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白居易(7页).doc
《唐代诗人白居易(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诗人白居易(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唐代诗人白居易 唐代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近3500首诗篇,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尊重和喜爱。 公元772年2月28日(唐大历7年正月20日),白居易诞生于河南郑州新郑县东郭宅。他的父亲白季庚曾任彭城县令。白居易从小就很聪明,5、6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辨别声韵。关于他的聪明,史书上有很多记载,他自己也有不少叙述。这自然是他成为一个大诗人的有利条件,但更重要的还是他的勤奋和好学。他从小就背诗诵文,青年时代更加酷爱学习。他每天很早就起来读书,从清晨一直读到深夜。遇到好诗、好文章,就反复阅读,一读就是几十遍、上百遍。除了读书,就是练习写诗、写字,天天伏在桌子上写,天长
2、日久,连胳膊肘上都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茧子。与元九书上对他这段的学习,有过一段生动的记载:“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学问不仅来自书本,也来自社会生活。白居易从11岁起,为避兵祸,就离家远游,南北奔走。有一首诗生动地记叙了这段苦难的游历生活:“孤舟三通楚,赢马四经秦。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东西不暂住,来往若浮云。离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贫困的生活,使他接近了人民。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访贤问圣,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了解战乱、灾荒和残酷的阶级剥削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夜宿农家,他便同村夫村妪亲切交谈,了解乡俗俚语,收集土语方言。长期的漫游和广泛的接融社会,使
3、白居易增长了渊博的知识。29岁那年,他考中了进士,做了校书郎,开始踏入官场。805年,他改任周至县尉,帮助县令维持治安,催讨赋税和徭役。 漫长的仕途,使他深刻地了解了社会的上层,更了解社会的下层,积累了丰富的题材。公务之余他把一切时间都用在了写诗上。白居易的诗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富于人民性。他敢于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虐、荒淫与腐朽,同情人民的遭遇、凄凉与苦难。他每遇不平,就展纸命笔。唐朝从贞元末年起,宫廷需要的东西由宦官到市上直接采购,这些人横行不法,甚于强盗,常常买了东西不给钱,随便撕一块破绫抵价,人民敢怒不敢言。白居易看到这种情形,悲愤填胸,于是便写下了著名的长诗卖炭翁。
4、在这首诗里,他刻划了一位伐薪烧炭的老人,“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由于他的一切都要依靠于木炭,所以在严寒的冬天,仍“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老人满指望卖个高价儿,谁料“两骑翩翩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刺,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可怜的老人,一个钱也没有拿到,得到的仅是“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在他的诗作中,为人民呼吁呐喊的杰作比比皆是。有的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如在杜陵叟中,他就爆发出来这样的怒吼:“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
5、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有的揭露了兵役制度的残酷,如在新丰折臂翁中,他借一个88岁老翁之口,追述当年人民不愿参加不义之战的情景。诗中描写当时拉兵的情况是:“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老翁年轻时为躲避抓兵,“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造成终身残废的悲剧。有的以深切的同情,描述了农民的疾苦,如在观刈麦中,他描写了农民“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勤劳动场面和“家田输税尽,食此充肌肠”的贫苦生活;在采地黄者中,他写了农民终日像牛马那样辛劳却食不果腹,而地主的马却有“残粟”(余粮),他悲愤地写道:“愿易马残粟,救此苦肌肠!” 白居易还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代诗人 白居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