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精品教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精品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9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生字,会写“仞、岳、摩、遗”等生字。(2)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3)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参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4)能谈谈自己学习古诗后的感受。2 .过程与方法(1)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古诗。(2)用结合注释的方式学习古诗。(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3 .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参军行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懂得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
2、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并感知当 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一下关于描写边塞景物的古诗;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参军行一、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课题1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几幅图画,大家想看看吗?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图画。2 .看了这几幅图画,同学们想知道画中讲了什么吗?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一一参军行(板书课题),这首古 诗讲的就是有关这几幅图画的故事。二、解诗题,知诗人1 .参军行就是参军歌,是乐府曲名,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参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 今天我们学
3、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2 .说说你对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有多少了解。王昌龄,唐代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以写边塞诗著名。诗多描写边塞征战, 既表现了将士弃家出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又写 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辛、征人的悲惨遭遇。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伟苍茫 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这类诗写得气魄雄伟,声调铿锵,语言精确,用心理 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他的诗气魄宏大,特别能鼓 舞斗志。三、整体通读,理解诗意1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通顺。2 .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美。(课 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诗句)3 .合作交流,理解重点字词
4、(青海、雪山、玉门关、穿、金甲、楼兰)。 结合课后注释或请教老师、同学理解古诗的意思。四、品读古诗,体会诗情1 .理解体会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描绘图景,观察图上景物,这一句描写 了几个景物?(青海、长云、雪山。)(师板书)师说诗意,生读诗句。首句写 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板书:环境恶劣)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 感。品读此句,读出沉重压抑之感。2 .理解体会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二句描绘图景,观察图上景物。(孤城遥望。) 师说诗意,生读诗句。这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 见玉门关一座孤城。(板书:思念家乡)读出孤寂、忧伤的语气。3 .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青海、长
5、云、雪山、孤城烘托边塞战场环境 的苍凉荒芜。)带上感情读一读。(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 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4.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5 .出示第三句图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黄沙”“百战”“穿金甲” 说明了什么?“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 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 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短短七个字,
6、我们 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 形象。品读第三句,读出低深、忧抑的语气。6 .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 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齐读末句,读出激昂、坚定的语气。五、体会意境,品悟诗情.出示全景图,学生看图并有感情地朗读全诗。1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 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音乐起,老师诵读古诗。2 .背诵古诗。齐背,指名背诵。3 .同学们,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 功立业的积
7、极进取的精神吧。让我们随着精忠报国的音乐,再次大声地 朗读这首古诗吧!六、拓展延伸收集王昌龄参军行的其他几首小诗,然后读一读,背一背。七、布置作业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 .默写古诗。3 .积累其他的边塞诗。第二课时教师批注教学过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情境导入1 .播放黄河、华山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雄伟、 壮观)身为中国人,你感到什么?(民族自豪感。)2 .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二、初读古诗,解释诗题1 .自由读古诗,思考诗歌内容。2 .全班齐读古诗,纠正字音。3 .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4 .指名说说诗的大意。三、解释字词,
8、说说诗意1 .屏幕出示注释。篱:篱笆,用竹子、树枝等编成的围墙。河:黄河。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五千仞,形容华山很高。岳:指西岳华山。摩:触摸。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2 .学生边读古诗,边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3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4 .逐句理解。(1)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学生试答后,教师 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滚,向东流入大海。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试答后,教师讲 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这两句主要写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三首 新人 教部编版五 年级 下册 语文 第四 单元 古诗 精品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