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集(12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初一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集(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集(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一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集-第 12 页 初中段文言文虚实词用法集锦一、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2、“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二、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3、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
4、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
5、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三、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
6、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
7、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四、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
8、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五、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
9、、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
10、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六、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
11、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12、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七、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
13、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14、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
15、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八、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一 语文 文言文 虚词 实词 12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