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ocx





《生活与哲学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回答(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看法,将哲学划分为两个派别,即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一、什么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
2、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浪、庄子、康德、休谟。(1)皮浪(前365前275)皮浪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皮浪的主要观点如下:1、感觉因人而异。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
3、变换程式。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与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如果只有人的
4、认识与客观对象完全等同,才叫认识了对象的话,那我们说,人类不可能彻底认识客观事物。如果我们把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就应当承认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是正确的。4、他认为,“最高的善是不做判断。”他要求人们要“放弃知识,放弃判断。”他要求人们“对现实漠不关心,以求得心理上的安静。”皮浪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古希腊临近地中海,当时的航海业与商业比较其他国家与地区发达。有一次,皮浪与商人一起乘船出海,船行驶在地中海上突然遇到风暴。天昏地暗,风雨飘摇,船真的要倾覆了。船上所有人都哭了,以为死神很快就会降临了,哭声震天。唯有皮浪镇定自若,他用手指着一口正在
5、吃食物的猪对大家说:大家不要哭了,要镇定,“聪明的人应当向猪学习,对现实漠不关心!”过了一段时间,风暴停止了,风平浪静,一切恢复正常。船上的所有人都怀着尊敬的心情看着皮浪,心里说,还是皮浪具有远见!第二个故事:古希腊的富贵人外出时都是喜欢乘坐马车。有一次皮浪与几个朋友一起在大街上散步,朋友知道他是不可知论者,于是故意出题目刁难他。朋友说:“皮浪!前面跑过来来一辆马车,你说说看,到底客观上有没有马车,人能否正确认识马车的存在?”皮浪立即回答:“这个问题是不能回答的,因为我们人不可能正确认识外界事物,甚至不能说事物是否真的存在。”朋友马上反驳道:“既然你不承认马车的存在,你敢不敢躺在马车底下,让它
6、从你身上轧过?”皮浪说:“敢!”说完,皮浪一个箭步冲到马车前,躺在地上。车夫见此情景立即拉住车闸,马车停了下来,皮浪安全无恙。但是,像这样的玩笑不能总开。在皮浪90岁的时候,有人又对皮浪开了这样的玩笑,结果皮浪死于马车的车轮之下。(2)庄子(前360前286)庄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气功家,道家称其为南华真人。姓庄名周,宋国人。他是相对主义滑到不可知论的。他认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知识是无限的,以我的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办不到的。他还说:“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庄子齐物
7、论)意思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绝对的标准,此一是非,彼一是非,我怎么能够区分得清楚呢?庄子看到了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与变化着,但他忽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他认识到,人对外在事物性质的认识具有主观性,与参照系有关,但是他夸大了认识的主观性,错误地认为,一切事物没有善恶之分、是非之别,没有大小属性的差别。他认为人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结果滑到了不可知论的泥淖。最典型的例子是庄子与惠施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争论,这个观点就是不可知论。庄子提倡无欲、无为、无知,他要求人们以养生长寿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庄子有许多可笑的故事。故事一:蝴蝶梦。有一天庄子做梦,梦见自己变化成为一个蝴蝶,蝴蝶在百花丛中
8、飞舞。当他梦醒时,无法判断自己到底是在做梦还是已经醒了。他说,如果自己已经醒着,那么自己就是庄子。如果自己还在做梦,那么自己就是蝴蝶。总之,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做梦,还是醒着?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子?是庄子做了个蝴蝶梦呢还是蝴蝶做了个庄子梦。故事二:庄子扇坟。有一天,庄子游山玩水来到一个风景十分优美的地方。见到一个美丽的少妇蹲在一个坟头前哭泣,这个少妇一边哭泣,一边用扇子煽坟头。庄子感到很奇怪。走上前问这位少妇:请问您为什么一边哭泣,一边用扇子煽坟头。这位少妇对庄子说:“先生您有所不知,我丈夫刚刚去世,我正在给丈夫上坟。”“我丈夫在临死之前对我说,要等到坟头上的土干松之后才允许我改嫁。我如今着急改嫁
9、,所以用扇子扇坟头。”庄子运用法术,刮起大风,一会的工夫坟头上的土就变得干松了。少妇对庄子千恩万谢之后走了。回到家里,庄子越想越生气。于是在屋子里来回踱步,而且一边踱步,一边咳声叹气,于是吟诗一首。“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相聚几时休,早知死后无情意,索把生前恩爱勾。”庄子的妻子田氏奇怪地问庄子:“夫君呀,你今天为什么回到家中不高兴?”庄子就把所见所闻的那个少妇煽坟的事情告诉了妻子。妻子田氏听后,大骂那位刚刚死去丈夫的年轻妇女:“薄情之人世上少有。”庄子半开玩笑地对妻子说:“娘子不必夸口,倘若一日我不幸去世,你说不定马上就会改嫁呢!”妻子田氏立即赌咒发誓:“倘若你真的去世,我一辈子不嫁!”过了一段
10、时间,庄子真的患了重病,眼看就要死了,在弥留之际对妻子嘱咐道:“人生如梦,生死朝夕事,吾死之后你不必伤心。如果你能够念及夫妻情谊的话,希望在我死后,不要把我埋葬,要将遗体停放在棺材里,棺材盖也不要用钉子钉死,遗体放到后院的房间中供亲友祭奠。”不几天庄子去世了。田氏按照庄子生前的嘱咐,将遗体放在棺材中,没有将棺材盖用钉子钉死。在后院设立灵棚,摆上香案,供亲友祭祀。旧社会,人死后要停灵7天到49天。第7日那天,来了一位少年秀士,自称是庄子的学生前来吊唁教师。田氏一看这少年秀士,立即春意大发。与这少年秀士眉来眼去,很快就勾搭上了。双方很快达成协议,男方入赘到田氏家中,而且立即举行结婚典礼。这一对男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活 哲学 可知 不可知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