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电大班级管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pdf
《2022年《电大班级管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电大班级管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编班级团体论( 1-13 章)第 1 章 班级组织发展史略一 掌握班级组织的确立最早设计班级组织的是17 世纪的夸美纽斯。他在大教学论(1657)一书中将儿童按年龄划分为六个班级,分别为各班级配备适合的教科书,并提出了与这些教科书相应的教学方法提案。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巨大刺激的是19 世纪初期在英语出现的“导生制”。 它是由贝尔和兰卡斯特倡导的。班级组织真正得到普及是1972 年小学及教员养成一般规程公布之后的事。二 了解班级组织的改造适应个别差异的班级教学组织的改造活动以美国为中心开始活跃起来。这个活动有两个方向:一是编制上的改革方案,二是教学上的改革方案。根据儿童能力的个别差异改革班
2、级编制的代表是哈利斯在圣路易创始的“圣路易编制法”。从教学法角度改造传统的班级教学组织的代表是1898 年创始的“巴达维亚法”。19 世纪末,在德国出现的著名的“曼海姆班级编制法”,打破了传统的单凭年龄作为分班编制唯一标准的思想束缚,视儿童能力来编制班级。三 掌握道尔顿制道尔顿制是帕克赫斯特创始的,因1920 年在马萨诸塞州的道尔顿市中学实施而得名。它是以将学校还原为一个使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条件起实际作用的场所为宗旨的。它以自由与合作为根本原理。这里所谓的“自由“是指儿童按照自定步调(速度)学习一定的学科,而且不受其他因素的束缚,能兴趣盎然地持续学习。所谓“合作” ,换言之,指的是团体生活的相互
3、作用。根据这种自由与合作的原理,道尔顿制适用于小学四年级以上及中等学校。首先,它将原来的学科分为主要学科和将要学科。其次,儿童的学习以“作业指定”的方式进行。道尔顿制的特点在于,改善传统教授法几乎不顾及每个儿童本身特点的弊端,使学习者能按照自定的步调学习;针对传统方法中各科的课程时刻表不分优劣生一律平等的弊端,依据每个儿童学习各学科的难易度,适当分配课程时间。四 了解班级组织的再认识班级不是单纯地基于经济需要的产物,实际是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形成的根本组织。因倡导以“作业共同体”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基础而知名的学者是凯兴斯泰纳。他认为,将来学校教育的着眼点不是传授知识,而在于发展学生精神的、道德的、
4、技术的能力,而规定“作业”是其方法论原理。以“生活共同体”为基础的班级现,一般被认为是与“作业共同体”的班级观互相对立的。但事实上,这两者很难严格区分。五 了解耶拿制耶拿制是在耶拿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由彼得森主持,在1924 年以后实施的。其根本思想是,真正的国民学校必须是人类最高的“生活共同体”的缩影。耶拿制的特色是,废除原来分年级的班级,将全校儿童分成三个团体。其主导观念是,在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学年制班级中,个人是教育的中心。六 了解协同教学协同教学是哈佛大学倡导的教学管理组织。该制度的特色之一是在小学阶段就在某种程度上采取学科责任制。七 了解不分级制只要修完了规定的教学内容就可以毕业。不分级
5、制及其发展形态双重升级制,是针对传统的学年制度及分年级的班级编制无法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之弊端而提出的。它旨在打破分年级的课程及班级编制、班级责任制、教室中心的教学,使教学活动有高度的弹性。八 掌握班级组织改革的趋势改革班级组织的基本目标是创造新型的教学组织,使每个儿童在大团体的教学条件下,学习进度不受阻、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16 页 - - - - - - - - - 不放任自流,保障每个人的学习进程畅通无阻地进行。第 2 章
6、班级团体的特性一 班级团体的特性1班级团体是针对学校教育这一社会制度编制的,其目标、内容的架构是由外部演绎决定的。2班级团体的目标是儿童自身的发展。3班级团体为了实现其目标,要接受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而不是以儿童的好恶为准。4对于儿童来说,班级团体的编制是偶然的,归属则是强制性的。5班级团体也是儿童度过每日的绝大部分时间,而且持续一年以上的生活团体。二 了解班级团体的基本观点1班级团体具有源于正式组织层面的特性与源于个人属性层面的特性。2从正式组织层面对儿童提出的要求,与儿童作为个人属性的需求之间,多少会发生矛盾。3实现正式组织要求的力,与实现作为个人属性之需求的力的碰撞,制约着班级团体的
7、模式。三 把握班级团体的社会心理学架构(一)班级内相互作用(二)班级团体规范班级团体规范可以界定为“班级团体成员所共同拥有的认知、态度、行为的持续的参照架构”。班级规范赋予儿童的认知、情感、行为以同步性。在规范中,仅仅适用于特定位置与地位的规范,一般称为角色。成员对于与一定地位和位置相应的行为的认知,就是角色期待。(三)班级团体结构班级团体结构可以界定为:“班级团体成员间比较持续的种种关系的总体状态”。班级团体结构存在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所谓班级团体中的正式结构,就是“旨在实现班级团体的公共目标与组织管理,从而在成员间所形成的关系的总体配置”。所谓非正式结构,是源于班级团体的个人属性层面的人
8、际关系。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四)班级团体的社会气氛所谓班级团体规范,基本上是解决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需求之间矛盾的团体规则;所谓班级团体气氛,就是指整个班级团体依据这种规范的认知、情感倾向和态度、行为的倾向。班级团体气氛的基本状态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把握,这就是班级团体状态和班级团体凝聚力。四 班级团体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关班级团体发展过程的阐述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以有助于教育实践。1、作为目标的班级团体形象明确2、不是从班级团体一个层面,而是从整体上掌握团体结构。3、向下一阶段发展的契机明确。4、划分各发展阶段的状态和阶段的尺度明确。五 班级团体发展阶段论(1)第一阶段:个人属性
9、间的矛盾阶段第一期(探索期)班级编成之初。第二期是小团体形成期。(2)第二阶段: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第三期,师生矛盾的时期。第四期,教师、儿童与儿童间的矛盾期。第五期,儿童团体之间相互矛盾的时期。(3)第三阶段:团体要求架构内的矛盾阶段第六期:儿童团体与儿童团体矛盾期(后期)。第七期:个性矛盾期。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2 页,共 16 页 - - - - - - - - - 六 班级团体的功能(一)班级团体功能的源泉形成班级团体
10、功能的因素:1在班级内提示多样的范例。2在班级内发现矛盾并寻求矛盾的解决。3由于班级内的团体压力,行为是受强制的。4在班级内获得的情感体验5在班级内,教师的指导要使上述因素有效地发挥作用。(二)班级团体功能的分类:第 3 章 学习目标的共有与合作性学习活动一 学科内容与学习团体的关系其一,强调学习团体与学科内容相结合的观点,亦即学科内容直接要求学习团体的形成。其二,以学科内容的科学性为前提,主张学习活动本身要求团体性。二 学习活动的团体性以学科内容的科学性为前提,主张学习活动本身要求团体性。大桥精夫(1962)强调“学习活动的团体组织化”的必要性。其后,大西(1967)以学习本身的团体性为重点
11、加以讨论。有关学习团体性的研究不仅是学习的团体方式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提示人类学习的本质,并据此确立学科内容及教师指导的应有模式的问题。三 标准参照评价中的学习观、团体观标准参照评价制度之下学习观的变化。第一,同学之间可以互教互学,互相促进。第二,对学习过程中的挫折的评价发生变化。四 合作性学习活动与成就目标全生研常务委员会将“共同”界定为“共同体或团体共同拥有事务,其成员以同等资格参与生活上共同课题的解决”, “合作”则是“团体齐心合力解决共同课题”。儿童的合作学习一向是以形成班级团体与自治团体的成果表现出来的。五 学习目标的共有与学习活动的合作在教学中,班级儿童以某种成就为目标进行学习,
12、全体都在追求该目标的实现。这时,每一个儿童对于成就目标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共同拥有,决定着学习活动合作性的性质,甚至会影响到教学的性质。现在一般认为,产生学力差异的原因之一,是未能根据学习内容去设定学习的目的、目标的记忆、先行教学与相对性评价。(一)学习目的的认识小川太郎( 1963)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识与学习目的认识的重要性。其基本内容如下:第一,儿童自身必须抓住教学的学习课题,形成“主体的团体目的意识”。这个目的既是个人的目的,同时又是团体的目的。第二,如何使儿童自身将主体的目的意识与实现教师传递文化遗产的客观课题结合起来。在这种场合,教师提示的学习课题与儿童的主体性学习课程之间总会存在“
13、落差”,要赋予儿童气绝填补这种落差的自由。第三,谋求对学习自身目的的理解。(二)成就目标的形成与目标的共有所谓成就目标的共有,即意味着把教师代行制定的成就目标当作儿童和教师合作的目标加以认可。成就目标必须在学习的起点、学习过程,乃至学习的终点成就标准上实现共有。从儿童的角度来看,起始点的成就目标共有是展开合作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在诊断性评价中,从评价的目的出发,儿童参与决定新单元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形成性评价又是如何的呢?在这里,儿童与目标设定之间的关系更加生动活泼。在总结性评价中,参与目标设计方面与前述两种评价有所不同。在这个评价阶段,要确认班级全员是否已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14、-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3 页,共 16 页 - - - - - - - - - 经达到了成就目标。亦即,终点的目标是否共有。其次,再考察一下拒绝成就目标的场合。(三)学习活动的合作与学力的形成从班级的上课来看,组织合作性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和作为其活动的结果,是使每一个儿童掌握学力的过程。第 4 章 互相学习的组织化与学习团体的形成一 班级中的个别差异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儿童学习能力的不同和思维与行为方式上的个性差异。所谓“学习能力” ,意味着学习的速率和掌握的速度。所谓“思维和行为的
15、个性”,也就是儿童预先以各自的个性的表象与逻辑进行思维和行动。二 通过相互学习加深学习组织相互学习的理由就在于,使儿童互相切磋自己的认识和技能,互相融会不同于自己的认知与技能,学习更高层次的认知与技能。三 作为团体的自立指导所谓教学指导,就是指创造低级的知识、技能之下统一的学习团体的分裂,然后通过互相学习,克服这种分裂,使学习团体在更高级的知识、技能之下再统一的过程。四 团体自立的指导所谓“团体自立” ,是指团体自身拥有指导、管理的力量。为了培育自立的团体,就得在儿童团体中培育自我指导的力量与自我管理的力量。、所谓“自我指导” ,就是指团体依靠自身力量指导自己。所谓“团体的自我管理”,是指团体
16、凭借自身的力量控制自己,完成团体共同的任务。五 学科、教材的传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必须遵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从学习方法的基本形态开始,经过其过渡形态,达到理想的状态。六 与教授方式相对应的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教授方式基本上可分为三种:“教师的讲解” 、师生的“交谈” 、参观和练习等“儿童作业”。要成功地学会与教授方式相对应的学习方法,进行如下三类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形成学习团体所不可或缺的。1听讲的指导2交谈方法的指导3作业方式的指导第 5 章 班级内的成绩分化与选拔一 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筛选过程(1)预备性选拔; (2)成绩的分化;(3)降温与升温考虑到从事威望高的职业与地位者职位有限,所
17、以选拔少数能够胜任该职业的人,让其余的人甘愿放弃,此谓“降温” 。反之,根据成绩筛选的结果,使学业成绩好的儿童知识他能从事社会威望高的职业,谓之“升温”。(四)筛选假设的提示二 筛选的机制(一)来自他人的标签意识教师主要是根据学业成绩的情况来筛选儿童的,并且对成绩上位与下位者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这无疑是给该儿童贴上标签,也给成绩上位、下位的儿童贴上了相应的标签(二)自验预言所谓“自验预言” ,是指在有目的的情境中,个人对自己(或别人对自己)的预期常在自己以后的行为结果中应验。(三)筛选假设的机制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18、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4 页,共 16 页 - - - - - - - - - 本章的目的在于提示下列两个假设。其一,班级内的分化在进行,同时,未来选拔的筛选过程也在进行。其二,用标签论和自验预言的概念说明这种筛选过程是按照什么机制进行的。第 6 章 儿童的自律性动机一 教室中的三种强化与动机作用三种强化:外部强化、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一)外部强化外部强化是提高儿童的动机作用的有效手段(二)替代强化在教室中,教师表扬或批评某儿童,给予该儿童以外部强化,同时也是对另一些儿童的给予替代强化。(三)自我强化二 自我调整模式中的动机作用说(一)自
19、我调整模式班杜拉将人控制自身行为的过程用自我调整模式来加以概括。这个模式由完成行为、判断过程、自我反应三个要素组成。(二)自我调整模式的探讨三 自我调整模式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一)教育实践中的实证性研究这些研究显示,自我调整模式有助于说明在日常课堂教育条件下儿童的自律性动机作用。(二)教育实践中的尝试第 7 章 儿童的归因与教师的指导一 儿童的归因(一)归因与控制感这种控制感是受自己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所制约的。(二)自我概念与归因在决定人的生活方式的自我概念、自我成长性中,归因这一认知过程是有其作用的。(三)班级适应与归因班级生活中的适应可以大体分为学业成绩与交友关系。一般认为,进行可控制
20、的归因认知的儿童,学业成绩通常相当优秀,交友关系也良好。(四)利社会行为与归因二 教师对儿童的归因教师对儿童的学业成绩的归因,由于影响、作用不同,对每个儿童的学业成绩的提高也会产生不同影响。三 教师的指导与儿童归因的变化(一)班级气氛与归因:斯托林斯的报告认为,愈是容许儿童主动地采取行为的班级,愈倾向于把学业成就归因于能力与努力。金子智荣子发现,采取自由教授法的教师的学生,不会把积极事态归因于外部因素。(二)教师期待与归因变化教师的正面期待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告,儿童可能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困难的事态。(三)评价方法教师在考虑班级管理和教学法时,必须努力改变班级内的客观事实,使儿童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才
21、干;也是藉助儿童所属的班级,使儿童的归因朝理想的方向变化。(四)自我归因格鲁塞克和雷德勒、川岛一夫等人从事把自己行为的结果归因于自身(自我归因)的研究,揭示了自我归因对于利社会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四 教师指导方法的新课题(一)教师对儿童归因的把握教师比儿童更倾向于把学业不良的原因视为不可能控制的能力因素,同时也显示出正确把握儿童的认知来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5 页,共 16 页 - - - - - - - - - 展开对应活动的必要性。(二)
22、归因于努力的弊害与问题第 8 章 影响生活主体形成的班级团体的作用一 儿童的生活文化与班级(一)作为文化漩涡的班级班级是儿童身处其中的不同状况的文化漩涡。(二)指导思想的基点在这里,教师尤须意识到下列课题:第一,把握儿童形成什么样的人际关系、交友关系。然后,把握这种关系之中的不同于儿童既有文化系统的另一新文化系统的端绪,展望交友关系的发展途径。第二,应当认识到,交友关系并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单纯互动关系。因为每个儿童所负荷的文化系统是在他的社会关系之中形成的,而既有的文化系统不经过在社会系统之中重组,就不可能创造新的自我价值。第三,为使这种实践条件更有效,就得把班级视为一种自治的文化团体来加以
23、构想。教师如果缺乏这种构想,就会忽略儿童的言行中不时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从而忽略了把他们视作班级的主体来培育的逻辑。(三)培育生活主体的班级团体二 班级中儿童的发展(一)接近S 生,重塑一个新的S生(二)自治性的提高加深了交往;他人的发现(三)打开自治之门:维护并承认伙伴(四)儿童们创造的三天(五)实践的基本构图(六)教师的指导五个步骤1以教师为主导,影响班级,使班级儿童彼此结合的阶段。2教师开始引导儿童自身自觉地处理问题,包括一时不能做到的事情(从儿童的角度接近S 生) 。3离开教师的直接作用,展望儿童自身相互抱怨的阶段。4不只要求发挥儿童的力量,而且进入团体承担课题,进行探索的阶段。5班级
24、克服了一定的困难,以这种喜悦为基础,创造新的前景的阶段。(七) S 生的变化反映了其他儿童的变化三 教师的课题之一:班级创造(一)从方向转变为过程是否具有观察儿童动静的说服力,决定了师生关系形成的“发展”方向。(二)二元论“儿童形象”的困惑教师一方面看到在教室情境(尤其是上课和班会之类)里“儿童们神情沮丧”,另一方面又看到在另一种情境里“儿童们并不沮丧”。儿童活力状况的差异造成了这种划分。这是儿童对教师应对的差异所造成的。(三)从“囚禁的世界”中获得解放教师必须把“沮丧”的姿态也视为“真正的姿态”,和儿童一起开辟砸开“囚禁”枷锁的道路。因为“沮丧”的真相,就是“发展需求”。(四)形成主体的指导
25、教师为了摧毁这个“囚禁”的世界,至少必须共同拥有并扩大肯定的、积极的层面,以此为基础,瓦解消极的、否定的层面,加以重组。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必须深入儿童的兴趣与爱好的世界,抓住支撑他们的“架构”,展开与之交锋的活动。这就是指导。指导首先是以承认儿童的“拒绝自由”为基础的。(五)指导展开的焦点按照这些指标开展活动的班级团体,每一个成员教师生活的主体,并使自律性关系网络成为班级固有的文化系统。(六)“交往”的指导与小组活动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大班级管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2022年电大班级管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2022 电大 班级 管理 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