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泌尿系统疾病护理常规(19页).doc
《儿科泌尿系统疾病护理常规(1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泌尿系统疾病护理常规(19页).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儿科泌尿系统疾病护理常规-第 18 页儿科泌尿系统疾病护理常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护理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renalfailure,ARF)简称急性肾衰,是指由于肾本身或肾外因素引起肾功能急性衰退,出现氮质血症等改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肾前性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输出量减少和血容量不足而引起肾灌注量减少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形成肾前性氮质血症。如严重脱水、失血、烧伤、急性溶血及感染性休克等。 2肾性急性肾实质性疾病,如肾小球肾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紫癜性肾炎及肾毒性物质(如汞、砷、磺胺药、卡那毒素等)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 3肾后性两侧性输尿管梗阻。 发病机制因病因和病期不同
2、而不同。新生儿期以围产期缺氧、败血症,严重溶血或出血较常见、婴儿期以严重腹泻脱水,重症感染及先天畸形引起为多见。年长儿则常因各型肾炎、各型休克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导致急性肾衰起始期主要是肾血管持久收缩,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量减少,以及出球动脉血量不足而致肾小管坏死。发展期主要为肾小管损伤,一是肾小管腔内有脱落上皮细胞。蛋白、溶血后产生物等的堵塞;二是肾小管基底膜及细胞损伤,管内液反漏入间质,出现持续少尿,病情发展。 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依病因及肾损害程度而异。且常被原发病所掩盖。一般分三期,但小儿常无明显的分期界限。 1、少尿期除少数病例尿量不减少外,大多以少尿起病。尿量急剧减少,甚至
3、无尿(每日尿量少于250mlm2为少尿,每日尿量在3050ml以下时称无尿)。患儿精神萎靡。乏力,不同程度浮肿。常有恶心、呕吐、厌食,重症可出现昏迷、惊厥、出血、贫血等。实验室检查:尿量少而相对密度低,尿常规因病因而异。血生化检查发现血钾、镁、磷增高而钠、钙、氯降低。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尿素氮、肌酐随病程进展逐日增高。少尿期一般持续714天。有的患儿可短至23天,或长达2个月后进入多尿期。 2多尿期一般持续57天。主要表现为尿量增多,若补液不及时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3恢复期病后1个月左右进入恢复期,肾功能完全恢复需较长时间,少数患儿肾功能迟迟不能恢复,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三、治疗原则
4、: 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主要的治疗是使患儿能渡过少尿期(肾衰期),使少尿引起的内环境紊乱减少至最小程度,争取肾病变的恢复。具体的措施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高血钾、低血钙、低血钠及代谢性酸中毒;控制高血压、氮质血症;预防消化道出血等。除非有溶血或急性出血,一般不输血。上述方法不能奏效时,应尽早开始透析治疗。 常见护理诊断: 1潜在并发症,生命体征改变与严重的电解质紊乱有关。 2体液过多与肾功能损害、水钠潴留有关。 3活动无耐力与氮质血症、酸中毒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及丢失过多有关。 5.有感染危险与免疫力低下有关。 6恐惧与本病预后不良有关。 四、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
5、病情变化注意体温、呼吸、脉搏、心率、心律、血压等变化。急性肾功能衰竭常以心力衰竭、心律紊乱、感染、惊厥为主要死亡原因,应及时发现其早期表现,并随时与医生联系。 2保证患儿卧床休息休息时期视病情而定,一般少尿期、多尿期均应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渐增加适当活动。 3营养护理少尿期应限制水、盐、钾、磷和蛋白质入量,供给足够的热量,以减少组织蛋白的分解。不能进食者从静脉中补充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透析治疗时患儿丢失大量蛋白,所以不需限制蛋白质入量,长期透析时可输血浆、水解蛋白、氨基酸等。 4精确地记录出入液量口服和静脉进入的液量要逐项记录,尿量和异常丢失量如呕吐物、胃肠引流液、腹泻时粪便内水分等都需要
6、准确测量,每日定时测体重以检查有无水肿加重。 5.严格执行静脉输液计划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输液过多、过快引起肺水肿症状,并观察其他副作用。 6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皮肤护理及口腔护理,定时翻身,拍背。病室每日紫外线消毒。 7做好家长及患儿思想工作、稳定情绪,解释病情及治疗方案,以取得合作。8.健康教育 生活指导:充分休息,劳逸结合、防止劳累;并注意加强营养;注意个人卫生,注意保暖。病情检测:学会自测体重、尿量;指导病人识别高血压脑病、左心衰竭、高钾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的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定期复查,监测肾功能、电解质等。心理指导 教会病人自我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情,遇到病情
7、变化时及时积极的应对。安全指导:不做重体力劳动,不做剧烈运动,避免外伤。遵医嘱正确按时服药,避免使用加重肾脏负担的药物。泌尿道感染的护理 泌尿道感染(Urinarytytractinfection,UTI)为小儿常见病,感染可累及尿道。膀胱、肾盂及肾实质,统称为泌尿道感染。临床以细菌尿和(或)白细胞尿为特征。小儿泌尿道感染时局部症状可不明显,容易漏诊而延误治疗。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易感因素小儿易患UTI与小儿解剖生理特点有关。小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弹力纤维发育不全,易扭曲而发生尿储留。女孩尿道短,括约肌薄弱,有利于细菌上行感染。新生儿与幼小婴儿的发病常与抵抗力低下有关,感染多为血行播散
8、。此外,目前认为任何年龄小儿的再发性和慢性尿路感染常为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talre-flux)所引起。 2致病菌及感染途径多种细菌可引起UTI,以肠道细菌为主,其中以大肠杆菌最多见,其次为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球菌主要为葡萄球菌、粪链球菌等。感染途径为。 (l)上行感染:致病细菌由尿道口至膀胱,经输尿管上行至肾盂、肾实质而发生感染。粪便污染尿道口,是小儿泌尿道感染的主要途径,故感染以肠道细菌为主,且女婴感染较男婴多。 (2)血行感染;新生儿和小婴儿败血症。或由体内化脓病灶所致,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 (3)其他:少数可由淋巴通路及临近器官、组织直接扩散所致;尿路器械引流
9、和检查可引起感染。 二、临床表现: 不同年龄组和急。慢性感染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分述如下。 (一)急性感染 1新生儿以全身症状为主,多由血行感染引起。症状轻重不一,从败血症伴黄疸到隐性细菌尿,可有发热、体温不升、体重不增、拒奶、腹泻、嗜睡和惊厥等。 2婴幼儿女性多见,全身症状重,局部症状轻微或缺如。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发烧等。排尿时哭闹、夜间遗尿等。 3儿童表现与成人相似、上尿路感染以发烧、寒战、腰痛等全身症状明显。下尿路感染以膀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为主。 (二)慢性感染 病程多在6个月以上。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也可间断出现发热、脓尿或菌尿。病程久者可有贫血、乏力、发育迟缓、高血
10、压及肾功能减退等。 辅助检查尿常规:清晨首次中段尿离心后镜检,白细胞5个HP为异常,如脓细胞成堆或有白细胞管型则诊断价值更大。一般采用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ml有诊断意义。X线检查以腹部平片及静脉肾盂造影最常用。以发现有无先天畸形、梗阻部位以及膀脱输尿管反流。 三、治疗原则: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应早期积极应用抗菌药物疗法,宜选用广谱、强效杀菌,血、尿及肾组织中浓度高、毒性小、不易产生耐药性的药物,如氨卞青霉素、安美汀、头饱拉定、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等。新生儿、小婴儿及重症患儿多采用静脉给药,一般病例可口服给药,1014天为一疗程。复发与慢性感染的治疗,其关键在于找出和去除诱因以
11、达彻底治疗。尿路畸形者考虑手术治疗。 四、常见护理诊断: l体温过高与细菌感染有关。 2排尿异常(alteredurinaryelimination)与膀既、尿道炎症有关。 五、护理措施: 1对症护理婴幼儿常有高热、哭闹,可用物理或药物降温、镇静。要鼓励患儿多饮水而使其多排尿。要勤换尿布,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尿布用开水烫洗晒干,或煮沸、高压消毒。 2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全身症状的变化,尤其是婴幼儿,除注意体温外,尚应观察消化道、神经系统等症状。 3观察药物副作用按医嘱应用抗菌药物,注意药物副作用。口服抗菌药物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现象,饭后服药可减轻胃肠道副作用,若副作用仍明显,必要时减量或
12、更改其它药物。磺胺药服用时应多喝水,并注意有无血尿、尿少、尿闭等。 4尿培养留尿时,常规清洁消毒外阴,取中段尿及时送检,婴幼儿用无菌尿袋收集尿标本;如疑其结果不可靠可行耻骨上膀既穿刺抽取尿标本;非不得已方行导尿,必须严格消毒,以免插管时将前1/3尿道细菌带入膀胱。 5健康教育幼儿不穿开裆裤,勤换尿布;便后清洗臀部,保持清洁,女孩清洗外阴时应从前向后擦洗,防止肠道细菌污染尿道,引起上行性感染。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护理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NS)简称肾病,是多种病因所致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从而大量血浆蛋白由尿中丢失而导致的一种综合征、临床具有四大特点:大量蛋白尿;低蛋
13、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不同程度的水肿。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三大类。原发性肾病病因不明,按其临床表现又分为单纯性和肾炎性肾病二型,其中以单纯性肾病多见。继发性肾病是指在诊断明确的原发病基础上出现肾病表现。先天性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于新生儿或生后3个月内起病,病情严重,多致死亡。小儿时期绝大多数为原发性肾病,故本节重点介绍原发性肾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单纯性肾病的发病可能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关、肾炎性肾病患者的肾病变中常可发现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沉积,提示与免疫病理损伤有关。先天性肾病与遗传有关。 二、病理生理: 由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蛋白质游过
14、增加,形成大量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除与病理改变有关外,尚与肾小球上皮细胞膜表面电荷变化有关。正常膜表面有涎酸蛋白,带负电荷,而白蛋白分子在PH74对带负电荷,因同性相斥,使白蛋白不易滤过,单纯性肾病时涎酸蛋白减少。从而使蛋白质滤过增加。 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特别是白蛋白下降,使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和电解质由血管内外渗到组织间隙,加上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利钠因子减少等因素作用下,进一步加重水肿。 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肝代偿性合成增加,其次是脂蛋白分解代谢减少。 本病有多种病理类型,其中以微小病变型最为多见(约占80%);单纯性肾病主要属此
15、型,其次为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及膜性增生性肾炎。少数呈系膜增生型或膜性肾病等,此类病变多表现为肾炎性肾病。 三、临床表现: 1单纯性肾病发病年龄多为27岁。男女之比为2:1。 (1)全身有可凹性水肿,以颜面、下肢、阴囊为明显,常有腹水,一般全身状况尚好,无高血压。 (2)尿少,尿蛋白多为,定量01g/(kgd)。尿镜检偶有少量红细胞。 (3)血浆总蛋白低于正常,白蛋白降低更为明显(5.7mmolL),血清补体正常。 (4)肾功能一般正常,浮肿期明显少尿时,可有暂时性轻度氮质血症。 2肾炎性肾病发病年龄多在学龄期,临床特点如下: (l)发病年龄多见于7岁以上儿童,水肿一般不严重。 (2)血压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科 泌尿系统 疾病 护理 常规 1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