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doc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马 克 思 社 会 实 践 调 查 院系:生命科技学院 专业:农学 班级: 论述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文章摘要: 我国自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综合现有各方观点,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大角度,从认识误区、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和高等教育本身三个方面,分别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性质、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政府、社会和高校,包括毕业生本人共同解决的相应对策思路,以期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创业;经济学;社会学。自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
2、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每年特定时间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在家庭对于高等教育投资不断增大的同时,社会大众普遍关心高等教育能否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和投资效益。因而接受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据教育部统计,年大学毕业生是万,年毕业生为万比年增长,年高达万比年增长,年万较年增长,年则高达万。一、大
3、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一谈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危机,人们就不禁认为是扩招惹的祸;之所以会这样想主要是由于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以致人们只是通过简单的供求计算就推出了这样的结论。其实与其他国家相比而言,有亿人口基数的中国,高教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周边国家,菲律宾的大学入学率是,泰国是,都比我国高了一倍多,而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在以上,像美国就在以上。既然我国大学生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规模都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那么又为什么会出现近几年这样百万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呢?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因:(一)认识误区择业心理中的精英情结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国家资源过度向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什么“万般皆下品
4、,唯有读书高”,什么“学而优则仕”等等,这些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织出来的“精英情结”深深地束缚住了人们的观念。到了现在“上大学成功社会精英”这样的单向思维便成了古时读书走仕途的现代翻版。本来人人读书上大学是一件好事,但是一旦形成上大学是成为社会精英的充分条件这样的认识时,人们的就业心态就会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中国家庭中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耀门楣”的观念,更是加重了千辛万苦闯过高考独木桥的大学生们“精英情结”的“泛化”,以致他们觉得没呆在大城市找到好工作就无颜见江东父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必定会从精英阶层向大众化普与。
5、于是当“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与速度时,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白领文化的推崇和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象便出现了。在这种情形下,上大学选专业时跟风都选热门专业,就业时“扎堆”都往大城市、白领职业里扎。最后便有了目前这种“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局面和“毕业漂族”的戏谑称谓(对未就业的毕业生的一种称号)。这种失业在经济学上称作自愿性失业(统计时不算作失业人口)和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可通过就业信息的透明化与政府宏观调控来解决。而自愿性失业就要求通过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和塑造成熟的就业心态来解决了。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标
6、准要求过高,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二)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现在
7、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将注定在年后的“白领失业浪潮”中变成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人。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在计划经济下,大学毕业生全部由国家“统包统配”,而在市场经济下,国家不再对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了,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走上就业市场化之路,即大学毕业生由人才市场、就业市场来调节,配置就业。但人们的思想认识与就业市场却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由此产生了三大矛盾: 一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人才市场尚不完
8、善之间的矛盾。我国正处在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人才市场的建立还比较滞后,对毕业生的包分配取消了,但毕业生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或很不健全,很不完善,存在着信息不灵,供需渠道不畅,常常是“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些单位要人才”。每年数十次的供需见面会像赶庙会一样,拥挤不堪,成功率不高。二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教育改革滞后之间的矛盾。教育具有滞后效应,从招生到就业至少相隔年,可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基本上仍然按计划体制的模式运作,没有从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加上一些地区和学校又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等问题,以致毕业生就业时供需失衡,专业结构失衡。三是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大学生 就业问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