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女士的日记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莎菲女士的日记浅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析莎菲形象在丁玲小说中的典型意义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摘要】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家丁玲的成名作,作品中的主人公桫菲在丁玲的小说中具有典型意义,莎菲多层次的内心世界多侧面的性格内涵,表达出作家再现生活时力求表现出生活的复杂性与丰富多样性,莎菲的爱情理想在当时社会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莎菲只有陷于苦闷之中,而苦闷的莎菲恰是时代苦闷的象征,莎菲女士的日记这样的作品一定出于丁玲之手,这与丁玲的人生经历有密切的联系。【关键词】莎菲、复杂性、多样性、时代苦闷、丁玲、艺术个性一九二八年,继小说梦珂之后,丁玲的第二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给丁玲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奠定了她文学道路
2、的基础。寂寞春风无处度。茫茫世界,熙熙人流,社会污浊,人心隔膜。一个向往光明自由的知识女性,陷于三十年代黑暗岁月无人理解,无人懂得她内心的渴求与欲望,日日愤懑挣扎苦斗,惹得芳香年华负重荷。时代的苦闷与苦闷的时代,催生了这一位女士。就是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主人公莎菲,走向人间便挟带着情感的冲击与理性的启悟,挟带着种种非议与责难,在一个个有声有色的大时代被一群群不同的人阐释,有意无意善意恶意地补充发挥贬低提高。在此,我们将对“莎菲”这一几十年来引起很大争议的人物进行一些探讨,由此来谈一谈丁玲的小说。一、再现生活时力求表现出生活的复杂性与丰富多样性再现生活时力求表现出生活的复杂性与丰富多样性,这是丁玲
3、创作所致力的目标;而其契机则是她特别致力于追求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丁玲好像不喜欢单一的色彩,不喜欢成分单一的性格。她总是在多层次、多侧面、纵深感极大的人物性格上大下功夫。这是因为生活是复杂的,人是复杂的,人的内心世界是更为复杂的。生活的复杂性与人的复杂性的追求,就成了丁玲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她愿意把更为复杂的性格引进自己的作品与文学领域中。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莎菲女士的日记,其中莎菲的内心世界是多层次的,她的性格内涵是多侧面的。第一,莎菲是随着“五四”运动的个性解放与妇女解放而诞生的时代女性。可以说她也是一个“走后”的“娜拉”。她比鲁迅的伤逝中的子君幸运的是,她并未遇到封建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
4、加诸自身的重压;她比子君不幸的是,她始终寻找不到梦寐以求的真正的爱情,甚至她也寻觅不到哪怕像涓生那样多少有点丈夫气的男人!于是她陷入了爱情的苦闷!她的悲剧命运不似子君,但她感情上的痛苦,却更甚于子君。第二,莎菲毕竟不是“五四”时代的女性。她是大革命时代的女性,因此,她的爱情追求大大提高了标准:她不仅追求恋爱自由与婚姻自主,而且她还追求恋爱对象的外在美与内心美的统一;要求相互之间心心相印的理解。这个标准不用说在当时,就是在今天也是不大容易实现的。这是莎菲性格内涵的第二个层次,也是她面临的苦苦追求而难以解决的第二重矛盾。第三,大革命的失败使一大批革命青年第二次面临着鲁迅所说的“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
5、尖锐矛盾。个人的生活道路固然得不到合理地彻底地解决;对前景的认识多数人又是那样的朦胧。于是,莎菲在生活道路上碰到的个人苦闷中,就一定程度地表达了“时代苦闷”的社会内容。尽管这个矛盾是她意识不分明、感受不明朗,而且也说不清的,但这个矛盾在她身上的客观存在,她却是强烈感觉得到的。第四,有的评论者所谓的莎菲身上存在的“灵与肉”的冲突。这个提法,如果用以概括郁达夫笔下的某些人物如沉沦的主人公等,也许是适合的。但对丁玲笔下的莎菲却并不适合。莎菲固然被凌吉士的仪表激起了火一般情欲,但她并不像郁达夫笔下的人物那么放纵其肉欲要求,所以与其说这是“灵与肉”的冲突,毋宁说这是外在美与内在美想统一的追求而不可得时所
6、导致的感情与理智的冲突。从感情上说,莎菲多么想放纵一下啊!从理智上说,她却时时约束自己。她的痛苦正在这里。她唯一的一次失去自控力的表现,也不过是如矛盾所说:“吻了一下那个大个子的红唇,之后就毅然刹车,甩开的他!”在这方面莎菲的自控力,不仅远远的超过了矛盾笔下的慧女士,而且也超过了自控力极强、性格封闭的静女士。我们又怎么能用肉欲的追求来说明莎菲,又怎么能用动物性以至生物性来为莎菲吻凌吉士的行为作解释呢?爱情追求中的感情与理智的冲突,把莎菲折磨的苦不堪言,这又是她内心生活中的一个即便不说是最重要的层次,也可以说是极为重要的层次。第五,莎菲身上还具有典型的小资产阶级两重性的矛盾。我们甚至也可以认为,
7、以上四点不同程度地都是小资产阶级两重性的反映。莎菲既有要求上进的狂热性,又有上进不能而灰心丧气的摇摆性甚至幻灭性与颓废性。这都是小资产阶级两重性的表现。这决定了她的生活态度:即不肯同流合污,又不能振作起来投身到时代的革命的洪流中去。丁玲把她的莎菲推到大革命失败后新与旧的激烈冲突之中,让她带着起码包括以上五个层次的性格特征卷进大革命失败的激流余波之中。这是一个复杂的性格,岂是用标签的方法解剖得了、剖析得透的?站在这个复杂的性格面前,有的人好像瞎子摸象。但他们却比后者认真的多。于是论争与相互攻讦就不可避免了!争论动了感情、触及其它利益,就要上纲上线了!何况这么做时还有一个方便条件,这就是丁玲敢于把
8、自己与笔下的人物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的袒露在人们面前,这种艺术再现方式的长处是透刎逼真;然而同时也增加了复杂化的程度,客观地说,本来这也应该是一种很大的长处。然而因为作家的正确倾向表达在内之同时,作家的消极情绪与错误倾向也渗入其中,而即便是消极的东西也容易引起有些读者的共鸣。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法更加难于统一。这一切也许是莎菲几十年来引起争论的主要原因吧。在创作中追求生活的复杂性,特别是探索人物灵魂深处的复杂性,这种努力虽然给丁玲带来了很多麻烦,但却给中国现代文学史带来了宝贵的启示,给广大文艺工作者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对此,我们应该分外珍惜。二、莎菲形象时代苦闷的象征谈到莎菲的爱情,我们必然
9、要联系到她的爱情观,因为这关乎着莎菲这一艺术形象的评价问题。具体地说,她的爱情观又是什么呢?首先,男女间必须相互了解。莎菲满心希望能有人理解她,但她的朋友们偏偏不理解她,她被爱情折磨着、苦恼着,而别人却认为她这是身体有病所致,天下之大,自己的一片苦心谁又能知呢?所以她只有无可奈何地哀叹,“我只知道,从昨天来我是更只想哭了。别人看到我哭,便以为我在想家,想到病;看见我笑呢,又以为我快乐呢,还欣庆着这健康的光茫但所谓朋友皆如是,我能告诉谁以我的不屑流泪,而又无力笑出的痴呆心境?不过谁能了解我、抱我抚慰我呢?”闯入她生活中的两个男子,一个是比她大四岁、爱哭鼻子的苇弟,他是一个“不分辩,不负气,只蜷在
10、椅角边老老实实的无声的去流那不知从哪里得来的那么多的眼泪”,一心想“自私的占有”莎菲的人,尽管他有时显得诚实、体贴、柔顺,那只不过是想讨得莎菲的好感罢了,而当莎菲同凌吉士正常接触的时候,他便一反常态,由此激起他那不可抑制的怒气,堂堂的男子汉却又没有一点男子汉的风格,“来了便哭”。莎菲与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她与社会的不正常关系、脱离社会等方面。所以当她寂寞时,需要苇弟,希望他在自己跟前;但当她与苇弟在一起的时候她又希望他离开。他对她来说,只是一个陪衬者。但是另一方面,他对她缺乏任何深刻的了解,如果说莎菲等待苇弟改变行为方式,那么这不仅仅是指智力与心理范围,而且还指肉体与示爱行为方面。在这方面苇弟对
11、她缺乏任何魅力。她不理会苇弟的虔诚求爱,主要原因在于苇弟不懂得她的心灵。“假使苇弟知道我,我自然会将他当做我唯一可诉心腑的朋友,我将热诚地拥着他同他接吻。”可是苇弟得到了读莎菲袒露心迹的日记的机会,却全然不理解它的真正意义,以致于莎菲伤心地感叹到:“谁能懂得我呢?”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在与凌吉士的交往中,莎菲首先思考的也是自己对凌吉士“还一丝一毫都不知道”,所伤心的,也是“我无能使他了解我而敬重我”,因此,“我是什么也不希求了”。其次,恋爱双方要有真正的爱。“由爱情结合的婚姻被宣布为人的权力”,反映了广大人民百年来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与热烈愿望,作为新女性的莎菲又有什么不可
12、追求呢?莎菲初遇来自新加坡的凌吉士,一见钟情,但不同的人生哲理(包括爱情观)很快就使她对这份感情发生了怀疑:“难道我能说我是爱上了那南洋人吗?”经过一次次交往,莎菲终于认清了凌吉士的丑恶本质,三月二十一日夜的日记,记录了莎菲对凌吉士的进一步分析:“神把什么好的都慨然赐给他了,但神为什么不再给他一点聪明呢?”这是对凌吉士徒有其表的感叹与惋惜。“他还不懂得真正的爱情呢,他确是不懂得他真得到一个女人的爱过吗?他爱过一个女人吗?我敢说不曾。”莎菲与凌吉士之间的矛盾冲突以致最后的决裂,究其根由,是人生观、恋爱观的矛盾冲突的结果。凌吉士漂亮的仪表下,实际上包藏的是没落资产阶级的腐朽灵魂,而莎菲的性格中,则
13、主要接受了“五四”时代的个性解放精神,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思想。她的恋爱观的基本核心即是追求“真的爱情”。在莎菲看来,“真的爱情”是与封建世俗观念传统的道德相互对立的。她说,自己的日记不愿示人的原因,“我也怕别人拿一些理智的面孔给我看,好更刺痛我的心;似乎我自己也会依因了别人所尊崇的道德”。莎菲认为自己所追求的“真的爱情”是圣洁的,不为金钱所动不为名利地位所惑。肯定地说,如果凌吉士表里如一,有一颗纯洁高尚的心,那么毫无疑问,莎菲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一切,包括最宝贵的爱情都会奉献给他。可惜这竟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面禽兽,莎菲很快就看透了他的“可怜的思想”!他需要的是什么?“是金钱,是在客厅中
14、能应酬他买卖中朋友们的年轻太太,是几个穿的很标志的白胖儿子。他的爱情是什么?是拿金钱在妓院中,去挥霍而得来的一时肉感的享受,与坐在软软的沙发上,拥着香喷喷肉体”而他所谓的“志趣”,更离不开“升官发财,吃喝玩乐”八个大字。这个行尸走肉带给莎菲的只有极度的悔恨的伤心。她是有如此一个美的梦想,这梦想是凌吉士所给她的。然而同时又为他所破灭。在对他的 的形体受与灵魂的几经周折之后,莎菲终于冲出了凌吉士用他的“色相”布下的情网,并决心惩罚一下这个美型的“市侩”,决心“让那高小子来尝一尝我的不柔顺,不近情理的倨傲与侮弄”。在她一度吻了他的“富于诱惑性的红唇”以后,她就一脚踢开了这位不值得爱的卑琐的青年”。正
15、如莎菲所说:“唉!可怕的男子!神既然赋予你这样的一幅美型,却又暗暗捉弄你,把那样一个毫不相称的灵魂放到你人生的顶上!你为我所希望的是家庭吗?我所喜欢的是金钱吗?我所骄傲的是地位吗?你在我面前,显得多么可怜的一个男子啊!”再次,对爱的自由选择。对莎菲的爱情,曾有不少人对此进行指责。有人说莎菲是一个“玩弄男性”的恋爱至上主义者。这种说法,至少是不全面的。所谓恋爱至上,乃是将恋爱摆在高于一切的地位,置一切与于不顾,为恋爱而恋爱。而且往往表现为单纯追求对方的仪表姿容,而不大顾及对方的思想、品德、金钱、地位与权势。莎菲有没有受到恋爱至上主义的影响,或者说是不是一个恋爱之上主义者呢?不必讳言,她在某程度上
16、是有这方面的性格特征的。她对凌吉士这个美男子的“丰仪”倾慕与不能自持,也就表现了这一点。但是恋爱至上并不是损人利己,而对于女性来说,它也并不是“玩弄男性”的代名词。对于莎菲来说,情况正是这样。而从某种程度上讲,莎菲还顾及到恋爱对象(如凌吉士)的思想品德,并不是完全的恋爱至上主义者。要解释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还应该联系到在恋爱上的人格、自由等问题。“五四”前的思想启蒙运动与“五四”运动初期的重要成果,就在于打碎了封建礼教的桎梏,提高了人的价值与人的尊严,这些突出的问题也表现在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问题上。我们知道,莎菲是经受“五四”洗礼的青年她与许多知识女性一样拥有独立的人格,在恋爱问题上是有自由的,
17、有爱与舍弃的权利这是她们一代人的追求,也是“五四”解放运动的实际所在。若否认了这一点,一切都无从谈起正是基于这一点,莎菲有权利凭自己的头脑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伴侣,根本不存在什么“玩弄男性”的说法。对苇弟、凌吉士及那个“粗壮的安徽男人”这些自己不爱的人,莎菲没有向他们奉献出纯洁的爱情的必要,对这一极其正常的行为又有什么可指责的呢?总之,以上这些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当时社会,莎菲的爱情理想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莎菲只有陷于苦闷之中,莎菲是时代苦闷的象征。三、由“莎菲”谈丁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大革命时期,诚然其丝毫未曾触及大革命的时代狂飙,然而它却深刻展现了这个时代狂飙未曾波及的更具普遍意义的领域
18、,展现了军阀统治下的社会低气压与广大知识女性在这种低气压下的无法排解的苦闷。这种苦闷与低气压,乍看似乎与南方的时代主流脱节,实际却是时代主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一方面表现了革命的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全国革命高潮乃至夺取全国胜利的条件远远没有成熟。这样,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与与之同时出现的茅盾蚀同时反映了当时特定的南北悬殊的时代与社会。莎菲女士的日记这样的作品,为什么一定出自丁玲之手,这也毫不奇怪。这与丁玲的人生经历有密切的联系:丁玲年出生,她比冰心仅小岁。但是,在五四运动高潮中,当冰心、庐隐、淦女士、苏雪林等女作家相继发表作品的时候,丁林玲还只是一个湖南省的默默无闻的中学生。丁玲的处女作
19、梦柯发表于年底,在从事文艺创作之前,她走了一条颇为曲折的道路。不必讳言她曾经受到过无政府主义革命的宣传。当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已经在南方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的时候,她却由上海到北京去追求爱情与学业,并度过了两年既穷困又浪漫的公寓大学生活。丁玲的生活道路,使她成为文坛一朵“迟开的花朵”。姗姗来迟的丁玲,恰恰扮演了现代文坛一个特定阶段上的别人无法取代的角色。丁玲的经历告诉我们,她当时虽然远离了南方的革命风暴,但她却较早地接触了社会革命的思想理论,以及像瞿秋白、李达等中国共产党的许多早期著名人物。尽管她走了一条徘徊曲折的生活道路,但是北中国的茫茫黑夜却不能不搅乱她在嚣乱尘世中寻求一己幸福与安宁的迷梦。
20、她一旦稍微清醒,便再也不能对这个茫茫黑夜熟视无睹了,早年接触的那些马列主义的思想理论便帮助她强烈感受了那个时代的低气压。这是冰心等人当时无法做到的。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早期作品的代表作,由该作品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丁玲的写作以细腻的心理刻画与大胆的爱情描写见长。特别是莎菲女士的日记,将莎菲百无聊赖的寂寞心理、矛盾复杂的恋爱心理、追求官能刺激的性心理刻画得活脱脱跃然之上。就心理描写的淋漓尽致而言,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在现代文学中确乎可以说首屈一指。后来,在丁玲成为一个革命家之后,这种创作个性当然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创作风格也不可能不受到思想内容的制约。因此,在象水那样的作品中,心理刻画几乎完全没有了
21、,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恢弘的气势。就连以反共闻名的批评家苏雪林也这样赞不绝口地评论到:“描写恐怖的心情,紧张的局势,有天跳踔、鬼泣神号之慨。文笔之排骜、魄力之沉雄,语气之淋漓酣畅,沛然莫御,可叹为观止”,丁玲的这篇水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下感情、文笔一起磨练的结果。高度的时代敏感,卓越的艺术胆识,再加上现实主义的深刻性多样性,以及手法技巧的上的细腻与豪放的统一,就构成了丁玲独特的艺术个性。通过对莎菲艺术形象的简单分析,我们不难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一个文学形象的价值,并不单纯取决于她(他)是否值得学习与仿效,而在于作者是否深刻地挖掘了她(他)的灵魂,是否通过她(他)充分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从而发生深思,并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莎菲时代苦闷的象征便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了不可或缺、不能取代的典型意义。这个形象的塑造,大大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中各种典型人物的千姿百态的画廊。参考文献:1丁玲短篇小说选。2茅盾女作家丁玲。3鲁迅伤逝。第 10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