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发展对农村建设的影响(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化发展对农村建设的影响(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城市化发展对农村建设的影响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两件最深刻的事情,第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第二就是中国的城镇化。英国的城镇化用了200年的时间。第二阶段是美国和北美的城镇化,那些城镇化规模更大,但是用了100年时间;第三阶段是拉美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只用了40-50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了这一进程,然后中国的城镇化就开始了。我国城镇化水平自1996年超过30以后,十六年间,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年均提高1.33个百分点。近几年来,城镇化更是进入高速发展轨道,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9.68%,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1.27% 。当前普遍认为,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2、,并且这种快速发展趋势还将保持较长一段时间。然而,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与城市相比处于劣势地位。这是因为农业经济的生产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并且农村产业极大地依赖土地等自然环境因素。土地是保障农民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城市化把农民赖以生存的地给征用了,这就迫使许多青壮的农民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因此,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生存、农业弱化和农村养老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下面就主要针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分析。一、 留守儿童问题21 世纪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转型期,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极大地推动着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劳务输出已成为欠发达地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
3、重要渠道,而带来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并由长辈、亲戚、朋友或邻居等代为照看,年龄在16 岁以下的孩子。他们没有能够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了家里,在当地农村上学。作为一支弱势群体,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 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 缺乏父母的关爱和亲情的滋润, 因此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 特别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由于父母在外务工, 道德失范、亲情失落、生活失助、学业失教等问题突出
4、, 必然会引起“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如果不解决他们人格不健全, 学习得不到保障, 监护人不力等问题, 整个社会都会为农村下一代教育的缺失, 付出惨痛的代价。因此,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被社会学家称为“社会之痛”。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在与同学们的互动交流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同学们希望我们带给他们的东西,比如大学的情况,外面世界的模样等等,与此同时,有些同学对自己的未来表示顾虑,出于家庭状况的制约,很多同学在初中结束后,不能继续读高中。还有一部分同学由于种种原因存在自卑心理。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就必须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功能, 构建学校监护网。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 学校
5、要义不容辞地发挥主渠道功能, 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管理之外, 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要使留守儿童能健康地成长,我们应该做出以下努力: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学校要成立由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长和教育处、班主任构成的专门管理机构。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由专人管理, 做到每周一卡, 一事一记, 及时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 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 对症下药, 防患于未然。2.配备心理健康教师按照教育部要求, 每校必须配备2- 3 名心理健康教师( 条件不具备的学校, 可以对所有的教师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相关培训) ,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使“留守儿童”掌握
6、自己身心发展变化过程,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3.热情关怀, 使“留守儿童”融入集体生活之中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 当“留守儿童”得不到一个完整的家时, 他们更渴望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护, 感受集体的温暖, 以蔚籍自己脆弱而幼小的心灵。因此, 学校要从生活等方面关心他们, 弥补他们缺失的爱。教师要多与“留守儿童”谈心,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使他们感到被重视和受关怀。4.交流协作, 加强对监护人的指导“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给儿童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和心理压力。学校要主动出击, 举办家长学校, 定期与“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的父母或监护人联系, 及时沟
7、通情况。教师要主动进行家访, 做好监护人的工作, 使他们能正确对待“留守儿童”, 掌握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 增强对“留守儿童”的社会责任感。5.创设“代理家长”制, 填补情感空白农村“留守儿童”的一个共同心理委屈是: 父母给他们的只是“钱”上的满足, 而缺乏情感上的满足。情感的空白需要用爱心来充实。“代理家长”的职责, 是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和辅导, 侧重于生活上的关心指导、思想上的教育引导、情感上的启发诱导。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 而且, 还要对他们的业余爱好进行引导、指导。如果“留守儿童”出现生病等特殊情况,“代理家长”还承担着送医院治疗,照顾生活起居等事项,
8、必要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二、 农民工的生存问题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惯性,以及存在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性障碍,农民工逐渐成为介于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庞大群体。通过调查表明,在农村和城市人口结构中,农民工构成了一个长期的变化,即多数人不打算再次循环回到农村或贫困的家乡,低都市化水平、短缺的农业土地以及城乡间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等因素相结合,造成了一个来自农村向城市移民的巨大压力,即使在没有城市户口的情况下,依然形成了一个持续的农民进城浪潮。尽管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但因为他们的身份是农
9、民,所以在工资、劳保和福利等方面的待遇明显不如城市工人,逐渐成为产业工人阶层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由于缺乏户籍制度以及依附其上的相关制度的接纳,导致其不能改变农民身份,难以形成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具体表现在:1.农民工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诸多方面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或相近的待遇。2.缺少城市社会认同,由于遭受种种歧视,农民工群体并没有在心理上形成对流入城市的归属感,反而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疏离。3.游离于城市社会,成为城市的边缘群体,未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城市化,即“虚城市化”现象。就目前而言,农民工要走出“虚城市化”,更好地融入城市,并成为和谐社会发
10、展中的新市民,应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1. 农民工应提高自身素质,通过积极的继续社会化主动融入城市社会制度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等,仅构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客观条件,而农民工通过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适应城市社会规范则是其完成市民化的根本途径。2. 纠正认识偏差,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要积极、广泛地宣传农民工为城市发展所做的贡献,唤起全社会对农民工是城市主人的认同感,给予农民工最大程度的尊重,摒弃农民工素质低下的偏见;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和教育,使农民工群体不断内化城市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在心理上和情感上认同自己是“城里
11、人”,是“市民”,而不是“乡下人”。3. 增加制度供给,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户籍制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就业制度、教育制度。这一系列制度供给的缺失,是导致农民工“虚城市化”的制度根源,因而当前应对基本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以一世之度制治天下,譬犹客之乘舟,中流遗其剑,邃契其舟桅,暮薄而求之?,虽时有所合,然而不足贵也”。在户籍制度方面,应当努力推进并加快户籍制度的全面改革,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制度基础,重新构建城乡居民的身份平等,从而使得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由“经济接纳、社会拒入”转变为“经济接纳、社会接入”。4. 政府通过转变管理方式,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从宪政理论上讲,一
12、个具有公民名分的人相对于国家来说,就有了一种契约的关系,公民让渡一部分自由并对国家尽相应义务,反过来政府也就对国家公民的生活状况产生了责任,要为公民提供一个体现人的尊严的生活条件,使其享受社会的公正和平等,在困难的时候得到政府的帮助,使其从自己的国家那里获得基本的依靠感、可靠感和安全感。三、 农业弱化问题城市化增加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吸引了大批农民工进城打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会逐步缩小,第一、二产业劳动力的配置相对均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第二产业的扩张无法改变就业惯性,“民工荒”就会出现,呈现出农业贡献相对弱化状态。农业贡献弱化是指农业某
13、些贡献性能并不能无限制地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如果工业化进程不能适时地自发产生循环机制,随着农业贡献潜能的逐步释放,农业贡献能量将逐步衰减。农业贡献弱化的深层原因是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中国改革首先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从农村集体经济到生产责任制的改革,释放了一大批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成本极低,农业要素贡献作用突显,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完成,农村还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商品化意识淡薄,相对于非农业经济较成熟的市场化,农业要素供求市场化滞后,导致农业资源的配置无法处于最优化状态。解决方案如下:1. 强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的法制保障。一是要制定土地保护法规,严格控制农业用地的流
14、失。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严格农业用地转建设用地的标准并严格控制转化速度与规模,保持农业生产力的持续增长。二是要根据地区差异,制定相关法律加强对农业发展条件较差地区农业的保护。2. 创新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优化劳动力的城乡配置。一是要创新农民工就业体制。鼓励企业对农民工与市民采取同样的招聘条件、同样的薪酬待遇、同样的社会保险等。二是要创新农民工子女教育体制。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与当地市民子女同样的就学条件。三是创新农民工医疗保险体制,将农民医疗保险纳入城市社会保险。四是要创新农民工住房体制。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对进城农民工提供廉租房替代经济适用房,保障农民工的基本住房需求。3. 加强引导农业生产经
15、营,保证城乡产需有效对接。一是要大力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合作社社员规模,努力使专业合作社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导力量,提高专业合作社的合作服务和产业化经营的能力,有效组织农业的生产经营,增加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给能力。二是要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多个环节的安全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三是要做好农业生产减灾预防工作,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重点做好极端天气的预测,及时科学地引导农民做好减灾防灾工作;更加细致地做好缓解经常性灾害产生的影响。四是要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与预警,防止哄抬物价的行为发生。4.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力度。应合理
16、调整国民收人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格局,加大财政反哺农业的力度。二是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应加大对农民的粮食生产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买补贴和农业综合补贴,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切实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三是要加强支农资金的评价。公正客观地评价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补贴的绩效,根据资金的使用效果,适当调整支农资金的渠道和补贴的对象。四、 养老问题2009 年,我国GDP达到33.5 万亿元,但农业产值只占11,农村居民还有9.7 亿,占全国人口的70。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放开中小城市户籍限制、加速农民“市民化”,将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
17、要支点,大量的农民将离开农村和土地向城市及非农产业转移,传统的土地以及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极大冲击,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对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造成巨大冲击,为农村不同群体提供经济支撑保障和生活照料保障,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刻不容缓。主要解决方案如下:1. 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新农保制度弥补了“老农保”制度中公共财政的缺失,它的建立将使我国人口最多的农民群体获得基本养老保障,健全完善这项制度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出路。2.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建立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将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与建立农村为老服务体系结合起来,为农村老人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3. 提高管理运营水平,保证农村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与安全监管。针对新农保试点过程中暴露的监督管理职能不明确、增值渠道单一、基金收益率水平偏低等问题,尽快成立相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机构和投资专营机构。总之,农村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是制度问题、社会问题。我们加快城镇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清除农村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对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彻底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第 4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