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17届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17届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doc(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广州市荔湾区2017届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第一部分 积累及运用(共35分)一、(6小题,20分)1. 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的是 (3分)A.行业/德行 记载/风雪载途 B.拮据/诘问 阻遏/歇斯底里C.亵渎/牛犊 取缔/根深蒂固 D.吞咽/幽咽 咀嚼/味同嚼蜡【参考答案】C【解析】A.两组皆不同,行(hng)业/德行(xng) 记载(zi)/风雪怨(zi)途 B.后组不同,拮(ji)据/诘(ji)问 阻遏()/歇(xi)斯底里C.两组相同,亵渎(d)/牛犊(d) 取缔(d)/根深蒂(d)固 D.两组皆不同,吞咽(yn)/幽咽(y) 咀嚼(ju)/味同嚼(jio)蜡2.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A.禁锢 无以轮比 嘻闹 重蹈覆辙B.笨拙 不可明状 踌躇 苍海桑田C.箫索 粗制烂造 滑稽 一代天骄D.繁衍 恼羞成怒 狼藉 袖手旁观【参考答案】D【解析】A.无以轮比应为“无以伦比”,嘻闹应为“嬉闹”B.不可明状应为“不可名状”,苍海桑田应为“沧海桑田”C.箫索应为“萧索”,粗制烂造应为“粗制滥造”D.没有错别字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作品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百姓 ,
3、商业兴隆,社会稳定的面貌。它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 的。A.安居乐业 引人注目 独当一面 B.安居乐业 引人入胜 独一无二C.安分守己 引人注目 独一无二 D.安分守己 引人入胜 独当一面【参考答案】选B【解析】这道成语题有三对成语。第一对是“安居乐业”和“安分守己”。安居乐业:居住安乐,乐于从事自己的职业。安分守己:(1)安于命定的本分,只做自己分内的事情(2)为人规矩老实,做事不敢越轨。根据原文语境,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百姓应选用“安居乐业”才恰当。第二对是“引人注目”和“引人入胜”。引人注目:由于及众不同或明显的特性
4、而引起人的注意。把人引进佳境。多指由于自然景色的美丽或文艺作品的吸引。根据原文语境,它的画面应选用“引人入胜”才恰当。第三对是 “独当一面”和“独一无二”。独当一面:单独承当一方面的工作或使命。只此一个,没有相同的或及之相比的。根据原文语境,应选用“独一无二”才恰当。所以这道题应选C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约1万本图书被“丢”在地铁的座椅、角落等地,等待着人们去阅读、发现、互动。B.今年,国家将会在广州首次面向全球举办规格最大,规模最高的海外人士交流会议。C.由于可以想见的种种挑战,令人类未来也许不得不离开地球,在太空另找可生存地。D.起源于中原文化、独自蓬勃发展了数千年
5、的粤语近年来大规模北上,反哺中原文化。【参考答案】选D【解析】A.选项语序不当,“阅读、发现、互动”应该为“发现、阅读、互动”;B.选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首次”应该放在“国家”之后,“规格最大”应为“规格最高”,“规模最高”应为“规模最大”;C.选项句式杂糅,导致主语残缺。这句话可删掉“由于”或“令”,应为“可以想见的种种挑战,令人类未来也许不得不离开地球,在太空另找可生存地”或“由于可以想见的种种挑战,人类未来也许不得不离开地球,在太空另找可生存地”。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古建筑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毁坏则不可能复原。 ,每个民族的
6、人民都会为拥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而感到无比自豪。然而,人类创造辉煌也毁坏辉煌,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古建筑常常受到惊人的破坏,因此,要重视对古建筑的保护。A.古建筑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B.古建筑能激起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认同感 C.古建筑是民族文化的主要承载者 D.古建筑是一个民族活的历史【参考答案】B【解析】这题考的是语句连贯,这段话围绕“古建筑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如破坏难复原,因此要保护古建筑”来讲述。原文画线挖空的后半句是每个民族都会为拥有文化遗产而自豪,前半句应该是讲述到古建筑和民族文化的重大关系,这道题的四个选项中,B选项“古建筑能激起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认同感”及后半句“自豪感”相
7、关性最大,最为恰当,所以选C。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5分)广东怎么看都是一个商人和土豪,不像文化人。但广东恰恰是全国最爱阅读的地区。2014年当当网图书统计,全国每年卖出6本书就有1本送往广东;据京东统计,2015年广东地区购书量全国第二;在号称销售规模是京东图片三倍的天猫图书,广东排名第一。2014-2015年在当当网购书最多的十大城市,广深两城稳居冠亚军,东莞连续两年挤进全国前十。“新世相”说有73%的东莞受访者把“爱读书”列为择偶条件。有钱了,该文艺一下了。去年广东人在当当买得最多的15本书,全部都是文艺和商业类。其中东莞人最爱读的书是追风筝的人。所以别再说东莞人乃至广东人追
8、求的是金钱,他们追的是风筝及风。(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不超过20字。(2分)(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说说以上材料中画横线句的内涵。(3分) 【参考答案】(1)广东成全国最爱阅读地区。(2)“风筝及风”是泛指文艺和诗意(1分),及前文的“金钱”形成强烈对比(1分),生动形象(具体传神)地表达(突出)了广东人喜爱阅读的特点(1分)。【解析】(1)考的是概括文段信息,要求概括得准确、简洁、具体。这里应当概括出“对象”、“特征”等关键信息,即“广东人”、“阅读”。(2)考的是理解和分析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含义常从词语的含义(本义、比喻义、语境义和引申义等)入手,但要注意本题要求我们从”语
9、言表达的角度“出发,所以我们要再细加分析是否有用什么手法,稍作分析会发现有用“对比”。二、(2小题,15分)7.古诗文默写。(10分)(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4分)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B.人有悲欢离和,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C.何处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E.衔远山,吞长江,横无际涯,浩浩汤汤;朝晖夕月,气象万千。F.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参考答案】AD【解析】B应为“人有悲欢离合”;C应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E应为“衔远山,吞
10、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F应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莫道不消魂,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亲贤臣,远小人, 。(诸葛亮出师表)今夜偏知春气暖, 。(刘方平月夜) ,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参考答案】(1)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3)此先汉所以兴隆也。(4)虫声新透绿窗纱。(5)过尽千帆皆不是。(6)塞下秋来风景异(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11、2分)自然的风景往往触动诗人的情怀。微雨拂面或骤雨敲窗,都能引起诗人无限的诗意。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引起了无限愁绪;赵师秀约客中的“ ,青草池塘处处蛙。”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 ,铁马冰河入梦来”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参考答案】(1) 黄梅时节家家雨 (2)夜阑卧听风吹雨 8.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5分)(1)饿其体肤。(两章)(2)诚意开张圣听。(出师表)(3)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5)所识穷乏者得我及。(鱼我所欲也)【参考答
12、案】(1)使.饿 (2)扩大 (3)通“伸”,伸张 (4)称王 (5)贫穷第二部分 阅读及鉴赏(共55分)三、(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10分)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乎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
13、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及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及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及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为及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
14、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墨子公输)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公输盘不说 请说之 B.吾义固不杀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然胡不已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D.胡不见我于王 子墨子见王【参考答案】C【解析】C“已”为“停止”的意思。A第一个“说”通“悦”,是“高兴”的意思,第二个“说”是“解说”
15、的意思;B第一个“固”是“坚决”的意思,第二个“固”是“使.巩固”;D第一个“见”是“引见”的意思,第二个“见”是“拜见”的意思。10.把“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参考答案】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云梯,将用它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解析】翻译过程当中应关注特殊句式。“宋何罪之有”属于宾语前置,“之”是宾语前置的典型标志。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将初中文言中的典型句式按照句式类型进行归纳整合,并针对不熟悉的类型进行复习。1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墨子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故不杀人”,然后从“智”“仁”“忠”“强”“知类”等方面劝阻公
16、输盘,体现墨子的“非攻”思想。B.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使得“公输盘服”,使公输盘无话可说,只好准备放弃攻打宋国的想法。C.墨子和楚王的对话,连用三个对比,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辽阔、物产丰富,宋国面积狭小、物产贫乏,使楚王悟攻打宋无意义。D.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中运用了类比说理的方法,让楚王钻入设好的圈套中,用高超论辩艺术折服楚王。【参考答案】B【解析】偷换主语,“公输盘只好准备放弃攻打宋国的想法”及原文“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不符。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在备考过程中,
17、考生应适当注意对常见的选项进行分类整合,适当进行复习,避免复习方向的缺失。1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具体从哪些角度描写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参考答案】场面描写。千百骑从空旷的平岗上席卷而过,尘烟滚滚,马蹄声轰鸣,久久回荡。 一个“卷”字展现出一幅出城狩猎的热烈场面。人物描写。作者左手牵着黄色的凶猛猎犬,右手臂上立着飒飒的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制
18、成的帽子,身着貂皮织就的裘衣,英姿飒爽。作者从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角度刻画出一位意气风发的勇士形象。(2)“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参考答案】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冯唐一样的人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满弓,射杀西北来犯之敌。(1分)作者下阕使用冯唐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1份),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1分)【解析】除了需要正确答出情感外,还应该按照“翻译+手法+情感”的形式进行完整的语言组织。诗歌的答题,要注意“
19、宁滥勿缺”,在确保正确的前提下,尽量保证答案内容的完整。四、(10小题,40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7题。(18分)谈读书培 根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
20、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
21、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链接一: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
22、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节选自朱光潜谈读书)链接二: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
23、”,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及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
24、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做垃圾处理。 (节选自钟敬文读书及思考)13.下列关于“读书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剔,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B. 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只读摘要。C在分析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提倡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D凡书都可以请人代读,去其所摘要,这样可以减少阅读时间,增加阅读量。【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以偏概全。原文第一段为“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
25、蜡矣。”显然,书可以请人代读是有前提的。而D选项中的表述“凡书都可以请人代读”过于绝对化,故错。14.下列关于“学问”和“读书”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要获得学问,不一定只靠读书,但读书时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B. 要想在文化学术方面求得发展,就必须研究就过去人类已得的学问。C. 一个人通过读书,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获得必要的学问。D. 读书可以帮助人获得学问,但如果缺少正确方法,也可能阻碍人获得学问。【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定位到链接一的朱光潜谈读书。原文为“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及B选项“就必须要就过去人类已得的学问”
26、不符。15.对“读书”和“思考”两者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天天读书,读大量的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B. 不仅读书,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C. 把学进来的东西,有机的同原有的知识融合,变成自己的营养。D.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不正确的一项应为A选项,天天读书,读什么记什么,错误。
27、16.培根的谈读书是如何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头脑中凡有缺陷”的?(4分)【参考答案】培根认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2分)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如不能辨异,可读经院哲学;如不善求同,可令读律师案卷。(2分)【答案解析】原文第一段中“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讲的是是如何塑造性格。所以答案应从“读史使人明智”到“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中提取。第一段结尾“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则是题干中“弥补头脑中凡有缺陷”的另一种表述,因此答案应从“如智力不集中”到“可令读律师之案卷”中提取。17.
28、从“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剪接”这一句,看出培根随笔写法上有什么的特点?(5分)【参考答案】句子运用比喻论证,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才干”,“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句子语言自然,简洁优美。(2分)同时运用比喻论证,比喻读书能够弥补人天然之不足的道理,句子语言蕴含哲理,说理透彻。(2分)培根随笔语言自然,简洁优美,如排比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培根以人读书弥补缺陷类比特药医治人身体百病,说理深刻透彻。(1分)(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822题。(22分)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及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
29、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及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及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及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及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
30、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
31、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
32、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
33、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
34、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18.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清凉及圣洁之气”?“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和“神情凝重的唱赞美诗的教士”为什么会给予作者这种感受?请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清凉及圣洁之气”指的是一种朴素、宁静、神圣、纯洁的情感氛围。(意思对即可)(1分)“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表现了这些人对宗教的虔诚和敬畏,以及希望通过宗教净化灵魂、禁欲向善的愿望。(2分)“神情凝重的唱着赞美诗的教士”表现了教士对上帝和宗教的虔诚,以及宗教赋予教士的庄严、神圣之感。(2分)19.作者在开篇先写到俄罗斯街头的雕像和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这样安排在文
35、中又怎样的作用?(4分)【参考答案】在内容上,俄罗斯的雕像多刻画伟大人物人物并且缺少内存灵魂的展现,而几座著名东正教堂又过于富丽堂皇,及宗教的朴素精神相违背,作者认为这两者都缺少震撼心灵的力量。(1分)先写这些雕像和教堂及下文所写的老妇人构成对比,(1分)刻画了老妇人的年迈、贫寒、认真沉静的工作态度,对宗教虔诚的信仰。(1分)在结构上,引出下文,为老妇人的出场作铺垫。(1分)【答案解析】本题属于人/物作用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在课堂上,我们会这样梳理人/物作用题的答题思路: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对比作用、象征作用和一般作用(即无对比、无象征)。在结构上,点明中心,深化主旨;作为全文的线
36、索;点题,呼应题目;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20. 文章结尾处“永恒的光明”“另一种永恒的光明”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永恒的光明”是指对宗教的虔诚信仰给人带来的内心的安然及对光明、希望的笃信;(2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是指作者从老妇人身上看到的一种精神,作为普通人在尘世中承受苦难及沧桑时的坚忍,在平凡辛勤劳作中的安然及对信仰的坚守。(2分)【答案解析】本题属于词句含义题,需要学生把握全文来概括分析。老妇人在劳作中看到的“永恒的光明”,是源于她对宗教的虔诚,笃定的信仰会使她看到永恒的光明,驱使她安然前行。而作者在老妇人身上看到的“另一种光明”,则是她的坚忍和坚守,达到了另一种
37、意义上的永恒。21作者在第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老妇人?这么写有什么好处?(4分)【参考答案】运用了神态、外貌、动作描写,(2分)生动形象(具体细致)地表现老妇人年迈、贫寒的特点,认真沉静的工作态度,对宗教虔诚的信仰。描写手法能够使人物鲜明生动凸现在读者眼前,使文章生动、形象。(2分)22.“光明在低头的一瞬”在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含义?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为什么?(5分)【参考答案】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老妇人在低头的劳作中真正感受到了上帝的仁爱、慈悲的关怀;(1分)二是指作者在老妇人低头的劳作中看到了人性隐忍、虔诚的光辉。(1分)(意思对即可)探究:同意。(1分)无论是对上帝还是对人生的理想,真正的追求不是表面的抬头仰望或言语的表达,而是为了自己的信仰所付出的牺牲和采取的行动。(2分)不同意。(1分)抬头仰望也是一种表达追求的方式,同时,不断的抬头仰望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和鞭策。(2分)第三部分 写 作(共60分)五、(1小题,60分)23.按要求作文。(60分)光明在低头的一瞬中写道:“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请以“镌刻在心中的雕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600字以上。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不得抄袭光明在低头的一瞬一文的内容。23 / 2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