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泄愤事件的社会心理学透视.docx
《社会泄愤事件的社会心理学透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泄愤事件的社会心理学透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社会泄愤事件的社会心理学透视【摘 要】 社会泄愤事件是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性事件, 它不仅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造成严重的冲击与破坏, 而且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行动逻辑,成为了风险社会的标志。社会泄愤事件的发生与人们的社会心理密切相关, 在社会泄愤事件中集中表达了人们意识盲目性、 参与自发性、 行动叛逆性、 冲突非理性的群体心理特征。从社会心理学来看, 引起社会泄愤事件产生与扩大升级的主要心理因素有: 社会认知偏差、 情绪感染与行为模仿、 群体压力与个体匿名、 社会类化与盲目从众与社会偏见与首因效应。【关 键 词】 社会泄愤事件; 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一、 关于社会泄愤事件的
2、基本观点与概念梳理目前, 国内理论界通常把“社会泄愤事件”称之为“接利益冲突”, 并对其做出了一系列诠释与分析。“接利益冲突”一命题最早出现在 2006 年 10 月 17 日周刊篇名为我国出现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调查报告中。该报告认为, 所谓“无直接利益冲突”是指社会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冲突事件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利益诉求, 而是因曾经遭受过不公平对待,长期积累下不满情绪, 感觉到自己是显在或潜在的被权力迫害者,于是借机表达、 发泄不满情绪而出现的冲突 2。有学者认为直接益冲突“ 是一种自发的、 不稳定的, 相对来说没有组织, 甚至是不可预测的, 以情绪发泄为主要特征, 以狂热、 反常规、 不受理
3、性控制为外在表象的一种群体性事件” 3。这是从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外在特征与表现形式进行的归纳; 也有的认为它“是直接利益冲突发生时, 由于无直接利益冲突者的加入而产生的一种继发性冲突 4。“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是指由事件本身无关的或者没有直接利益诉求的众多参与者引起的社会冲突 5。这都是从事件参与者身份的角度所作的概括; 还有的认为“直接利益冲突”是指由与冲突事件本身没有直接关联的众多主体参与的, 以表达、 发泄不满情绪为主要目的, 因某一直接利益冲突引发的群体性冲突 6。这个定义从参者身份、 目标指向与发生动因三个方面作出了界定。于建嵘教授认为社会泄愤事件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群体性事件, 其在参加
4、者、 发生机制及行动逻辑等方面都不同于维权事件与有组织犯罪, 它具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7。社会泄愤事件及其反映的社会问题日益成为了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与愈演愈烈的研究话题, 上述各种定义与解释从不同角度、 用不同方法对这类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形成了不少观点, 为我们分析此类群体性事件提供了一个认识框架。但是已有的研究大多是从政治学、 行政管理学与法学等角度来分析与探讨的, 在此,笔者拟从更深层面即社会泄愤事件的社会心理层面索隐发微, 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成果来观察与解读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态的独特作用与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与推动我国与谐社会建设, 或许不无启迪
5、。笔者以为, 所谓社会泄愤事件, 是指因政府有关部门未能及时疏导与科学处置偶然发生的普通事故或社会纠纷, 引发无直接利益关系的群众对侵害者与执政当局的强烈不满, 他们或借机发泄积怨已久的不满情绪, 或趁火打劫, 或盲目从众, 结果导致事件剧烈升级、 场面迅速失控, 最终发生打、 砸、 抢、 烧等违法犯罪行为, 给国家与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群体性事件社会泄愤事件集中表达了我国社会当前普遍存在的观念冲突、 体制冲突与利益冲突, 它具有情绪感染性、 群体聚合性、 爆发隐蔽性、 不可预测性、 无直接利益相关性、 目标针对性、 暴力对抗性、 行为违法性与严重社会危害性等特点。本文对旨在通过对社会泄愤事件发
6、生与演进的心理特征及社会心理因素解析。二、 社会泄愤事件的群体心理特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社会泄愤事件是一种无直接利益相关者自发的、 无组织动员的, 以发泄不满情绪为目的, 最终导致以打、 砸、 抢、 烧为主要标志的社会群体冲突。具体而言, 社会泄愤事件的心理特征表现如下:(一)意识盲目性意识是人们行为的原动力。意识的能动作用表明它既可以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 也可能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在社会泄愤事件中, 绝大多数参与者并没有什么直接利益诉求与具体目的, 他们甚至说不出自己参与其中的目的与动机,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起初只是围观、 看热闹, 但是在各种虚假信息、 谣言流传与扩散的
7、蛊惑下, 越来越多的” 局外人” 毫无意识地在群体的激情与氛围的感染下卷入其中, 并且伴随着人们情绪的感染、 激发、 释放, 结果“ 每个参与者的情绪都十分激动,处于狂热之中, 参与者的行动完全被激情所支配,完全不考虑行为后果” 9在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完全被集体无意识所支配的情况下, 盲目意识导致自我控制能力减弱甚至完全丧失, 使得人们的心理朝着无意识方向发展并具有将群体心理的暗示转变为盲目行动的倾向。(二)参与自发性从参与者的动因来看, 社会泄愤事件通常是因偶然事件发生后, 受到某种情绪刺激后的众多参与者心血来潮、 一哄而起的自发性行为。冲突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征兆, 难以预料、 捕捉与控制, 什
8、么时候发生、 在哪里发生、谁来参与等都是极不确定的, 具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与不可预测性, 因为“ 这些事件主要是因偶然事件引起, 一般没有个人上访、 行政诉讼等过程, 突发性极强, 从意外事件升级到一定规模的冲突过程非常短” 10所以, 从表面上看, 它是由突然发生的意外事故或普通纠纷所引起的,没有特定个人或组织进行策划组织与动员协调, 绝大多数参与者通常都是临时加入到事件中去的。从偶然事件发生到产生冲突的整个过程,不但没有组织上的动员, 而且缺乏明确、 具体的路线图与行动计划。参与的自发性表明参与者身份具有不确定性, “ 没有明确的组织者, 找不到磋商对象, 绝大多数参与者与最初引发的事件并
9、没有直接利益关系” 7,但是却可以在短时间内引发大规模的集群行为, 并且难以预料其发展趋势与后果。(三)行动叛逆性很多参与冲突的人平时或许都是循规蹈矩、 遵纪守法的公民, 对于一些贪污腐化、 权力寻租的现象也只是敢怒不敢言, 但是在群体激情与狂热氛围下, 他们心中的“ 不满”被逐步激发并逐渐演化成一种排斥、 逆反的社会心理。在这种社会心理的支配下, 参与者不但藐视现行的社会规范, 包括法律法规、 制度纪律等, 而且抛弃了已内化在心的道德准则与价值理念。“在当时愤懑郁积的特定情境下, 政府以一种方式对待事件, 民众偏偏以其相对的另一种方式应对” 11。于是, 政府的“ 辟谣”也好, “ 解释”也
10、罢,不但无法安抚人心, 反而成为了政府隐瞒真相、推卸责任、 官官相护的借口。政府要求他们不要非法聚会, 但他们偏要聚会;政府希望他们能选派几个代表来协商, 但他们就是不选代表去协商,并声称人人都是代表。(四)冲突非理性经过社会化的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除了有自然的生存倾向( 佛洛依德称之为“生的本能”) 之外, 一生都在试图解释自己、 解释自我存在与自我行为。因而, 人们会在面对一种对象或处在某种情境下决定采取符合自我价值与自身利益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 社会泄愤事件的参与者参与其中理应是符合自我价值期待的,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坊间最为流行的一句话” 浪费我们纳税人的钱”是人们对贪污腐化、
11、铺张浪费以及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的反应与不满, 这说明公民对财税的来源与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 但是在社会泄愤事件中, 参与者不但不顾自身安危, 而且还心安理得地对政府办公楼等公共建筑实施打、 砸、 抢、 烧行为, 基本没有考虑行为的后果, 非理智的过激行为完全被强烈兴奋、 冲动的心理支配。三、 社会泄愤事件的社会心理因素解析从社会心理学来看, 引起社会泄愤事件产生与扩大升级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是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务进行加工后形成直接的整体性印象, 而社会推理则是指个人根据一定的信息线索进行整合与解释, 形成群体性的或是特定事件的结论的过程。社会认知状况影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 泄愤 事件 社会心理学 透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