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赏析及译文注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鹧鸪天赏析及译文注释.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鹧鸪天赏析及译文注释 鹧鸪天赏析及译文注释 鹧鸪天赏析及译文注释1 壮岁旗帜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店主种树书。 古诗简介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势戏作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退闲今后的著作。此词深刻地归纳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凄惨遭受。上片从豪气入词,慷慨昂扬;下片写心伤彻骨,沉郁苍凉。尽管作者自称戏作,事实上慨叹遥深。 译文 我年青的时分带着一万多的战士、精锐的马队们渡过长江时。金人的战士晚上在预备着箭袋,而咱们汉人的戎行一大早向敌人射闻名叫金仆姑的箭。 回想着往事,感叹现在的自己,春风
2、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战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注释 壮岁旗帜拥万夫:指作者领导起义师抗金事,其时正二十岁出面。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康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锦襜(chn)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南归前统帅部队和敌人战役之事。锦襜突骑:精锐的锦衣马队。襜:战袍。衣蔽前曰“襜”。 “燕兵”两句:叙说宋军预备射击敌军的状况。娖(chu):整理的意思。银胡觮(原字为“革”旁加“录”,音l):银色或镶银的箭袋。金仆姑:箭名。 平戎策:平定其时入侵者的战略。如美芹十论九议等。 种树书:表明退休归耕农田。 赏
3、析/鉴赏 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超卓阅历。“壮岁旗帜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师,曾带领过上万人的部队;下句写自己带领精锐锦衣马队渡江南来。“锦襜突骑”,即穿秀丽短衣的快速马队。“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具体描绘南奔时打破金兵防地,和金兵战役的局面:金兵晚上预备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黎明便发起了进攻。燕兵,指金兵。“夜娖银胡觮”,夜里整理武器(预备天明的战役),旁边面阐明义师进兵神速,出乎意料。娖,通“捉”;胡觮,箭袋。一说,枕着银胡觮而细听之意。娖,慎重貌;胡觮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表里的.人马动静,见通
4、典。两说皆可通,今取前说。“汉箭”句,指义师用箭进犯金人。金仆姑,箭名,见左传庄公十一年。四句写义师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迫战役状况,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旗帜、戎衣、武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绘声绘色,极为丰满有力赋有感染力。 作者回想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豪举和抗敌的战役,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他怀着一片报国之心南渡归宋,满怀希望地安排为宋杀敌建功,但却不被高宗重用,亦不采纳他的平戎之策,长时间被闲置不用,使他壮志沉埋,无法一展怀有。因此在转入下片后,追怀往事,难免深深地叹气:“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上二句今昔比照,一“追”一“叹”,包括多少年月,多少波折;又灵敏地从上片的忆
5、旧引出下片的叙今。第三句声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从头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芳华不再,年光光阴易逝的惋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比照,和句中的春风比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迈,言外有壮志未能完全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意义,慨叹极为深重。“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店主种树书”,以最明显、最典型最生动的形象,杰出作者的理想与实际的尖利对立,杰出他终身的政治凄惨剧,把上一句的慨叹引向更为深化、极点哀思的境地。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看法书。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
6、产上的好用价值。这是一种政治实际,关于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感受,自不待言。陆游小园诗:“快马宝刀俱一梦,落日闲和饭牛歌。”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词中的“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和这两句意境旁边,也写得很苍凉;但联络作者生平的文韬武略、英雄事迹来看,这两句的悲慨程度还更使人扼腕不已。 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归纳了一个抗金名将的凄惨遭受。上片气概恢宏,下片凄惨如冰,心伤彻骨。悲凉比照,悲凉结合,真如彭孙遹金粟词话评辛词所说的:“昂扬排宕,惟我独尊”,是作者最超卓、最有重量的小令词。 鹧鸪天赏析及译文注释2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朝: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
7、塘。翻空白鸟时常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周到昨晚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古诗简介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其时乡下幽居日子的自我描绘。上片写景,下片描绘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天雨后的村庄小景。词中所体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开心、闲适心境。词人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晚之雨而引起,抒情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兴奋。这种写法,避开了平淡无奇,读来悠扬蕴藉,耐人寻味。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翻译/译文 远处生气勃勃的树林止境,有矗立的高山。近处竹林环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
8、草的小池塘,蝉鸣纷乱。空中时常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赤色的荷花发出芳香。 在村庄的户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徜徉,转瞬已是落日。昨晚天公殷周到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日又能使流浪不定的人享用一日的爽心凉爽。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 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翻空:翱翔在空中。 红蕖(q):荷花。 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杖藜: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藜:一种草本植物,这儿指藜木拐杖。 周到:有劳,有劳。 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暂。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鉴赏 此词上片写景,下
9、片描绘人物形象,描绘人物的心思状况。最初两句,作者以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在的特殊环境:远处有生气勃勃的树林,树林止境,有座高山清楚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象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四周。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接近院子,有一池塘,池边大约因为天旱缺水,满地长着干枯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令人烦躁担心。在这两句词中,尽然描绘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风光,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诗词里也是不多见的。这儿出现的现象,跟词人熙宁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时所描绘的现象迥然不同。那时作者写下的词句是:“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公路无尘。”(浣溪
10、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那是一种飞跃发奋、蒸蒸而上的现象。而“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则完全是一种凌乱、衰萎的现象,显得苍白无力,缺少活力。词人为何会描绘出此等现象呢?原来,词人在徐州任知州时,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其时写的词作,充溢着活跃发奋的精力。后来,他遭到冲击,被贬到黄州,充当团练副使,境况特别困难,才能无从发挥,被逼过着隐退日子,所以心境苦闷,精力不振。这就无怪乎他的词章变得这样凄清苍凉了。 三、四两句,意义更深邃。从词句上看,这两句描绘得比较漂亮:在宽广的天空,时常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荷花,照耀绿水,发出出松软的芳香。意境如此簇新浓艳,颇有些画中有诗。“
11、红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是说荷花发出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郁香气,而是迷人的淡淡芳香。假如不是其他缘由,这样的境地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园。但是,关于词人来说,他并非安于现状,有心流连这儿的景致。他尽管描绘出白鸟翻空,红荷照水的画面,但这和他倾慕赏识杭州西湖那种“淡妆浓抹总适宜”的漂亮风光,是不能混为一谈的。透过这样一幅画面,读者可以模模糊糊看到词人那种穷极无聊、自寻劝慰、百般无奈的心境。词的下片,作者又用自我形象的描绘,作了生动的阐明。 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在行将落山的时分,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缓缓漫步。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描绘。但他体现的原委是怎样的形象呢?是返老还童,仍是病后的神态
12、?是体现自得其乐的隐者日子,仍是穷极无聊、消磨时间的失落心情?读者细心玩味,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最终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外表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快的日子。“周到”二字,犹言“多承”。细细评论,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便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约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周到”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慨叹。“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暴露的一句。“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沉的人生哲学。庄子有意篇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苏轼的这种消深思维,便是受庄子思
13、维的影响。“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重量很重,对提示主题,起着重要的效果,它体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年月的消沉心情。 总观全词,从词刁难特定环境的描绘和作者形象的描绘,就可以看到一个郁闷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果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挖苦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赏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体裁宽广,簇新豪健,善用夸大比方,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宕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