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11页).doc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学科课型课题总课时备课人语文新授第5课 古诗两首2课时吴红梅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重难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第一课时导学过程学案导案一、背诵古 诗,认识诗人: 1、背苏轼的诗。2、了解题壁诗。3、读题,了解西林。背诵望庐山瀑布。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 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还可出示最有名的题壁诗黄鹤楼读一读。 3、解读课题,问:
2、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回忆学诗的方法。2、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3、积极读诗。4、集体交流。1、引导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 2、指导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4、组织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1、比较读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体会题西林壁的道理。2、听范读,知道怎样读诗歌。3、自由练习朗读,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4、配乐朗诵。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引导发现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2、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
3、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3、引导学生一边感受一边朗读,并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4、配上乐曲,开展背诵比赛。四、揣摩古诗,触摸诗情1、了解写作背景。2、推测诗情。3、再读,讨论交流,引导将“庐山”这一环境改为其它环境,例如:“官场”。4、跟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提示:学习古诗,还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灵。 2、出示苏轼的资料及写题西林壁的背景。3、引导学生在读诗中推测作者的诗情。4、再读古诗,引导发现:“庐山”也许并不单指眼中的“这座庐山”,或许还暗指心中的“那座庐山”呢。5、引读第三、四句:苏轼触景生情,脱口而出
4、引领反复吟唱。五、板书设计题西林壁 横 变换莫测 侧 哲理 看庐山 高 千姿百态 低课 时第二课时导学过程学案导案一、学习豚 1、听范读。2、提醒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3、查字典理解:豚,小猪,也泛指猪。4、到黑板前写生字。1、范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2、指导学习生字“豚”。二、,读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2、积极展示读诗。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4、完成练习。1、指导自由读,检查读诗情况。2、指名读。3、组内读。4、完成课后练习1。三、再读诗,感语交流1、反复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2、理解诗句。3、知
5、道诗的写法。4、有感情朗读诗,体会诗人的感受。1、仔细读诗,指导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4、指导有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古诗。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五、板书设计游山西村丰年留客 触景生情学科课型课题总课时备课人语文新授第6课 爬山虎的脚2课时吴红梅学习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
6、词好句。重难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课前准备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4、多媒体课件课时第一课时导学过程学案导案一、出示实物,引入: 1、给大家介绍介绍2、读课题1、认识这种植物吗?2、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3、导入,齐读课题。二、学生自读1、自由读文,划出生字新词,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内容。2、争当小老师,读词。3、梳理文章叙述顺序,明确段意。1、布置自读要求。2、出示词语。3、组织讨论: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爬山虎?三、学习第一自然段1、默读第1自然段,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爬山虎长得茂盛,能爬。2、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并作相应介绍。1、让学生默读
7、,思考:这一段讲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检查学生课前的搜集情况。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叶子之美1、带着问题自由读第2自然段,在文中划出描写叶子美的句子,与同桌交流。2、谈读后感,初步体会叶子的美丽。3、跟读。4、想象画面,深入体会叶之美。5、有感情朗读。6、划出相关句子,轻声朗读,体会叶子的静态美。7、找出反映叶子颜色变化的语句理出其颜色变化的过程。8、跟随音乐朗读,读出美感。9、讨论,明确:在写脚前先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可使文章显得有条理。1、启发谈话:爬山虎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 2、让学生读第2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8、3、提问:看了作者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收获?4、引读:一阵风拂过5、组织讨论:“波纹”原指什么?“漾起波纹”是这样的情景? 6、鼓励有感情朗读。7、提问:除了形态外,作者还观察到了什么?9、播放音乐,鼓励朗读。10、组织讨论: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这些与脚无关的内容?课时第二课时导学过程学案 导案一、初步了解脚的模样 :1、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2、画出爬山虎的脚。3、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4、齐答:蜗牛的触角。5、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受到启发!1、出示图片,提出自读要求。2、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简图,指名学生在已画好的爬
9、山虎上添画脚。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图画,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基本情况。4、提问:作者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5、总结:说明作者观察得多仔细、多具体啊!二、剖 析 脚 的 爬 行1、听教师朗读,想象爬山虎正在墙上缓慢爬行。2、观看课件,理解爬的过程,了解爬的原理。3、朗读课文,划句子,归纳爬的过程。4、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爬墙的过程。5、讨论、汇报,明确: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每长出一只脚就巴住墙,因而不能用“一步一步”。1、在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2、多媒体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讲解“爬”的原理。3、指导读文,梳理“爬”的过程。4、组织谈话:用自己的话说说爬
10、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5、组织讨论: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三、了 解 脚 的 变 化1、读课文,梳理脚的变化过程。2、找出相关语句,尝试用“要是休想”造句。3、在音乐中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体会爬山虎不屈不饶的攀登精神。1、引导梳理最后一段的内容,相机板书:没触着墙:枯萎触着墙:灰色 牢固 2、文中有句话(最后一句)说明了爬山虎的脚巴墙很牢固,让学生找出来。3、激发情感,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读最后一自然段。四、扩 展 延 伸,培 养 习 惯1、通过讨论,感受到作者是个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人2、结合句子详细探讨,归纳出如下内容:观察要细致全面;要抓住事物的
11、特点来观察;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3、阅读“阅读链接”,谈感想。1、组织学生交流:爬山虎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中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这说明了什么?2、组织讨论: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3、指导学习“阅读链接”。五、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特点:位置 样子 颜色爬: 触巴拉贴学科课型课题总课时备课人语文新授第7课 蟋蟀的住宅2课时吴红梅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蔽、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12、。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重难点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成住宅的,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课前准备蟋蟀图、住宅图、多媒体课件课时第一课时导学过程学案 导案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介绍自家住宅。2、观看图片,说出蛐蛐、蟋蟀的名字。3、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4、齐读课题,明确:运用拟人手法。1、引人谈话,谁来介绍你们的住宅。2、出示图片。3、让学生介绍蟋蟀。4、引导分析题意: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叫蟋蟀的窝而叫蟋蟀的住宅呢?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自读课文。2、分段朗读课文。3、提出疑难字词,交流、讨论。4、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13、。1、布置自读。2、指名读,检查自读成果。3、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4、提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蟋蟀的住宅?(选择住址 住宅的特点 怎样挖掘)三、研读第二段。1、举手朗读第2自然段,了解蟋蟀选择住宅的条件。2、默读,划出相关词句,探讨“随遇而安”、“慎重”。3、在文中找出重点词语来阐述喜欢的理由。4、想象情景,体会蟋蟀的自豪和骄傲,有感情朗读。1、鼓励朗读。2、组织交流: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3、鼓励阅读:读了这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是文中哪些词让你喜欢的?4、激发情感:如果你的蟋蟀,当大雨落下时,别的昆虫在为寻找避雨处而奔忙,自己却能呆在温暖的家里时,你的心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上册 语文 第二 单元 导学案 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