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集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集锦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法则,很少用):把一个已知力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已知力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就表示已知力的两个分力。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1中学物理力的分解教案集锦,希望大家喜爱! 2021中学物理力的分解教案集锦一 【试验目标】 1、学会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力。 2、学会用力的分解学问说明一些简洁的物理现象。 【试验内容】 演示试验: “谁是大力士?”、“重物断线”、“斜拉物体”;如图 2、学生分组试验: “斜面上的物体”、“手撑铅笔”:如图 【试验思路】 教学重点: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
2、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教学难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确定。 试验设计: 1、由于学生缺乏感性相识,所以不可思议一个已知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试验让学生视察到、体验到一个力的实际作用效果。为此,设计了三个演示试验(其中“重物断线”“斜拉物体”老师演示,“谁是大力士?”请两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演示),两个学生小试验(“斜面上的物体”、“手撑铅笔”)。这样做的目的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降低了难度。 2、本节课起先引入时,由学生互动做了“谁是大力士”的演示,老师又演示了“重物断线”。课堂中也举了大量的生活中例子,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设计理念。
3、【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1、 演示“谁是大力士?”:两个高大男生用力拉直一条水平绳子,一瘦小女生在绳子中间突然用力一拉,便把两位男生都拉动了。老师:“谁是大力士?想知道这其中的缘由吗?” 2、 演示“重物断线”:用一根丝线挂着一重物(可以是砖头),起先时丝线并拢(平行),然后渐渐分开丝线的两端,使两丝线的夹角渐渐变大,当大到肯定程度时,丝线突然断裂,重物掉落地上。 让学生带着以上两个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新课预习,学生展示 什么是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的关系?力的分解应遵循什么法则? 老师:平行四边形定则中对角线表示合力,两邻边表示分力。大家在学案上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多
4、少个以它为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 学生:答案是多数种。 老师:那么力的分解是不是也有多数种可能呢?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将一个已知力唯一分解呢? 学生:1、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2、已知其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假如学生回答有困难,可先留个悬念) 老师:力的分解在原则上是随意的。但是,我们经常会依据一个已知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将这个已知力唯一分解。 演示试验: 1、斜拉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斜向的拉力有怎样的作用效果? 器材:电子秤,装有钩码的小盒子,测力计。 试验过程:将小盒子放在电子秤上,让学生视察电子秤的读数,并做记录。用测力计斜拉着小盒子在电子秤上运动,
5、让学生再视察电子秤的读数,并做记录。 问题:测力计作用在小盒子上的斜向拉力,有怎样的作用效果?这个拉力应如何分解?(学生通过试验的数据可以回答重物对称的压力变小了,应当将这个力沿着水平和竖直方向分解) 接着,可让学生总结本试验中将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的思路:即是依据试验确定已知力的实际作用效果,也就确定了两分力的方向,再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将已知力唯一分解。 学生分组试验1:斜面上的物体重力的分解 2021中学物理力的分解教案集锦二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使学生在力的合成的学问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的含义。 2.驾驭将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互成角度分力的方法。重点驾驭
6、依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的原则。 3、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试验激发爱好,引入新课; 概念规律领悟; 练习过度到探究; 试验分析、形成结论; 学以致用。 2、分力概念、分解法则类比法;现学现用图解法;作用效果试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育学生探究四周事物的习惯。 2、在学习力的分解过程中,培育学生视察实力、分析实力和概括实力。 3、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沟通的愿望。 教学重点 1、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 2、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着重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
7、1、确定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方法: 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探讨沟通,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讲授法、试验法、类比法、对比法。 教学用具: 重物,称,细线,轻杆,皮筋,斧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用一根细线可以把物体提起来,也可以用两根相同的细线来代替原来的一根细线把物体提起来,那么,在哪种状况中细线简单断裂? 演示 用一根细线拴在大木块的钉子上将木块提起,然后换用另一根相同细线对折后拴在这个木块的钉子上,用两只手各提一根线把木块提起,并使两手渐渐分开,直至线断。 讲解 按常理推断,好像用一根线比用相同的两根线提重物更简单断。但试验表明,在肯
8、定条件下,用两根线提重物时线更简单断。怎样说明这一现象呢?用已有的学问明显是不便解决的,这就须要我们学习新学问力的分解(板书标题2.6 力的分解)。 二、新课教学 (一)通过演示、推理建立分力的概念 视察与分析橡皮筋中部固定在重物上,用手向上拉橡笔筋,一次拉一根,一次拉两根。 小结 前面我们学过,假如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现在通过试验又清晰地看到与之相反的另一种状况:两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我们就把这两个力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板书) 1、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与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9、 类比力的合成可以得到 2、力的分解: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留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是等效的,它们可以相互替代,并非同时并存。 (二)通过类比,得出力的分解法则 力的分解遵从什么法则呢?由于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可见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 (板书) 2021中学物理力的分解教案集锦三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驾驭“实际问题中,一般要依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3)知道肯定条件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以大许多。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
10、析,培育学生“生活实例模型化”的思想方法; (2)使学生体验运用规范作图和直角三角形的学问求解分力的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组织探讨和探究试验,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在相互沟通和合作中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实力;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答,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条件意识,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逐步养成发觉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感受物理的科学性和好用性,培植将物理学问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实际问题中,力的分解方法,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学问求解分力。 难点:实际问题中,确定力的作用效果的方法。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相关的试验
11、器材(绳子、实心球、电子秤、钩码、直尺、系绳的笔、自制的塔吊模型等) 设计思想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本节课从学问内容和学生学情来看有两大突出特点,即:学问不难,难在应用;学生困惑,惑在实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纳了老师引领学生暴露思维难点创设情境分层探究突破难点的设计思路,供应了多处让学生参加的活动,通过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到效果的客观存在性,相识到效果的唯一确定性,得到按效果分解的科学方法。课堂教学中力求给学生供应较多生活情境和参加的平台,形成深刻的感受,达成新课程理念中的三维目标的立体整合。 课堂引入 活动一:趣味嬉戏把绳子拉直 嬉戏内容:在绳子上挂上质量为2kg的实心球后
12、,两位同学“舍命拉”也无法把绳子拉直。 联系生活:生活中与之类似的实例有:观光索道、悬索大桥、斧头劈材等。 设计意图:创设冲突,点明主题。 连接过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找到分析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也就能够知道其中的奇妙所在了。 课堂教学 活动二:概念构建什么是力的分解?为什么要分解?怎样分解? 演示试验:先用一个力F将橡皮绳拉至O点,再用两个力F1、F2将橡皮绳拉至O点。 设计目的:让学生体会F与F1和F2可以等效替代,进而建立合力、分力、力的合成以及力的分解等概念。 问题2-1:合力F还可以怎样分解? 学生活动:演示合力F的不同分解方法,进而发觉:在没有限制条件的状况下,一
13、个力可以有多数种分解方法。 问题2-2:在详细的实际问题中,我们可以随意分解一个力吗?假如我们要求解橡皮绳AO段、BO段的弹力,应当怎样分解合力F?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在详细的实际问题中,为了解决问题的便利,通常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合力。 问题2-3:分力的方向已经确定,分力的大小应当怎样确定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画出力的分解图示的方法。 连接过渡:接下来,我们学习的重点就应当是: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 活动三:自主探究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塔吊模型) 分组试验:学生利用系绳的笔、系绳钩码(50g)构建方框内的塔吊模型。 设计意图:因为没有明显的形变,所以我们很难干脆看到塔吊吊上重物后,所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这也是其他问题中找寻力的作用效果时常遇到的问题,为此我们用放大的思想,构建物理模型,用演示试验和亲身感受明确力的作用效果,这无疑是解决问题特别好的一个方法。 连接过渡: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这种思想方法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几个实例。 活动四:自主探究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斜拉木块模型) 2021中学物理力的分解教案集锦 10 /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