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及案例高中数学.doc
《新课程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及案例高中数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及案例高中数学.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新课程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10.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1.教学目(1)通过教师适当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由直观感知、获得猜想,经过逻辑论证,推导出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并掌握这一定理;(2)通过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定理现实意义与重要性;(3)通过命题证明,让学生体会解决立体几何问题重要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培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探索及P61例3。(人教版)3.教学基本流程复习相关知识并由现实问题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分析定理,深
2、化定理理解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应用学生练习,反馈学习效果小结与作业4.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以提问形式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线线、线面位置关系及判定线面平行方法。思考并回答问题。温故知新,为新课学习做准备。【引入】(1)提出例3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稍作思考;(2)点明该问题解决关键是由条件“棱BC平行于面AC”如何在木料表面画线,使得工人师傅按照画线加工出满足要求工件;(3)引入课题在我们学习了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这一节课之后,我们就知道如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了。思考问题,进入新课学习。通过实际例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习直线和平面平行性质现实意义。【设问】(1)提出本节思
3、考问题(1):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这条直线是否与这个平面内所有直线都平行?引导学生做小实验:利用笔和桌面做实验,把一支笔放置到与桌面所在平面平行位置上,把另一支笔放置在桌面,笔所在直线代表桌面所在平面上一条直线,移动桌面上笔到不同位置,观察两笔所在直线位置关系。(2)一条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平面内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分析:aa与无公共点a与内任何直线都无公共点a与内直线是异面直线或平行直线。(1)学生动手做实验,并观察得出问题结论:与平面平行直线并不与这个平面内所有直线都平行。(2)学生由实验结果猜想问题答案,再由教师引导进行严谨分析,确定猜想正确性。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得出问
4、题结论,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热情。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探究】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在什么条件下,平面内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讲述:与平面平行直线,和平面内直线或是异面直线或是平行直线,它们有一个区别是异面直线不共面,而平行直线共面,那么如何利用这个不同点,寻找这些平行直线呢?(1)长方体ABCD-ABCD中,AC平行于面ABCD,请在面ABCD内找出一条直线与AC平行。分析:AC与AC这两条平行直线共面,同在面AACC内,可见AC是过AC平面AACC与面ABCD交线。(2)在面ABCD内,除了AC还有直线与AC平行吗?如果有,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找到?利用课件演示AC任意作一平面AEFC与面
5、ABCD相交于线EF,验证学生猜想。分析:因为AC面ABCD,所以AC与这个面内直线EF没有公共点,由大家这个方法做出直线EF,就使得EF与AC共面,故EFAC。学生随着教师引导,思考问题,回答问题。(1)根据长方体知识,学生能够找到直线AC与AC平行。随教师引导,发现AC特殊位置关系。(2)由上面特殊例子启发,学生逐渐形成对问题答案猜想,随教师引导,证明猜想正确性。以长方体为载体,引导学生猜想问题成立条件,推导出定理。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剖析定理】(1)证明定理;(2)分析定理成立条件和结论;(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60页倒数第一段内容。要求学生认真听教师分析,看定理证明过程,阅读和
6、理解课本60页倒数第一段内容。深化学生对定理理解,明确该定理给出了一种作平行线重要方法。【巩固练习】一、提出本节开始提出问题(2),让学生自由发言。(不局限只有引平行线方法)二、判断题(1)如果a、b是两条直线,且ab,那么a平行于经过b任何平面。(2)如果直线a和平面满足a,那么a与内任何直线平行。(3)如果直线a、b和平面满足a,b,那么ab。学生自由举手发言,说明理由。通过练习再次深化对定理理解。【讲解例题】例3、例4要求学生跟随教师分析引导,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定理现实意义与重要性及解决立体几何问题重要思想方法化归思想【课堂练习】已知:=CD,=AB,AB,=EF,求证:CD
7、EF选取几份有代表性做法,利用投影仪,讲评练习,反馈学习效果。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上存在问题【小结】(1)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2)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应用。【作业】习题22A组第5、6题总结归纳学习内容,安排适当课后练习。11.直线和平面垂直教案深圳市益田中学冯琪本课课教学基点放在提高学生思维参与度上,以问题引导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建构数学知识;通过课堂活动,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在经历知识发展过程中、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提高能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局面。教学目标(1)通过问题情境引入线面垂直定义。(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空间中线面垂直判定定理。(3)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
8、思辨论证,归纳出空间中线面垂直性质定理,并加以证明。(4)通过建构线面垂直概念、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及例题讲解,帮助学生认识无限与有限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5)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能力以及几何直观能力。教学重点线面垂直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教学难点线面垂直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教学过程问题及活动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教师活动1.旗杆与地面、电线杆与地面、路灯与地面给我们什么感觉?2.砌房子时候,为了保证墙脚线与地面垂直,人们常常用一根铅垂直线来检测。1.从实际问题引入,对线面垂直有一个直观认识。2.理解研究线面垂直关系必要性。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形成直
9、观感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续表问题及活动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教师活动3.用数学语言,如何定义直线与平面垂直?从数学角度思考线面垂直关系。思考引导4.平面可看成是由直线沿空间某一方向平移而成,我们曾学过线线垂直,那么能否用线线垂直来定义线面垂直呢?旗杆与地面垂直,那么旗杆与地面内哪些直线垂直呢?建构线面垂直定义思考归纳线面垂直定义提问、引导5.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是否也垂直于该平面?1.建构判定线面垂直方法定义法。2.渗透无限与有限转化思想。思考、证明演示实验提问、引导6.用定义证明线面垂直时,在平面内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内所有直线,由于它位置任意性,也给证明带来了不便
10、。那么还有没有更简便方法判定线面垂直呢?提出问题,为引出线面垂直判定定理作铺垫。思考提问、引导演示实验:木工师傅用角尺一边靠紧直线,若另一边在平面内,说明直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垂直,以该直线为轴转动角尺到另一位置,若另一边仍在平面内,便可断定该直线是与平面垂直。由实际生活引入,通过直观感知,引导学生归纳出线面垂直判定定理。观察、思考、归纳演示、讲解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实验:将一张矩形纸片对折后略为展开,竖立在桌面上,观察折痕与桌面是否垂直?试证明你结论。操作确认,进一步体会判定定理。小组实验、讨论个别辅导续表问题及活动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例2、有一根旗杆AB高8m,它顶端A挂有一条长
11、10m绳子,拉紧绳子并把它下端放在地面上两点(和旗杆脚不在同一条直线上)C、D。如果这两点都和旗杆脚B距离是6m,那么旗杆就和地面垂直,为什么?判定定理运用,强化对判定定理理解。思考、解答点评7.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两条平行直线,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吗?为什么?与例2相呼应,一正一反,强调判定定理中“两条相交直线”这一限制条件。思考、回答点评9.在平面中,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那么,在空间:(1)过一点有几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2)过一点有几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1.与平面几何类比,学生直观感知,得出线面垂直性质,为介绍性质定理作铺垫。2.引出“点到平面距离概念”思考、
12、回答演示、提问、点评图片演示:五根旗杆垂直于地面,这些旗杆间是什么关系?10.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是否平行?为什么?由实际问题自然引出线面垂直性质,建构性质定理。思考、回答、证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11.若有一条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直线上各点到平面距离是否相等?1.线面垂直性质定理运用。2.引出“平行直线与平面距离”概念。探究、分析、证明引导学生思考课堂练习(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练习、讨论个别辅导12.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之间是如何转化?对知识提炼、升华思考、概括点评12.棱柱、棱锥和棱台教案1.教学内容棱柱、棱锥和棱台基本概念及其几何特征。2.教学目标(1)认
13、识棱柱、棱锥和棱台几何特征,了解棱柱、棱锥和棱台概念;(2)经历用运动观点形成棱柱、棱锥和棱台概念,用运动变化观点理解棱柱、棱锥和棱台概念和相互之间关系;(3)重视立体几何知识与立体几何知识间“类比”;体会“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转化”思想;(4)接受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等一般科学方法运用。3.教学重点、难点(1)形成棱柱、棱锥和棱台概念;(2)作棱柱、棱锥和棱台直观图形;(3)棱台画法和判断。4.教学过程31用运动思想阐述平面几何中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概念311平行四边形定义312用运动观点给出平行四边形定义(课件演示)313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之间相互关系(课件演示)32棱柱
14、概念形成321提出问题:下列几何体,用平移这种运动观点来观察,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自由讨论,课堂交流。同时教师用课件演示棱柱形成过程。)322概括棱柱概念。由一个多边形沿某一个方向平移形成几何体叫棱柱。平移起始两个面叫棱柱底面,多边形边平移所成面叫棱柱侧面。两个侧面公共边叫棱柱侧棱。323问题:棱柱侧面是什么图形?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课堂交流。)324教师总结:(1)棱柱是空间图形,我们讨论棱柱侧面形状,是转化为平面几何中线段平移结果,这叫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2)平形四边形是线段沿某一个方向平移而得,棱柱是多边形沿某一个方向平移得到,产生平形四边形和棱柱方式相似,从而空间图形棱柱,
15、可以与平行四边形“类比”。33棱锥、棱台概念建立331演示棱锥、棱台图形332问题:(1)请仿照三角形、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关系,讨论棱锥、棱台与棱台之间关系。(2)指出棱锥、棱台一些特点(3)指出可以与棱锥、棱台类比平面图形。(学生自由讨论,课堂交流。)34学生阅读课本(P5P7例一前)35知识系统化351填表棱柱棱锥棱台底面特征侧面特征侧棱特征底面特征侧面特征侧棱特征底面特征侧面特征侧棱特征352几何图形之间相互关系5.例题例画一个四棱柱一个三棱台。6.课堂练习P81、2、3、47.知识总结:本节课通过与平面几何“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之间相互关系联系,学习了棱柱、棱锥、棱台形成、基本概念
16、和相互关系。8.课后练习中华一题P1第一课时棱柱、棱锥和棱台棱柱、棱锥和棱台设计说明本堂课设计基于 突出数学概念发生过程、突出知识间联系; 突出思维方法、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与训练; 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使数学知识主动建构; 淡化对非主体知识点讲解。(1)31用运动思想阐述平面几何中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概念,对学生已有知识与方法进行有意义改组,为新知识形成提供“固定点”,使新知识产生与形成速度更快、更稳固;(2)棱柱概念形成重要环节是321下列几何体,用平移这种运动观点来观察,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个环节教学,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等一般科学方法;数学知识形成,是学生思维高
17、度参与主动建构过程,安排322学生自由讨论,课堂交流。(3)设计332问题:(1)请仿照三角形、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关系,讨论棱锥、棱台与棱台之间关系。(2)指出棱锥、棱台一些特征(3)指出可以与空间图形棱锥、棱台类比平面图形。(学生自由讨论,课堂交流。)在于突出使学生用类比思维方法,进一步展现知识形成过程,安排学生自由讨论,目是使学生参与程度更高,学会合作,使平面几何中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之间相互关系知识和方法以及认识过程得到主动迁移。(4)323问题:棱柱侧面是什么图形?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课堂交流。目是让学生感受“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转化”数学思想,324突出“类比”数学思想。(
18、5)教师讲解、引导,着力点放在主干知识上,非主干知识不讲解,采用学生阅读教材方式教学,如,棱柱底面、侧面、分类、记法等。(6)在学生读完教材后,对数学知识系统化,设计教学环节是351填表和352几何图形之间相互关系。13.空间几何体三视图及其表面积和体积(教案)广东省廉江市第二中学数学科组吴南寿【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熟练掌握已知空间几何体三视图如何求其表面积和体积。二、能力目标先介绍由空间三视图求其表面积和体积,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和探讨问题。三、德育目标1.通过空间几何体三视图应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2.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性思维。【教学重点】观察、实践、猜想和归纳探究过程。
19、【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探究。【教学方法】电教法、讲述法、分析推理法、讲练法【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投影本节课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已知空间几何体三视图如何求其表面积和体积。【学习目标完成过程】一、复习提问1.如何求空间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例如:球、棱柱、棱台等)?2.三视图与其几何体如何转化?二、新课讲解设置问题例1:(如下图1),这是一个奖杯三视图,试根据奖杯三视图计算出它表面积和体积(尺寸如图1,单位:cm,取314,结果精确到1cm)。提出问题1.空间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什么?2.怎样运用柱体、锥体、台体、球体表面积与体积公式计算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学生思考
20、、总结板书空间几何体表面积是几何体表面面积,它表示几何体表面大小,体积是几何体所占空间大小;先将直观图各个要素弄清楚,然后再代公式进行计算。承转过渡求空间几何体表面积是将几何体各个面面积相加求得;求体积是将几何体各个部分体积相加求得,那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假设没有给出几何体直观图,只是给出一个几何体三视图,我们怎样解决求该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在例1有没有给出几何体直观图?学生讨论、总结板书例1没有直接给出几何体直观图,只是给出实物几何体三视图,要求该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应首先将该三视图转化为几何体直观图,然后弄清给出直观图各个要素,再代公式进行计算。设问请问例1三视图转化为实物几何体是由那几
21、个部分构成?怎样求出该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讨论、板书该实物几何体是由一个球体、一个四棱柱和一个四棱台构成;应先分别求出一个球体、一个四棱柱和一个四棱台表面积和体积。分析解答、板书由三视图画出奖杯草图可知,球直径为4cm,则球半径R为2cm,所以球表面积和体积分别为:S球=4R42=16(cm),V球=43R=432=323(cm)。而四棱柱(长方体)长为8cm,宽为4cm,高为20cm,所以四棱柱(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分别为:S四棱柱=(84+420+820)2=2722=544cm,V四棱柱=640cm设问如何求出四棱台表面积和体积?分析解答、板书(图2)从画出四棱台直观图(图2)来分析怎样
22、求表面积和体积。由三视图所示,知道该四棱台高为2cm,上底面为一个边长为12cm正方形,下底面为边长为20cm正方形。我们知道四棱台表面积等于四棱台四个侧面积与上、下底面面积总和。所以关键是求出四棱台四个侧面面积,因为它四个侧面面积相等,所以主要求出其中一个侧面面积,问题就解决了。下面我们先求出四棱台ABCD面上斜高,过点A做AECD,AO垂直底面于点O,连接OE,已知AO=2cm,则AE为四棱台ABCD面上斜高:AE=20-122=25cm,所以四棱台表面积和体积分别为:S四棱台=S四棱台侧+S上底+S下底=412+20225+1212+2020=(1285+544)cm,V四棱台=1312
23、12+1212+2020+20=23544+434cm。设问球体、四棱柱和四棱台表面积和体积分别已求出来,是不是将它们表面积和体积分别相加就是该奖杯表面积和体积?分析解答、板书不是,求体积可以相加,而表面积不可以相加。我们知道表面积是几何体表面面积,它表示几何体表面大小;体积是几何体占空间大小。所以分别将球体、四棱柱和四棱台表面积相加不是奖杯表面积。应将相加起来和减去四棱柱两个底面面积才是奖杯表面积:奖杯表面积S=S球+S四棱柱S四棱台-S四棱柱底面=16+544+1285+544-2(48)=16+1024+12851360cm,奖杯体积V=V球+V四棱柱+V四棱台=323+640+234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 高中数学 优秀 教学 设计 案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