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8页).doc
《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多媒体教学是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佳途径 四川省蓬溪实验中学 税 成 摘 要: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高中生物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要达到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潜力,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构建自主探究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向有限的45分钟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夯实双基,培养能力。关键词:课堂教学 ; 有效性 ; 主体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既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又是我们每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而从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看,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的很苦,质量提高缓慢。怎样才能在有限
2、的45分钟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为此,在近几年来的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对如何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不断探索研究,现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研究谈谈应该注意的环节。 一、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的愉悦性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需要教师、学生、学校以及社会的配合。但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我们教师本人在教育教学中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的深度,以及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生欢迎的是教学熟练
3、、知识丰富、具有创新能力、能熟练运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的教师。他们喜欢的是作风民主、不偏心、不偏爱、态度和蔼、平等待人、关心学生、能以身作则的教师。他们心目中最崇敬的教师是知识渊博的学者,而不是冷酷无情的“暴君”。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的心理环境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创意。教学实践证明:恰到好处的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能使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和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因为,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对课堂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
4、意味着相互探索,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着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应该说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是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进步、成长中的首席代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去掉学者风度和严肃板脸这一成分,必须对学生充满爱心,表现出平易近人,以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会从心理上克服被动学习的情形,与老师心心相通。比如,教师一个
5、善意的微笑就往往能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亲切和谐的欢悦感。在学生讨论、争论不休时,用和蔼可亲的态度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讨论,这样既能起到引领者的作用,又能为学生创设一种没有精神压力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学中,教师既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而更应懂得知识传播的途径。这最隹途径就是让学生不仅知之、好之、而且乐之。教师传授的不应是那些已有的枯燥无味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沿着知识的途径走向自然,感受自然,使学生在清新舒适的审美感受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二、利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明确高考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高考目标是考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
6、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高考考什么,怎样考,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和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着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渴求获得某种事物的稳定因素,也是人们寻求知识、钻研问题的高效催化剂。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行为保证,是取得理想学习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愉悦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将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为了使学生乐学,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具体到每一节课时,教师首先应
7、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明确本讲考什么,历年来出现的题型,再介绍具体内容和考点内容例析。比如,讲细胞的增殖时,首先用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明确本讲考什么?1细胞分裂;2细胞分裂各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及DNA的变化规律。后具体介绍细胞有丝分裂的概念、过程和细胞分裂各期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变化规律以及坐标图。再介绍考点内容例析。如:(用多媒课件展示)例1: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的形成和出现分别发生于下列哪个时期 A产生于间期,出现于前期 B产生于前期,出现于前期和中期 C产生于间期,出现于前期和中期 D产生于后期,出现于中期和后期解析: 染色单体的特点是由着丝点连接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姐妹染
8、色单体一旦分开就成为了一条独立的染色体,不能再称为染色单体。由此特征分析,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形成染色单体,延续到中期。后期着丝点断裂,染色单体也不存在了。(答案:C)特别提示: 如果是图形题,识图时要特别注意着丝点的特点。考查识图、辩图能力是生物学的基本素质之一。例2:下图是连续分裂的细胞在各个不同时期DNA含量的测定结果,请据图回答:(1)完整的细胞周期从 开始到 为止。(2)细胞核膜开始解体,核仁逐渐消失,纺锤体形成在 段。(3)着丝点数目加倍,两条染色单体分离在 段。(4)观察和研究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好在 段。 (5)从图中可以发现,母细胞与子细胞的细胞核中DNA分子的数量是稳定
9、的,其意义在于 。解析: 此题考查有丝分裂过程中DNA的变化情况。对于连续分裂的细胞,完整的细胞周期是指从上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在这个细胞周期中,分裂期又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这四个时期的特点是:前期核膜解体、核仁消失,染色体出现,纺锤体形成;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变成染色体;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新形成的子细胞与母细胞相比,染色体数目没变。答案:(1)e,k (2)bc(或gh) (3)de(或ik) (4)cd(或hi) (5)使生物的亲代
10、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3: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若从一极观察可见染色体的排列情况是图中的 ( )解析 :图象转换能力是本题考查的核心,几何思维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基础。从平面角度分析,中期时染色体排列于细胞中央,是最容易观察的。但现在从细胞的一极观察,排列在细胞中央的染色体应当是一个平面投影,占满了整个细胞中央,首先排除了A,B、C图象则应为减数分裂的图象,因为它们有明显的染色体配对行为。 (答案:D)解题警示:图文转化是考查能力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本题中最容易使人落入陷阱的是没有注意从细胞的一极观察,而习惯性选择了A。 例4:处于有丝分裂过程的动物细
11、胞,当中心体移向两极时,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DNA分子数(c)可表示为解析:本题是图文转化的另一种形式,以曲线的形式表达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核中DNA的含量变化规律,要看懂曲线变化的生物学含义,必须具备完整的有丝分裂知识体系并善于在新情景中运用。此题中将常见的细胞分裂图转化为柱形图,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转化能力,是一类区分度较大的题型。读懂题意犹为重要。中心体移向两极时处于细胞分裂的前期,此时一条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则a应为b数目的一半,一条染色单体中有一条DNA分子,则b、c数目一致。 (答案: B)这样教学,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
12、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因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有效性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是要有学习动机。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明确高考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运用多种教学媒体,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提高教学的形象生动性在课堂教学中选用适当的教学媒体,精心设计教学课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认知主体的发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提高 高中 生物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