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千米和吨的认识.doc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千米和吨的认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千米和吨的认识.doc(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千米和吨的认识 .“千米和吨的认识”一课在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进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一、通过直观感知,具体操作,建立新的概念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建立了厘米和米的概念,但是对于毫米和分米,还没有正式接触,只是在尺子上见过。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首先要通过直观教具和具体实践,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如: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进行:教师先出示一把尺子,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再让学生每人拿一把尺子看上面的小格,找出厘米,再从厘米的小格中找出表示毫米的小格,数一数厘米中有多少个毫米的小格,从而得出
2、厘米毫米。再实际量一量,感知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比划,还可以拿出准备好的硬币,量一量它的厚度,再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从而加深对毫米这个概念的认识。又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再如教学吨的认识时,是通过实际参观和推算来进行教学的。如:一袋水泥千克袋共重吨。我们班学生平均每人体重按千克计算个同学的体重就是吨。而且还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知吨物体的重量,加强对吨的认识,形成吨的概念,从实践中得出
3、吨等于千克的观念。二、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量的计量,要遵循学习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类推、概括、抽象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单位换算,通过厘米毫米、千米米、吨千克推出厘米是几毫米吨是多少千克千克是几吨等,这样教学重在启发理解、思考。理解的东西才有助于记忆,有利于运用。三、培养学生测量长度的初步技能在计量单位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初步技能。一方面,结合教学长度单位,让学生自制量具,并用来度量一些简单的物体。另一方面,通过度量物体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例如:让学生量黑板的长、铅笔的长、课本的厚度,还可以量几条线段的长度等,通过这些活动,既能使学生初步掌握
4、测量的简单方法,还可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教法和学法看成一个整体,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综合考虑、设计教学。还要借助直观、与时抽象,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认识,提高分辨能力。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认识几分之一一、教材分析:、本课知识在教材中的前后联系与作用。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和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简单分数的含
5、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教学大纲对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的大目标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物、图形和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能正确地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能借助图形学生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本课知识的重难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二、教学过程分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的一开始,我运用西游记中的人物,编辑了唐僧给徒弟分桃的故事,把学
6、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中,唤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新知的动机,通过次分桃,引出了“一个桃子人平均分,结果应如何表示”的矛盾,在问题与旧知的冲突中,学生激起了对新知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为新授部分作好了辅垫作用。、从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建立概念。例例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通过均分一块饼、折一折纸、折一折绳子、均分线段等大量的实物与图形的操作实践活动,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逐步形成有关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注重合作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中,设计了一组涂色部分都是图形面积的练习,引出一道思考题“一个圆,分成两
7、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然后老师放手让学生用一个圆自己动手去验证一下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不仅达到了强调“平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也教会了学生通过实践寻找例证的学习方法,另外,通过同桌两人互相合作折出一根绳子的等合作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合作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实践自己解决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认识的发展和评比。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能不能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说一个你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分数的例子?”“相同大小的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少),每一份反而越小(越大),你在生活中有遇到这样的例子吗?”这
8、些提问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让学生在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与比较过程中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深化,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比较的能力。总之,本节课第一注重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第二注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鼓励探索,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力求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第三注重直观、形象的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表内除法的整理与复习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的整理与复习”一课。本节课教材安排的内容是把前面所学习的除法算式整理成表
9、,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整理复习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与反思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并且这一节课又是后面学习较复杂的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此,根据这一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除法算式的整理过程,体验整理、归纳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提高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能力训练目标:培养有序思维能力。创新素质目标:培养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能力。个性品质目标: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二年级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强的特点,我主要选定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将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在以下三大活动中。活动:激发兴趣,引导探究;活动:观
10、察分析,拓展应用;活动:课后实践,延伸兴趣。下面我具体谈一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活动:激发兴趣,引导探究整堂课以很多的除法算式要参加家族会议的情境导入新课。由于算式太多,会议现场乱糟糟的,怎样才能有秩序地入座呢?这一拟人化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整理这些算式的欲望。接下来,师生共同交流,归纳出按商相同、除数相同、被除数相同的方法进行整理,进而学生人一组在小组内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最后展示整理的结果。估计这三种方法都会有学生选择。为了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在展示时,我特意选择两张都是按商相同进行排列的除法表格,其中一张既按商相同进行了排列,还将除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了排列;另外一张表格中的除数
11、在每一列中都是无序排列。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体验到既要按商相同进行排列,还可以在每一列中将除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最后引导学生对整理的方法进行优化。通过操作,学生不难发现按商相同的方法进行整理比较简便。这一活动安排为个小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经历自主整理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活动:观察分析,拓展应用这一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横向、纵向等多角度进行观察、比较,发现表内除法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与其中蕴涵的规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这样课堂才会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产生思维的碰撞。学生通过自主交流会发现:竖着看,当被除数和除数相
12、同时商是,每一竖列的商相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横着看,当一个数除以还得原数;每一横排的除数都相同。这样,知识让学生自己整理。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愈来愈浓。为了让学生感知这些规律的价值,紧接着,我便安排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这一环节设计了四个有层次的问题。()()。这道题是让学生运用规律进行发散性思维的练习。教师还可以将知识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说出表内除法以外的等于的算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不完全归纳概括的能力。()()。在这一题中,学生可以根据的乘法口诀按照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填,还可以将知识进行拓展。个别学生可能填出、等这些表内除法以
13、外的算式。这一题既能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前面所发现的规律,这一题渗透了要到四年级才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里不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掌握,只要能感悟到这一性质就行。生活中的应用。瓶钙片片个小朋友吃,每天吃片,可以吃多少天?瓶同样的钙片个小朋友吃,每人每天吃片,可以吃多少天?接着要求学生自己往下编瓶同样的钙片呢?这一题是用商不变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也只需要学生能有所感悟就行了,不要求全面掌握。活动:课后实践,延伸兴趣为了发散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造的平台,在课
14、后作业的布置中,我让学生选择其他不同的方法亲自动手制作“表内除法”表。对于学生的课外作业,我会抽时间将他们的优秀作品进行分析并展示,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三个环环相扣的活动中,可以说学生一直处在思考的状态,每个活动对学生来说既有趣味性又有探索性。整堂课我的设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学生经历了整理知识、自己发现规律的过程,体验到了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乐趣,学会了整理和归纳知识的方法。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克与千克一、说教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
15、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与知识应用。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千克、几千克、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二、教法和学法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
16、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三、教学环节本节课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一是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二是主动参与,探究新知;三
17、是应用新知,升华体验。、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在这个环节中,创设了“背一背”这个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感受轻和重,然后揭示课题,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坚实基础。、主动参与,探究新知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步来实施:第一步:认识千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千克物品,“掂”是对“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对“三件视觉上具有一定反差的”物品掂一掂、估一估、评一评、称一称,还设计了让学生想办法找几千克的物品,
18、然后轮流感受,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仅一次次强化了学生对“千克”的体验,更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程度、学生体验态度的一种信息反馈和检验。第二步:认识克。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学生对千克有了一定认识的前提下,马上让学生掂一掂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对学生进行强烈刺激,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刚建立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于是又设计了两道练习题。练习的目的除了巩固新知外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自我检查的一种深化。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
19、的关系。试教时设计的是一道填空题:粒扣子重克粒重()克重()克,那么粒重()克,从而推出克千克。教出后发现这样设计给学生的铺垫太厚,没有思维度。后来把这一环节改为“由粒扣子的质量直接到思考粒扣子有多重?”这样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厚。对“克和千克”的换算公式,设计了教师读、学生听、学生读、大家评多种读的形式,使学生在读和评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并牢牢记在心中。、应用新知,升华体验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创设了两个问题情境:针对物品重量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让气球载满物体顺利升空。第一个
20、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把新知和过去的学习经验相结合,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扩充训练容量,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体现。第二个问题情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且把学生那种向往宇宙、向往太空的情感融入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的感知、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升华。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新理念,为孩子们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毕竟,我们还在实验、还在探索,所以教学中难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指出,以便大家一起讨论
21、、研究。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认识角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教材页页的内容,教材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经历做活动角、比一比活动来探索角的大小比较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过程与方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找一找”
22、、“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角的各部分名称与角的大小比较。教学难点:角的大小比较。教具准备:课件、活动角一个、不规则纸、三角板两个、各种有角的实物学具准备:不规则纸、活动角一个、三角板两个二、说教法、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
23、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三、说教学程序: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合作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千米和吨的认识 人教版 小学 数学 年级 上册 说课稿 千米 认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