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复习学案.docx
《《六国论》 复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 复习学案.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六国论一、情景默写.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 ”的精辟论点,其中 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 以有尺寸之地”,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结尾 指出“苟以天下之大 ,明确表达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 的主旨。1 .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害山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挖苦北宋赂辽。2 .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日: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 “古人云:,以地事秦,4,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
2、!,非秦也;,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 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5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 向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6 .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方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7,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比照而感慨横生的名句,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 事,8,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9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 11个字。10
3、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说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o11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o二、翻译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那么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 患,固不在战矣。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4、然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7、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那么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那么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1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1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三、成语.
5、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1 .厝火积薪: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的危险。也说积薪厝火。2 .薪火相传: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一代代的继承下去。 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也说薪尽火传。3 .披荆斩棘: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4 .见异思迁: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四、文化常识.三苏:苏洵苏轼 苏辙1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答案一、情景默写1、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暴霜露,斩荆棘;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下而从六 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国论 六国论 复习学案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