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训练【语用+论述类、非连续性文本】四.docx
《高考语文训练【语用+论述类、非连续性文本】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训练【语用+论述类、非连续性文本】四.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语文训练【语用+论述类、非连续性文本】四(时间:45分钟分数:4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木版年画的雏形有避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 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丰富多彩了。一切对生活的 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庄稼丰收、老人长寿等,都展现在木版年画上。 特别是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这些画面分外具有感染力,给人们带来安慰、鼓 励和希冀,充分展示了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所以,年画最重要的价值是 精神价值。木版年画往往是在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 的重要平台。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
2、传说、戏曲等,反映社会 生活之广阔,可谓无所不包。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曲多不胜数,不少在年画上绘 声绘色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在。至于那种绘声绘色地描写民俗风情的年 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留给我们的 宝贵财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出自农民独特的视角。(),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 值观。深刻地外化农民心灵的年画,大量深藏在年画的遗存中。然而,这些遗存 却不为人知地散落民间。1.文中标有序号的四句话,标点符号错误的一句是(3分)()A.B.C.D.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3、)()A.木版年画往往是在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文化艺术和生活知识教育的 重要工具。B.木版年画往往是在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文化艺术和生活知识教育的 重要平台。C.木版年画往往是在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 播的重要平台。D.木版年画往往是在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始作俑者B.农民是木版年画的销售者C.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D.农民是木版年画的消费者4 .下面一段文字有几处语言表达和标点使用不当的情况,请找出六处来。 (6分)羊城晚报、珠江日报都报道了市公交
4、公司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 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在当 今社会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但在危难中挺身而出舍己为人的勇士却是百里挑 一,非常缺乏。媒体上经常报道有人遇到困难而众人旁观的事,人们已经觉得习 以为常了。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尽己所能地关心帮助他人,我们的社会就会永远 阳光普照。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急别人之所急,慷慨解囊。但有些人十分 吝啬,细大不捐。我们在此呼吁广大市民向张师傅学习,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一 定要鼎力相助。答:5 .下面是一幅名为“拾脚印”的漫画,请概述画面内容,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答:
5、二、论述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接受美学诞生之前,人们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 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 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 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 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 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 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
6、本有“空白”“空缺”“否定” 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 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 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段连接 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 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 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 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 即理解前的心理文
7、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 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 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 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 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 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 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 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 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
8、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 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 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 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 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材料二: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 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 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
9、第二文本” 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 的结果。(一)填空 对话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 象中的语词一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音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 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 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至于思想观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 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正是 在此基础上,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 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与之相
10、近, 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 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 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唉,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 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 “对话伽达默尔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 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 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 变动不居的。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 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的,流动 的,随着不同读者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用+论述类、非连续性文本 高考 语文 训练 语用 论述 连续性 文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