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doc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doc(17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课 题1、 古诗词三首教 学目 标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2、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及内容第一课时教学独坐敬亭山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祖国的山水是如此的美丽。本单元我们将随作者做一次愉快旅行,体会他们对山水的热爱之情。今天,我们要在三首古
2、诗中感受一年级下册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亭,读t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书报亭、爱晚亭、醉翁亭等。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宣城市区北郊5公里,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26米。二、借助注释,初知大意。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试读,教师正音,学生再流利地朗读。2.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3.学生交流汇报。(1)读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三、介绍背景,帮助理解。1介绍李白作诗背景。一千多年前的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大诗人李
3、白秋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李白感怀身世,自己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者自己,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孤寂之感倍生,因此写下本诗。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四、再读古诗,师生探究。1.“独”坐是“谁”独坐?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
4、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及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五、感悟意境,体会情感。1.把握事物,体悟情感。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及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2.熟读古诗,创设意境。学生齐读古诗,并想象,如你是大诗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李白看到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想到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引导学生找出及“孤”相同意义的词,让学生体会出李白的孤独,并朗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幽静。六、熟读成诵,背诵默写。
5、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情画意,现在你的大脑中有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呈现这些画面呢?2学生试读,读给同桌听。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第二课时教学望洞庭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2介绍洞庭湖。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
6、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3.出示洞庭湖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教师卡片出示一组词: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二、初读正音,读熟明义。1初读古诗,注意音形。“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
7、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之处一起探讨。三、放飞想象,加深理解。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1吟读古诗,想象画面。学生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2出示问题,讨论交流。(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2)“和”是和谐、协调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
8、?(“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及“潭面无风”有矛盾吗?(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5)“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及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体会妙在哪里?3.全班汇报,师生探究。(1)交流汇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生:我是这样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相:相互;和:和谐、协调。生:我是这样理解“两相和”的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生:我是这样理解了“潭面
9、无风镜未磨”的。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这句诗的意思是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2)交流汇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生:遥望就是远望。师:“遥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生:山水翠: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师(出示实
10、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师:请你及画中的景象比一比,像吗?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请用心读这两句诗: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这首诗意境很美,看看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一遍并背诵。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
11、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学生动笔画一幅简笔画,即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谁画得更符合诗意。第三课时教学忆江南一、激趣导入,释题入情。1.背诵有关赞美江南的诗文佳句。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南的诗词,谁愿意把你积累的诗词背一背?2.初识词这种文学体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
12、易写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忆江南,同时认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通过你们的预习或搜集的资料,你对词有了哪些了解?教师小结: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来自民间文学;词牌名及音乐曲谱有关,而及词的内容一般没有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及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取此词牌来抒发自己的江南情结。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
13、江南依然魂牵梦绕,67岁那年,写下这首绝唱忆江南。二、初知课文,了解大意。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ng,是“曾经”的意思。谙,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2.反复练读,述说大意。三、借助学法,探究明义。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2你问我答,释疑解困。3教师提问,一起讨论。(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
14、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4)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手法)四、读写结合,加深理解。1.教师提问引读: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能不忆江南?因为_。(学生用词来回答)2.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反问句补写完整。江南的_景色,让我怎能_?五、拓展阅读,升华主题。1.白居易一共写了三首忆江南,现在赏读其它两首忆江南之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15、。何日再重游?忆江南之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2.学生再次诵读感悟,可以进一步感受诗人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思念。六、比较异同,总结全课。1背诵三首诗词。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2比较诗词异同。大家来比较一年级下册三首诗词,看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师生小结:同作者朝代同、景物地点同、诗词内容同;异体裁形式不同、诗人情感不同、表现手法不同。中设计中设计中设计中设计中设计教学反思: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课题2、桂林山水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
16、冶爱美的情趣。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及内容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一.整体感知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
17、翻滚,景象壮观。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2)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4)学生质疑问难。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导入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
18、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4)学生试说图意。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深
19、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1)指名朗读课文。(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及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语文 下册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