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学设计案例.doc
《幼儿教学设计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学设计案例.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篇一:幼儿园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二: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案例 幼儿园中班教案案例数学 认识正方体 目标: 1、 让幼儿初步感知正方体,知道其名称和最显著的形状特征。 2、 复习几何图形,并练习按特征分类。 3、 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内容:认识正方体 准备:磁性教具:几何拼图太空城堡。图形标记、数不清字、大小标记。 正方体大纸卡一张,大正方体一个,积木拼图。(插正方体用)、胶带、绳子、小棒。过程: 一、 准备部分:复习几何图形。 1、 辨认几何图形。 师:这座太空城堡由哪些图形组成? 2、 练习按图形特征进行分类。 师:请小朋友把相同的图形归在一起。 二、 出尝试问题 1、 告诉
2、幼儿今天来认识正方体。(出示正方体盒子) 2、 展开正方体盒子平面纸卡,要求幼儿看一看,(什么图形)数一数(有几个)、比一比(大小如何),感知其特征。 师:小朋友都有这样一张卡片和记录纸,请你看一看,它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然后数一数,有几个图形?再比一比,这些图形的大小怎么样?请你在记录纸上写上来? 3、 提示记录方法。 三、 幼儿操作活动,教师巡回了解活动情况 四、 幼儿表达活动情况 师:(指折成的正方体)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大的? 五、 教师讲解 通过演示、讲解,让幼儿知道正方体的名称及最显著的形状特征。 1、 数一数:有六个图形。 2、 看一看:每个图形是正
3、方形。 3、 比一比:每个正方形一样大。 4、 小结: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1) 幼儿讲述以上特征。 (2) 分辨一下正方形和正方体。 六、 幼儿操作活动 建构正方体,幼儿进一步感知正方体的特征。用塑料学具,拼装成一个正方体。师:请小朋友每人做一个正方体的玩具,送给太空成的朋友。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做好后,提示他们检查一下,做的玩具是不是正方体的,有没有六个面,每个面是不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七、 集体游戏“拼图”,辨认正方体 大班数学活动量沙设计思路: 沙是幼儿最喜欢的“玩具”之一,它的可塑性、流动性常常会使孩子激动不已:他们会用沙堆高山、做蛋糕等;会把沙当成米、糖等做游
4、戏;会在沙里种上一棵小树或小草;会在沙坑里挖个洞做小动物的家。他们喜欢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来玩沙,相互比着各自沙的多与少,常常争执不下。(因为大班幼儿对于长度、高矮有一定的测量经验,但对于沙、米类的量的测量,幼儿缺乏经验。)针对他们在玩沙过程中碰到这样的实际问题,我设计了量沙这一活动。 本次活动主要引导幼儿两两合作、实验、记录,集体统计、比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科学的量沙方法,在教学过程 中,充分发挥了幼儿操作记录中的数据作用。量沙活动始终结合在运沙游戏中,游戏性与探索性恰当地结合,使幼儿探究既有兴趣,又有目标。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掌握运沙的科学方法。
5、2、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用大小不同的工具来运同一堆沙,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3、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沙、大小不同的杯子、盆子、记录单、铅笔等 活动过程 : 1、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运沙游戏,你想用什么工具来运沙? 2、幼儿第一次运沙。 (1)提出要求:两人一组轮流运沙,并记录运沙的总次数。 (2)出示统计表格,记录每组幼儿运沙次数,并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问题。(每组两人使用一个工具运同一堆沙,为什么次数不一样) (3)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方法运沙:每一次要运得一样多,通过讨论、示范明确运沙的具体操作规则(满杯后用工具刮平) 3、幼儿第二次运
6、沙,验证。 (1)统计运沙次数 (2)引导观察数据,得出结论:同一堆沙用同样的工具,都装满抹平了来运,运的次数是一样的。 4、幼儿第三次用不同工具运沙。 (1)幼儿预测大工具来运刚才的一堆沙,运的次数会怎么样? (2)幼儿操作 (3)统计数据 (4)幼儿通过观察数据得出:运的次数不一样;大杯子那一排的数据小,小杯子那一排的数据大 教师小结:用大小不同的工具运同一堆沙,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5、延伸游戏 请小朋友想想,如果用小碗来运沙,运的结果又会怎么样?下次我们再来试一下。 数学教案大班数学活动 量沙 大班数学活动:自然测量 大班数学活动:自然测量 实验幼儿园朱小燕 活动目的:
7、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
8、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 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 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 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大班测量物体的轻重(数学) 测量物体的轻重(数学) 一、 活动目标
9、1 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 2 理解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 3 知道物体的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二、 重点与难点 1 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2 理解物体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三、 材料与环境创设 1 材料:分类盒、天平、积木、弹子、雪花片等物品。 2 环境创设:在数学区中放置各种供测量的物品和天平。 四、 设计思路 本内容有两个难点。对于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这难点,设计首先通过分类活动提示问题,使原来重的一类物体中产生轻的物体,轻的物体中产生重的物体。同时通过设问促使幼儿思考、解答。其次,安排排序活动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体验、帮助他们理解。第二个难点是理解物体大小与轻重的关系。幼儿对
10、物体大小与轻重的关系总是认为在的物体是重的,小的物体是轻的。因此,设计通过游戏让幼儿在猜错的过程中纠正原先的想法,形成正确的观念即物体的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五、 活动流程 分类>讨论>分类>游戏>排序 1 通过分类活动积累有关特体轻重的感性经验。 (1)在数学区中提供天平和各种物品。物品放在盒子里,每个盒子里放两件物品。 (2)要求幼儿将物品按轻重分类,即将每个盒子里的物品按轻重分别放入有轻重标记的盒子里。 2通过讨论确定区别轻重的方法。 (1)出示两件物品,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件东西哪个重哪个轻? (2)出示轻重差别很小的两样东西,讨论用手掂量和用天平哪
11、种方法更好。 3通过分类活动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1)幼儿每人取两件物品,用天平称出轻重后放入相应的分类盒中。 (2)从标有重或轻的盒子里取出两件物品,提问:这两样东西都是重的?然后放在天平上,让幼儿思考,解答其中的原因。 4通过游戏理解大的东西不一定是重的,小的东西不一定是轻的。 出示大小不同的物体让幼儿猜哪个轻哪个重。然后用天平验证。如:大盒子里放棉花,小盒子里放铁块。 5通过排序活动进一步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让幼儿在数学区中将三个以上的物体按轻重排序,并作好记录。 中班说课梯形 “”,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活动是中班的数学梯形 一、设计思路: 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12、的四边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因此,中班幼儿认识梯形,只要理解梯形的特征,能找出相应的图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儿用语言描述梯形的特征。我把本活动的目标定为: 1、初步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不受其他图形的干扰在各种图形中找出梯形。 2、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3、诱发孩子们学习图形的兴趣。 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难点:认识不同的梯形。 二:说准备 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我做出以下准备: 环境创设:活动室内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 教师演示用具:正方形娃娃、长方形娃娃、梯形娃娃。 幼儿学具:包含有梯形的的图画若干张(没涂色)。 三说教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 教学 设计 案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