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马说》教案、导学案(5页).doc
《八年级语文《马说》教案、导学案(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马说》教案、导学案(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马说教案、导学案-第 5 页28马说教案 放生乡初级中学 黎冬丽【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背诵全文。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怀才不遇、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教学重点】1 朗读背诵2 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教学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教学过程】 导入 :图片展示同学们熟悉、喜爱的人物-刘翔,被邓海平相中,后成为奥运冠军的事例。 启发学生思考:这匹千里马最终得到了伯乐
2、的赏识,但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被赏识,被重用呢? 学了韩愈的马说,我们就知道了。 一 自主学习 (完成导学案一)二 展示交流1、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韩愈(768824),唐朝著名文学家,自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也就是中唐时期。其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的遭遇也是这样,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毛遂自荐,可惜不得重用。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但始终郁郁不得志,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2、 解题 请同学们看看标题,我们以前有学过与马说这个标题相类似的文章吗?(爱莲说、师说)。 谁来说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3、朗读课文 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组织朗读 学生范读(注意读准字音) 自由朗诵,互读(同桌之间互读,指出彼此的好与不足) 老师范读(注意有感情地朗读) 全班齐读4对学,疏通文意,圈画出疑难点1、 结合注释、工具书,小组之间讨论,共同翻译。 2、 分小组比赛,谁能提出问题把对方难倒?(就自己不理解
4、的或认为重要的问题来提问) 3、 派代表来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指出翻译不足的地方,并补充。三 合作探究 (分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二)5、按原文回答:(1).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2).描绘千里马终身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3). 千里马“才美不外见”原因是什么?(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运用反问句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与愤慨的语句:(6). 运用排比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语句:(7).“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发出的叹息是:(8). 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6、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5、明确: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人才。 7、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8 揭示“托物言志”的写法 明确:本文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任,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的境遇的描叙表现出来的,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四、拓展延伸 (完成导学案三) 讨论:在韩愈那个时代,没有伯乐,那我们这个时代呢?有没有这种现象?假如你是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该怎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说 年级 语文 教案 导学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