游览原始森林时的感受和观点;以描写为 铺垫,通过议论升华文章的主旨;不失时机的议论充实了文章的思
15、想容量,使 文章深刻精警,促人思考,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散文阅读(三)学生用书P187(单独成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车失锅梁衡一棵上百年的老槐树长在一口铁锅里,这好像绝不可能,但确实如此。去年十一月底,我在河南商丘寻找人文古树,看了几棵汉柏宋槐都不理想, 大家气喘吁吁地坐下来吃午饭。当地一位朋友突然一拍脑袋说:“怎么忘了铁锅 槐呢!”放下筷子,我们便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公里外的白云寺,拜访了这个锅与 槐的奇妙组合。白云寺初创于唐贞观年间,曾是与少林、白马、相国等寺齐名的中原古寺, 但现在香火不旺。我们去时凄风苦雨,寺里只有几个僧人袖手看门,一个小和尚 系着围裙在伙房里淘米,后院及两
16、厢都是零乱的砖瓦木料。进门后的右手处就是 我们要拜访的铁锅槐,现在已是这个寺的镇寺之宝。只见一圈石栏杆中躺着一口 直径两米多的大铁锅,锅里挺立着一棵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的古槐。锅沿有三 指厚,在雨水的润泽下闪闪发光,像是一个套在树根上的项圈。锅已半埋土中, 树的主根早穿透锅底,深扎地下,而侧根蜿蜒屈结,满满当当,将铁锅挤满撑破 后又翻出锅外垂铺在地,像一大块不规则的钟乳石,或是一摊刚冷却了的岩浆。 我看着这满锅的老根,只觉得这是一锅正在慢慢烹煮着的时间。虽是深秋,这古 槐仍枝叶繁茂,覆盖着半亩大的地面。而整棵树身向西边倾斜,巍巍然如一座斜 塔,有一种饱经沧桑的厚重与庄严。寺院是信众往来的宗教场
17、所,为了给众多僧人和香客备饭,寺里常有超大 的铁锅。这口两米的大锅还不算最大,我见过一口更大的,洗锅时要放下一个梯 子,才能将人送到锅底。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这白云寺在康熙时达 到鼎盛,常住僧人千余人。史载1687年寺里住持佛定和尚为舍粥济贫,造铁锅 两口,日煮米一石二斗。十九年后一口铁锅经长年的火烤水煮生了裂纹,就被几 个小和尚抬着放到寺的一角。春去秋来,寺院盛而又衰,这口锅也渐渐被人淡忘。 沙尘淤满锅底,荒草爬上了墙角,淹没了铁锅。这时一只喜鹊衔着一粒槐籽从天 上飞过。它俯下身子,看到这汪嫩绿的鲜草,就落下来歇脚,槐籽落在铁锅里。 想这铁锅离开灶台被弃墙角已经数十年,烈日严霜,凄
18、风苦雨,它早已心灰意冷, 奄奄待毙。忽然有一只小手轻轻地抓挠着它冰凉的身子,一丝微弱的声音响在耳 旁若有似无地呼唤。原来是那粒槐籽经水浸土育,已经开始发芽生根。这口铁锅 一下打了个寒噤,从梦中惊醒,忙将这个幼小的生命搂在怀里。那雪白的细根穿 过厚厚的积土吮吸着锅沿上的雨滴,像是在替它擦拭眼角的泪花,而嫩绿的树苗 已有尺许之高,正努力探出锅外,好奇地张望着庙宇、蓝天、白云。铁锅记起了 佛经上讲的万物轮回,因果有缘,众生平等,就更加搂紧这棵小树苗。槐树一天 天长大,当它已经高过院墙,可以俯视外面的世界时,才发现这个世界上的槐树 全是长在土地里,只有它被小心地托着、抱着,长在一口铁锅里,不觉感动得热
19、 泪盈眶。这好比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甚至还身有残疾的母亲,在贫病交加中 照样抚育着一个伟岸的英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它怎么能不痛感身世飘零而 加倍珍惜,一定要活出个样子呢? !铁锅槐无疑是大自然的杰作,就算你有一百个聪明的头脑也想象不出这样 的作品。万物有缘,槐树本是一种最普通的树种,数百年来在山地平原、房前屋 后不知有槐几多,而长在铁锅里的唯此一棵;铁锅本是一种最普通的炊具,千家 万户用来烧水煮饭的铁锅不知几多,但用来栽树而且长成大树的也只有这一个。 再说,就算这锅与树前世有缘,那结合之后的数百年岁月,水火兵虫,雷劈电击, 畜啃人砍,寺院塌毁,它们又携手逃过了多少劫难才有今天的正果?物竞
20、天择, 自然筛选,这是铁的定律。在无尽的岁月长河中,无数个偶然机缘的组合,就出 现了奇迹,就诞生了天才。虽然人类愈来愈聪明,但还是逃不出自然的手心。不 见我们办了多少音乐学院,却常会输给一个牧羊女或打工汉的歌喉;办了多少文 学院,而大作家总是长在校园外。而皇室培养接班人,从选妃子、找奶妈开始, 到定太子、配师傅,结果总是多有从草莽中杀出来的开国之主。假如现在有谁出 巨资请你再复制一组铁锅槐,恐怕打死也不敢接这个活。铁锅槐虽是天工之物,但它修行于古寺之中,早已融进人的智慧和灵性。 在悬崖之上,在大河之岸,树抱石之类的奇树不知多少,而现在这棵古槐抱着的 却是一口铁锅,是一锅人间烟火。这是信念的守望
21、,是伟大的天人之合。你只要 看看那锅里劲结的树根,就知道它们有多大的定力,槐树咬定铁锅,将它凿穿、 撑裂、抱紧、融合;铁锅则仰着身子吃力地挺举着大树,不顾自己已经被压裂, 被深深地挤进了泥土。直至最后再也分不清是锅抱槐还是槐抱锅。这是心的力量, 是佛家所谓的大愿,不信世上事不成,不信有缘不结果。它们就这样晨钟暮鼓, 相濡以沫,在古寺残阳中不知送走了多少寂寞。山挡不住风啊,树挡不住云,这 个世界上什么也挡不住生命的降生。而一个生命一旦降生,就会本能地捍卫生的 权利,坚强地活下去!临出寺门时已暮云四合,我又回望了一下这棵铁锅槐,经秋雨打湿的树身 更显出沉稳的铁青,斜伸着的身子像一支要射向云空的利箭
22、。而根部那一圈翻卷 着的闪亮的锅沿则如一把拉满弦的弓,引而待发。我忽然觉得,伫立在面前的是 一个面壁的达摩,是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的思想者。世人多爱盆景,喜其能于尺寸之间盈缩天地,吐纳岁月。而古今中外,到 哪里去寻找铁锅槐这样一个天地所生、照古烁今的盆景呢?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中“放下筷子”“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公里外的白云寺”等内容, 体现了作者等人对铁锅槐好奇而急于见到的心理。B.文章写康熙年间白云寺的常住僧人之多和大铁锅的由来、用途等,说明 了为什么“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C.第段描写槐籽在锅里生根发芽的情景时,用“打了个寒噤”“搂在怀 里”
23、等语句形象地写出铁锅被幼小生命“唤醒”的过程。D.文章写白云寺曾是中原四大古寺之一,有过辉煌的历史,如今却香火不 旺,僧人稀少,院内凌乱,暗含作者的批判之情。解析:选D。D项,“暗含作者的批判之情”错误,作者写如今白云寺的情 形只是陈述历史的变迁,没有批判的意味。故选D。2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描写铁锅槐的成长时,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铁锅和槐树人的情感,体现了铁锅给予槐树的呵护和槐树对铁锅的感恩。B.文章第段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铁锅槐生长的内 容,又为下文写铁锅槐给人的哲思与启迪做了铺垫。C.文章在写铁锅槐是大自然的杰作时,使用了现实
24、社会中的例子进行对比, 说明人类即便再聪明,也无法与自然抗衡的道理。D.本文用词简洁、鲜活,语言富有韵味,如对铁锅槐成长历程的描写中, 在句式上长短句结合,以长句为主,间有短句。解析:选C。C项,”使用了现实社会中的例子进行对比”错误,这里没有 使用对比,只是列举现实中的例子。故选C。3 .概括铁锅槐的形象特征。答:解析:解答本题的主要信息点在第段,“只见一圈石栏杆中躺着一口直径 两米多的大铁锅,锅里挺立着一棵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的古槐”,由“有三层 楼高” “两抱之粗”,可概括得出“高大粗壮,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由“锅 已半埋土中,树的主根早穿透锅底,深扎地下,而侧根蜿蜒屈结,满满当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效训练-补弱提分 高考 语文 散文 阅读 训练 高效 补弱提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