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方案08301(28页).doc





《基坑监测方案08301(2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监测方案08301(28页).doc(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京立思辰新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项目 基坑监测方案 编制人: 审批人: 目 录第一章 工程概况1一、工程概况1二、监测技术标准依据(规范、规程、规定、要求)1三、监测目的要求2四、施工监测的原则2五、本工程重点、难点3第二章 监测内容3一、监测内容3二、监测项目3三、监测仪器5四、监测频率5五、周边环境监测6六、监测6第三章 预警事务的处理18一、预报等级的划分19二、监控量测控制标准19三、各等级风险的应急措施20四、预警上报及处理20第四章 质量保证措施21一、建立专门的监测领导小组21二、作好对操作人员技术方案的交底的工作22三、监测中规定23第五章 安全保证措施23一、安全管理目标与
2、方针23二、安全保证措施23第六章 信息反馈24一、监测数据的反馈24二、监测数据分析24 四、基坑日常巡视25附图126-第 25 页-第一章 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 拟建工程为北京立思辰新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内,其东侧为软件园三号路,西侧为东北旺西路。拟建工程地理位置优越,距五环路直线距离约3.8km,交通十分便利,周边有G6京藏高速公路、G7京新高速公路、五环路、后厂村路等。拟建工程地上5层,高度为23.4m,地下2层,基础埋深-9.90m、-10.75m,总建设用地面积为21488.8m2,可建设用地面积为5389.3m2,总建筑面积为27770m2,设计室
3、内地坪标高为47.70m(自然地面标高约为-0.30m),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需进行边坡支护处理,地下室开挖到回填时间约为6个月。基坑周边情况如下:拟建场地周边无重要建筑物和设施,根据相关规范及规程,本工程属于二级边坡。二、监测技术标准依据(规范、规程、规定、要求)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9)4、其他相关的国家、地方规范、法规三、监测目的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场地周围地层位移和附近建筑物及围(支)护结构受力情况进行监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的基坑围(支)护结构受力情况、周围地表位移等进行
4、监测。1、验证支护结构设计,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由于设计所用的土压力计算采用经典的侧向土压力公式,与现场实测值相比较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迫切的需要知道现场实际的应力和变形情况,与设计时采用值进行比较,必要时对设计方案或施工过程进行修正,从而实现动态设计及信息化施工。2、保证基坑支护的安全。支护结构在破坏前,往往会在基坑侧向不同部位上出现较大的变形,或变形速率明显增大。如有周密的监测控制,有利于采取应急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减轻破坏的后果。3、总结工程经验,为完善设计提供依据。4、为了实施对车站施工过程的动态控制,掌握地层、地下水、围护结构与支护体系的状态,必须进行现场监
5、控量测。通过对量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及时确定相应的施工措施,确保施工工期。四、施工监测的原则1、基坑监测以获得定量数据的专门仪器测量或专用测试元件监测为主,以现场目测检查为辅。2、所有承担监测工作的单位应拥有专业的测试队伍和设备,掌握先进的测试数据处理系统及分析技术与软件。3、各项监测工作的时间间隔根据施工进程确定,参照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执行。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加密观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则需要进行连续观测。4、量测数据必须完整、真实、可靠,对施工工况应有详细描述,使之真正能起到施工监控的作用,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五、本工程重点、难点 加强基坑监测是保证
6、基坑稳定的安全措施之一,当基坑变形观测达到预警值时,要及时分析原因,加大监测频率,当观测值达到警戒值时,必须停止施工,落实应急预案。 第二章 监测内容一、监测内容1,监测内容(1)、喷锚支护水平位移;(2)、地面变形、沉降观测;2 ,观测点设置(1)、测距点在距基坑2030米相对稳定地方(如基坑四周的10m以外位置)沿基坑边线延长方向设置,并用水泥桩固定;(2)、护坡水平位移观测点在喷锚支护的坡顶适当位置布设,测点间距25米,点位用水泥钉固定,并做好明显标记,予以保护;(3)、变形、沉降观测:.在基坑坡顶离坑边适当位置设置观测点,双排布置,两者之间的距离为2米。相邻监测点之间的距离为25m-3
7、0m,在场地北侧存土地区加密监测点布置。.周围建筑物的变形、沉降观测的观测点设置在原建筑物的墙上,用水准仪、经纬仪进行观测;二、监测项目监控量测项目表: 表1序号量测项目方法及工具监测范围及测点布置监测精度1基坑及周围环境描述现场观察及地质描述对开挖后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观察记录(地层、节理裂隙形态及充填性、含水情况等);支护裂隙和拱架支护状态的观察描述;临近建(构)筑物及地面的变形、裂隙等的观察描述。2地表沉降电子水准仪在基坑内侧沿基坑高度56米分层设置,水平间距2030米,用水准仪进行观测。3水平位移全站仪周围建筑物的变形、沉降观测的观测点设置在原建筑物的墙上,用水准仪、经纬仪进行观测。三
8、、监测仪器 本工程使用的监测仪器见下表:序号仪器名称仪器精度最近检定日期检定周期1全站仪R-202NE2”2014-04-081年2精密水准仪0.3mm/KM2014-04-081年四、监测频率监控量测频率表: 表2序号量测项目量测频率备 注1基坑基坑开挖过程全程监测观察内容:工程地质特性、地表及裂缝情况;地下水类型、渗水量、位置、水质等;围护结构及支撑结构状况;基坑周边建筑物及基础状况。应测项目2地表沉降(1)基坑开挖期间:基坑开挖深度h5m,1次/3天;5m h10m,1次/2天;10m h15m,1次/1天;15mh,2次/1天。(2)基坑开挖完成后:17天,1次/1天;715,1次/2
9、天;1530,1次/3天;30天以后,1次/周;稳定后1次/月。出现异常时增大监测频率。应测项目注:h为基坑开挖深度,特殊情况下应增大监测频率五、周边环境监测周边环境监测包括:地下管线沉降、地表沉降监测。由于监测的对象不同,其监测点标志类型、布设方式、布设数量也不相同。本工程监测使用的平面坐标、高程系统为:平面:独立坐标;高程:独立高程,可根据需要与北京市地方高程系统联测。六、监测1、控制点的埋设 控制点包括基准点与工作基点,是现场周边环境监测的基础。1)、基准点埋设的基本要求 基准点的选设必须保证点位坚实稳定、通视条件好、利于标志长期保存和观测。尽可能布设深埋混凝土结构基准点,构成控制网。钻
10、孔后浇灌混凝土,中间埋设螺纹钢筋,混凝土浇注养护稳定后方可引测基准点高程,并进行首次联测。下列地点不宜设置基准点:(1)易受水淹、潮湿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点;(2)土堆、回填土、河堤土质松软与地下水变化较大的地点;(3)距铁路50米、距公路30米(特殊情况可酌情处理)以内或其它受剧烈震动的地点;(4)短期内将因新建项目施工而可能毁坏基准点或阻碍观测的地点;(5)地形隐蔽不便观测的地点。2)、工作基点埋设的基本要求 工作基点应选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联测监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的位置,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设置在地表的工作基点:采用人工挖孔或打钻孔埋设法设置,其钢筋长度不应小于3米,直径为20毫米
11、,并作保护;(2)设置在建筑物上的工作基点:应选择在施工影响区以外、建成时间较长且有地下室的建筑物上设置。工作基点直径不得小于20毫米,并应作保护。3)、控制点布设方式(1)、测距点在距基坑2030米相对稳定地方(如基坑四周的10m以外位置)沿基坑边线延长方向设置,并用水泥桩固定;(2)、护坡水平位移观测点在喷锚支护的坡顶适当位置布设,测点间距8-10米,点位用水泥钉固定,并做好明显标记,予以保护; 图2.3 墙工作基点图2.4 浅埋工作基点 根据本工程的待监测建(构)筑物的具体位置,布置监测点分布情况,控制网分段布设成独立网,同监测点一起布设成附合线路形式。独立控制网分别与北京市地方高程联测
12、、独立观测、平差计算。各基准点、工作基点采用统一编号标识:YJZ*与GJ*(其中:JZ表示基准点,GJ表示工作基点, *为点号),用红油漆书写、拴桩,并绘制点之记。2、基准点、工作基点观测1)、 观测前准备 观测前,为保证控制网外业观测工作的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的精度要求,首先组织实施人员熟悉测区环境、现场踏勘,初步确定控制点位置、制定切实可行的外业观测计划,确定观测人员、记录人员、扶尺人员等。然后,根据监测内容及其精度要求,优化、选择适宜的监测设备,确保其监测能力满足控制网的测量要求。(1)测区资料的收集:a、测区内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b、人文、社会资料;c、收集测区内的地质、水文资料;d、道
13、路交通现状;e、长期、短期的气候、环境资料。f、立思辰设计、施工、监理各方面的组织情况。(2)仪器的检校: 用于本项目的高精度监测设备有R-202NE全站仪、电子水准仪等,上述设备均定期送法定计量检定单位进行检定和校准,并在检定和校准的有效期内使用。2)、 控制网设计 对于某区域独立控制网而言,计算网中最弱监测点高程的协因数QH、待求监测点间高差的协因数Qh,单位权中误差即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应按:=ms/ 或 =ms/计算,式中ms- 沉降量s的测定中误差(mm);ms沉降差s的测定中误差(mm)。观测测回数r,可根据所选等级精度和使用的仪器类型,按下式估算并作调整后确定:r=(md/mo)
14、2 式中mo-所选等级的测站高差中误差(mm) md-不同类型水准仪的单程观测每测站高差中误差(mm),可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DS05型 md=0.025+0.0029d (mm)DS1型 md=3.9210-3d (mm)DS3型 md= 其中d-采用的最长视线长度(m) 当r1时,至少应采用单程观测; 当1r2时,应采用往返观测或单程双测站观测; 当2r4时,应采用两次往返观测或正反向各按单程双测站观测。所有观测的首次观测、控制网观测应增加一倍观测次数。3)、 监测控制网观测 待各测区基准点、工作基点稳定后,将基准点、工作基点布设成为一个控制网,执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8中II
15、I等监测控制网的技术要求,采用精度为0.3mm/km的电子水准仪、铟钢尺。参考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将北京市地方高程系统接引至控制网中,然后对控制网进行两个往返观测,测段间高差取平均,再利用仪器自带平差软件对控制网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出所有基准点、工作基点的高程,各项精度指标满足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8的要求后,各基准点、工作基点可作为沉降观测的起算点。4)、控制点检测 由于温度、地质、水文条件等综合影响,为保证基准点的稳定性、有效性,应安排对基准点进行检测,检测周期应视控制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确定。当监测点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或当测区受到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检
16、测。对工作基点,每期变形观测时均应将其与基准点进行联测,然后再通过工作基点对监测点进行观测。5)、 控制网的稳定性分析基准点稳定性可使用下列方法分析判断: (1)基准点的检验可采用统计检验方法。先作整体检验,在判别有动点后再作局部检验,找出变动点予以剔除,最后确定出稳定点组。或采用按两期平差值之差与测量限差之比的组合排列检验法。当基准点单独构网时,每次基准网复测后,应根据本次复测数据与上次数据之间的差值,通过组合比较的方式对基准点稳定性进行分析判断。 (2)检验应以稳定点或相对稳定点定义的参考系条件下进行。可采用比较法,当某点两期的高程平差值之变差符合下述条件时,可判断该点位稳定。式中,-单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坑 监测 方案 08301 2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