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一课时导学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一课时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一课时导学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地理 组别: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导学案编写人:崔闽 审核人: 使用时间:2012年 月 日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 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流向;了解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原因及特点;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重难点】理解人口流动动与迁移的区别,国际人口迁移与中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与移民的流向,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学法指导】通过读图、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具体分析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及人口迁移主要原因。课堂反思框题一 人口的迁移【导学过程】【基础知识导学】1、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
2、 与 。2、人口迁移的概念是 。3、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国国界可分为 与 。【重难点知识探究】1、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与联系补充资料:人口迁移要突出有时间上“永久性”或“长期性”,一般至少时间要长于1年, 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明确的标准,同时要突出居住地的改变,且必须超过“一定距离”,这里的“一定距离”往往以超越某种行政区域界限为标准。而人口流动是指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 的两种基本形式 。【达标检测】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2、2011级学生来市一中就读高中。3、2011级市一中学生三年后考入大学,离开家乡。
3、4、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工的农工。5、长期在外打工的民工2、国际人口迁移:阅读教材P8第三段与图1.8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并结合地图册P8的图,分析19世纪以前与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及原因,并完成下列表格: 提示:19世纪以前的人口迁移要结合历史中的殖民扩张等内容。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课堂反思原因19世纪以前旧大陆( 洲、 洲、 洲)新大陆( 洲、 洲)二战以后总结:无论是19世纪以前还是二战之后,始终都是人口迁出地的大洲:_、_。始终都是人口迁入地的大洲是:_、 。 洲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 洲则相反。3、国内人口迁移:阅
4、读教材P8-P9文字内容,同时结合地图册P9页中国人口迁移图,分析我国古代、建国以后至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后 三个不同时间段内,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方向;并分析原因。 总结为下列表格:阶段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点迁移方向秦汉开始: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安史之乱”:人口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靖康之难”:人口继续南迁。净迁出地区有 、 、 、 等省市, 为迁入与迁出持平地区,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原因框题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基础知识导学】阅读教材P10前5段,结合地图册P10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与推力因素,分析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第二 人口 空间 变化 第一 课时 导学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