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区域经济学-第 11 页一、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主要分支,也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科技工业园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创新机制及其模式、科技工业园区的辐射与扩展功能及其相应的理论都应纳入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内。几种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济学的。这种观点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经济学家长期视而不见的空间维第二种观点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罗列。第三种观点是把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区域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第四种观点:区域经济学是“从宏观角
2、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二、主要任务考察决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过程,进而描述、阐明和评价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动趋势,揭示资源的空间配置过程和经济主体的空间经济活动规律。二、所谓区位,即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在经济空间系统中,区位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在一定的经济系统中,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性、资源空间布局的非均匀性和分工与交易的地域性等特征,各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市场约束、成本约束、技术约束,从而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在这一意义上,经济区位更
3、多地强调由空间位置所标志的经济利益差别。在区域经济学中,为了具体说明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问题,经济区位往往被描述为距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如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离自然资源供给源的距离、各空间位置上的市场供求状况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四类区位因素(1) 地区性投入:具体是指存在于某一区位、难以从他出移入的原料供应品或服务等(2) 地区性需求:该区位上对不易转移的产出的需求状况(3) 输入的投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该区位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情况(4) 外部需求:从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的净收入情况区域分为三类(1
4、) 均质区域,即某一区域内各变量的一致性最大,而区际分异也最大(2) 极化区域,指地理空间中地方化的异质连续地域,其不同部分通过围绕区域增长极(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带动单位)的相互关联而相互依存(3) 计划区域,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他为一定的管理目的而创造,是政府计划、政策的实施地区地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位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经济区域特点:(1)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2) 经济区域不能无限划分(3) 经济区
5、域不是固定不变的(4) 经济区域是开放的,其界限是模糊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1) 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持续而稳定的增长(2) 居民生活环境包括全面的公共福利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3)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力资本及自然资源等,其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从而保证社会总产出长期持续切稳定地增长(4) 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的组织制度结构、生产关系结构、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空间布局结构等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5) 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
6、与合理,居民间的收入及实际生活水平差距日益缩小,社会不再产生新的贫富阶段(6) 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在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及运行机制(7) 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不适合或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传统陋习、陈旧观念能够得以及时的更新或废除,新的文化或新的观念能够迅速的成长、发育起来(8) 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自我调节、自我平衡、自我发展能力以及相互间的反应能力、变化能力不断增强等 区域经济学理论一、 研究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地域分工理论1. 绝对优势理论2. 比较优势理
7、论3. 要素禀赋论4.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二、 大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规律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1. 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2)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3) 增长极理论2. 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三、 经济增长理论四、 现代区域经济理论1.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2. 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3.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4. 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5.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
8、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经济一体化设计使用资源的效率问题 经济一体化包括在不同层次上的经济联合的过程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1)特惠关税区(2)自由贸易区(3)关税同盟(4)共同市场(5)经济同盟(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特点:第一, 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且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相当份额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多第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覆盖面区域重叠第三, 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数目虽不多,但建立的时间比较早,发展的比较成熟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作用:由于区
9、域经济一体化是与经济全球化并存的两种趋势,二者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对立的一面,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就必然是一分为二的,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其积极作用有:(1)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内部贸易的发展(2)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各成员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从而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3)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各成员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4)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各成员国以联合的力量采取一致的行动共同对外,扩大和加强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外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联系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区域经济
10、一体化组织具有区域化直接利益的独享性和“对内自由、对外保护”的排他性,这两种特性若不加以遏制,任其发展,必然形成对外壁垒,导致国际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世界市场的分割,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增加、扩大和发展而形成的区域化组织之间的竞争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相比,交锋更多、层次更高、范围更广、内容更复杂、程度更激烈、其结果会影响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1) 由一体化的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的模式(2) 一体化覆盖的内容由少到多(3) 针对各国关注的共同的战略性资源或物资产品,为协调其生产和出口而建立单个商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11、4) 地理位置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相互经济、政治关系发展的需要而建立一体化(5) 地理位置上不相邻国家之间根据某种目的而建立一体化(6) 单个国家间建立的双边经济一体化组织(7) 单个国家与一个国家集团之间建立一体化组织(8) 集团与集团之间签订一体化协定进行合并(9) 已有的一体化集团与一个国家形成一体化(10) 地理范围上连接的国家不断扩展形成的一体化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1.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出现了明显加速的新趋势2.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向双边化发展3.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推进4.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向复杂化和多样化5.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概念淡化6. 国际
12、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开放性7.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走向南北合作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典型合作组织一、 欧洲联盟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制度创新 原则框架创新 2协商机制创新 3推进方式创新 4运作机制创新 5活动内容创新 6自由化体系创新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一、经济区域划分的目的划分经济区域的根本目的是揭示各经济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优势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指出各经济区域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和产业结构的特点,建立符合区域比较利益的劳动地域分工体系,明确经济区域建设重点、开发顺序和主要方向,通过区域内部有效地分工与协作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经济有机体,通过生产力合理的地区安排来提高
13、劳动生产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区域划分将作为国家对地区经济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手段,引导区域经济结构朝着全国总体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即全国产业机构合理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制定一系列诱导性的区域经济政策,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发展实行宏观调控,实现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有效结合,从而逐步建立起既符合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又能体现区域自身利益的地区专业化分工与联系划分经济区域的主要任务: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地域分工规律以及区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合理划分、界定各个层次的经济区域的地域界限,确定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分析、评价各经济区域发展的条件和特点,明确各经济区域的比较优势,指明各经济
14、区域在国民经济总格局中的地位和发展向;确定各经济区域的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重点,重点确定各经济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与经济区域内的综合发展方案,阐明各经济区域的经济结构特点。二、 经济区域划分的原则经济区域划分的原则是经济区域客观规律性的反映,它涉及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总体和局部、时间和空间、现状和远景、专业化和综合发展、国内和国际等等。这些矛盾不是孤立的,也并非等量齐观,而是相互联系,有主有从的。在划分经济区域时,必须遵循经济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特定时期内的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1. 类型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1 以省、市、自治区为基本地域分类单元,其他类型区(贫
15、困区、经济衰退区等)可以地级市、县级市或县为基本单元(2 经济发展阶段及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即关键性的工业化条件、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类似性(3 产业结构特点、功能和发展方向的相似性(4 划分结果显现出空间地域的不连续性,允许同一类型经济区在不同区域出现2.综合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1) 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区域条件相结合的原则。(2) 专业化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 经济中心和吸引范围相结合的原则(4) 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相协调的原则(5) 经济区域与民族聚居区相协调的原则(6) 经济现状与发展远景相结合的原则(7) 国内劳动地域分工与国际分工相结合的原则三、设立经济特区的目
16、的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开放、更灵活、享有更优惠政策的地区1. 扩大本国的对外贸易2. 引进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3. 增加就业机会,扩大社会就业4. 加快特定地区经济发展与经济开放的速度,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对全国经济发展形成吸纳和辐射作用5. 获得更多的土地出售、出让与出租收益四 、设立经济特区的条件5高效率的管理机构五、经济特区的类型及其特点(P67)六、经济特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P71)极化效应表现为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聚集的过程。(1 )基于市场机制下的生产要素聚集。生产要素总是从
17、利润率较低的地区向利润率较高的地区转移。经济特区一般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相对于周边地区来说,这些地区经济相对较好,产业相对齐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备,因此能吸引众多的要素聚集于此。要素的聚集形成一定的规模后就会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这主要表现为众多企业对基础设施等不可分物品的共享、对中间投入品的共享、对劳动力的共享和对信息的共享所带来的成本节约。聚集经济效应的发生会进一步吸引生产要素的聚集,从而进一步推动特区经济的发展。(2 )基于特殊制度安排下的生产要素聚集。制度是影响生产要素聚集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经济特区建立在实施特殊政策的基础之上,而特殊的政策正是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特殊政
18、策以优惠政策为核心,优惠政策则是能直接给投资者带来经济利益的政策。因此相对于周边地区,经济特区便形成了一个政策洼地,企业家们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到经济特区投资,形成了生产要素在特区的聚集2. 经济特区的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周围地区随着经济中心地区经济的扩张而从中获得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1)产业梯度转移机制。产业梯度转移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活动,随着经济中心的发展,中心区的一些产业产生了迁移到周边或其他地区的动机,这一动机源于生产要素过渡聚集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企业向外围地区扩张和中心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要求。产业梯度转移的基础是转出
19、地和转入地在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发展水平上的梯度差(2)制度移植模仿机制。指的是制度安排落后地区向制度安排先进地区学习,即通过移植和效仿先进的制度安排并予以本土化,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制度的移植和模仿能降低制度安排落后地区的制度变迁成本,缩短制度变迁的时间,吸收制度优势地区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等(3)技术溢出机制。技术溢出通常是指技术领先企业对同行企业及其他企业的技术进步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技术溢出分为主动溢出和无意识的溢出:主动溢出是指企业的技术指导、转让等行为;而无意识的技术溢出主要是由企业的科研和培训的外部性引起的经济特区对周边地区的技术溢出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人员的自由流
20、动,二是企业发展的示范效应。四、建立科技工业园区的意义:20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人类最重要的创举是创办科技工业园区,这种产业发展和经济活动的结合彻底解决了科技与经济相脱离的世界难题,为人类的发明或发现迅速在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一种极好的模式。这些科技工业园区以他们所创造的增长奇迹,向世人证实了在科技智力高度密集的地区蕴藏着多么大的发展潜力。他们所实现的突发式、跨越式、阶跃式的发展模式,使区域经济的能量早已超出了常规的界限,而远播于世界的各个角落。由于科技工业园区对地区经济、国家经济甚至世界经济强烈的拉动作用,它的发展必然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科技工业园区具有人才、科技、知识优势,随着
21、我国“211工程”和“国家知识创新系统工程”试点的实施,特别是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启动,国家的战略资源与创新资源又一次在中关村聚集,为科技工业园的建设与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五章 总部经济一、 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我们认为对于总部经济的概念和内涵还是应该将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发展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和探讨。从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总部经济的概念和内涵进行进一步的诠释与解读,才能避免总部经济的发展对提升城市功能和促进产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1)区域经济层面。总部经济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范畴。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形成企业总部在本地域集群布局、企
22、业生产加工基地则通过其他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总称。(2)城市经济层面。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阜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形成总部的集群布局,在优化提升本市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同时,通过向周边地区、全国乃至跨国界地区实施经济管理、决策和服务等职能来促进本地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3)总部经济层面。总不是指企业系统中独立于生产环节但对其具有指挥和控制权力的决策机构。总部经济是一种首脑经济,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总部出
23、于企业发展需要而与生产环节实行空间分离的结果。广义上,总部经济是指经济与非经济的、官方与非官方的带有总部性质或总部派出性质的、各种机构和组织相对聚集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统称。狭义上,总部经济是一国内外带有总部或总部派出性质的各种经济组织相对聚集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统称。从价值形态看,总部经济是这些机构组织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价值总和(4)微观经济层面。总部经济是指企业和城市再使双方都能获得更高经济效益的目标的驱动下形成总部在城市聚集并产生外部经济的经济现象。二、总部经济的形成机理(P88)(一)总部成为企业的一个独立部门并发挥特殊的功能(二)“总部+生产基地”空间组织模
24、式实现了两种不同地狱的要素优势在一个企业内的优化配置(三)地价竞租机制驱使企业总部向城市中心区聚集(四)产业进步推动城市职能由生产性职能向控制性职能转变(五)城市演化为总部聚集形态的生产力三、总部经济的价值链分析企业总部包括全球总部、地区总部、研发总部、商务总部、销售总部等,他们向特定区域的聚集,形成了总部经济产业集群与相关产业价值链。首先,企业总部的聚集以及企业总部的决策功能、市场管理功能、投融资功能、财务结算功能等总部功能的发挥,形成了以研发、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为核心的全新的产业模式总部产业。高技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和其他商务服务业等协调总部产业发展的总部型服务业的发展以及总部产业和总部
25、型服务业以总部基地为中心的互不联动、集群发展,形成了总部产业集群。其次,企业总部通过指挥在他周边地区的工厂、办事处、子公司机构,进行资金、生产、贸易、人才和信息的集中运作与协调管理,形成了企业价值链。同时,核心企业与关联企业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以及旁侧关联进行分工协作,形成了相关产业的产业价值链。涉及不同产业领域的企业总部与其生产企业以及其他关联企业相互整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价值链,如IT产业链、汽车产业链。2空间价值链与区域发展总部经济所体现的空间价值链主要包括企业空间价值链与产业空间价值链两个部分。从企业来看,总部经济聚集的企业总部是一个大企业、大集团内部的融资中心、结算
26、中心、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公关中心等,而企业的生产环节、物流环节与上述融资、结算等诸环节实现了在地域上的分离,形成了一个合理的空间布局,从而形成了以总部为核心,以企业价值链为纽带、辐射周边与线管区域生产基地的企业空间价值链,即企业总部与生产基地的价值链体系。从产业来看,总部经济聚集了相关产业的诸多企业总部,形成了相关产业的高端决策及综合管理与生产、原材料供应及物流环节的空间分离,建立了以产业价值链为纽带、以总部基地与周边蚕业基地分工协作的产业空间价值链总部基地与产业基地的价值链体系。四、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一级指标层按照城市总部经济的内涵及其发展条件设计,主要由基础条件、商务设
27、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和开放程度6个指标构成。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是稳定的,长期内不会发生变变化。二级指标层主要是表现一级指标所蕴含的细分领域。该层指标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但会根据一级指标内涵的变化及发展重点进行适当调整。三级指标层是衡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具体指标,该层级指标将根据总部经济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进行及时调整。五、城市经济转型的一般规律(1)向心城市化阶段(2)城市郊区化阶段(3)逆城市化阶段(4)再城市化阶段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一、经济发展的梯度概念梯度被广泛用于在地图上表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度的空间变化历程。在现代生产布局
28、研究中,各国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图,表明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梯度变化状况二、经济发展的梯度转移理论第一,产业结构优劣是区域经济盛衰的主要因素第二,创新活动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第梯度地区转移第三,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扩展与大范围的扩展两种形式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有序的梯度转移,是由各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与生产布局的内在因素决定的(P122)第二节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一、 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
29、展梯度上升任何一个区域,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它的发展达到了一定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地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这时,即使原先赖以发展的优势已经消失,它也仍可以向前发展。所以在资本主义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情况下,发达地区越来越富有,贫穷地区则越来越困难。造成这种两极分化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1.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积累的优势优势体现在:强大的科技力量,便捷的交通与通信联系,完备的基础设施与优越的协作条件,雄厚的资本,集中地消费市场。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世界工业布局正在发生巨大的指向性变化,一些过去是原料、燃料地指向的重要传统部门转变成了消费
30、区指向或技术密集型的部门,从而进一步突出了发达地区的优势,加剧了极化效应的作用。形成这种转变的原因;第一,由于加工工业技术的进步,一些原料在加工过程中可以将其中越来越大的一部分转化为成品,这就使得一些原料产地的原料逐渐转变为地方纯原料。第二,许多原料在采用新技术进行来料加工后,可以除掉其中所含的大部分无用成分,使之接近于纯原料,从而大大降低用它来进一步加工的工业原料指数值,消弱原料地对加工工业的吸引力第三,消费区可以就地从回收利用废旧物资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原料供应。第四,目前在机电工业中,产品轻型化、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第五,随着运输技术的改进,运费率普遍下降,但下降最快的是那些运量大、装
31、卸方便、途中不易腐败损坏的原料、燃料的运费率,而制成品则因产品种类日益增多、交运批量小、装卸不便、途中损失大,运费率下降缓慢。这就使得企业家宁愿运输原料而不愿运输成品,从而增大了消费区的吸引力 第六,现在一些骨干厂的规模越来越大,耗用原料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一个地点的原料往往难以满足需要。第七,企业的盛衰越来越取决于它的产品能否试销对路,这就使得企业家倾向于把工厂布局在消费区,以便与消费者建立密切联系,随时了解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 由于上述原因,许多原来分散在燃料、原料产地的工业以及在分布上越来越集中到那些控制着巨大市场、拥有高度技术水平的发达地区二、扩散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较低梯度国家与地区的发展三、回流效应遏制低梯度地区的发展回流效应是在极化效应起作用的同时,作为扩散效应的对立物而起作用的。当处在高梯度上的发达地区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经济发展欣欣向荣时,它的投资环境、就业机会也会随之得到改善,竞争力日益提高,因而与那些处在低梯度上的贫穷地区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回流效应就会在至少三个方面起着消弱低梯度地区、增强高梯度地区的作用。这包括:其一,在资金形式上;其二,在移民上;其三,在竞争能力对比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