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发展脉络(11页).doc
《宏观经济学发展脉络(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发展脉络(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萨伊定律与古典宏观经济模型萨伊是18 世纪末和19 世纪初的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他认为,商品的买卖实际上只是商品和商品的交换;在交换中,货币只是在一瞬间起了媒介作用;卖者得到了货币,马上又会购买商品,所以卖者同时就是买者,即供给者就是斋求者。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不论产量如何增加,产品都不会过剩,至多只是暂时的积压,市场上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定是相等的,这就是著名的萨伊定律。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是对萨伊定律的全面论证。其基本观点是:由于价格机制是健全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常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该模型主要内容包括:总产出等于总供给,总供给主要取决于劳动力市
2、场的供求状况;工资的灵活变动使劳动力市场实现充分就业均衡,从而使总产出量达到最大;利息率的灵活变动使投资与储蓄趋于一致;货币数量决定总需求,并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直接影响价格水平。2.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凯恩斯革命是指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对宏观经济学的古典学派进行了带有革命性质的批判,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其标志是1936 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凯恩斯革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从稀缺资源最优配置转移到怎样克服资源闲置问题上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常运行在小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中;政府应采取积极干预经济政策,促使充分就业的实现。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有效需求理论。从2
3、0 世纪4050 年代以来,凯恩斯的理论得到后人的进一步拓展,便之不断完善和系统化,从而构成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这些拓展主要体现在希克斯和汉森同时创建的“IS-LM1 模型”、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提出的“永久收入说”、托宾对投资理论的发展、索罗等人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以及克莱因等人对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发展。在众多经济学家的努力下,日趋完善的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也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3. 新古典学派与新凯恩斯学派的争论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滞胀”现象,严重地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
4、位。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既不能在理论上对这种现象进行令人信服的解释,又不能在实践上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其内在合理性和可解释性遇到了根本性的挑战,古典学派和凯恩斯理论的“综合”因而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怀疑,其中以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影响最大。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在理性预期下,市场能够自动出清,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没有必要的,这又回到了古典学派的主张,因此理性预期学派也被称为“新古典学派”。由于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的理论主张和新古典学派基本一致,货币主义往往也被看成是新古典学派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凯恩斯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在吸取了理性预期的某些研究成果后,出现了“新凯恩斯
5、学派”。目前,宏观经济学的争论主要在新古典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之间展开,其争论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和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两个方面,而且这种争论还将继续进行下去。宏观经济理论的学派之争是宏观经济学的又一大特色,这也是与微观经济学不同的地方。经济学家们很早就关注宏观经济繁荣与衰退交迭出现的经济周期现象,并且在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各个经济学流派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对经济周期波动现象进行解释。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等经济学流派对经济周期波动产生的原因和本质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经济周期主流理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不断更迭着,繁荣与萧条的交替现象引起了众人
6、的关注。仅19世纪中叶至二战前这段时间西方经济学家就提出了数十种经济周期理论。每一种经济周期理论都是以前一种经济周期主流理论对实际经济周期的解释出现了功能障碍后兴起的。1古典经济学的市场经济无危机论市场经济无危机论在工业革命初期,作为工业资产阶级代表的萨伊等古典经济学家虔诚的相信资本主义是最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在经济人、最大化原则、市场出清和充分竞争等隐含假定下,萨伊认为:供给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萨伊定律,因此而得出结论是储蓄会全部用于投资(I=S),产出和就业仅受到生产能力的制约,即使可能出现暂时的局部的生产过剩和失业危机,但从长期看来绝对不会发生全面过剩的危机。萨伊和几乎所有的古典经济学家都
7、相信自由的市场制度可以解决自身的需求,政策主张宣扬自由放任。但是应该注意到萨伊发布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萨伊定律时,资本主义中还没有出现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2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古典经济学思想无危机论即市场能达到一般均衡实现充分就业。这种幻想在30年代的西方经济大萧条中破灭了。此理论布恩那个解释大萧条现象并且在理论上提不出任何政策见解。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经济周期理论,是从心理因素角度来论证它。包括“编辑消费倾向递减”“流动性偏好”“ 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等”。凯恩斯认为在繁荣、恐慌、萧条、复苏四阶段中,繁荣和恐慌是经济周期中两个最重要阶段。在繁
8、荣后期,由于资本家对未来收益做乐观预期因而使生产成本逐渐加大或利率上涨,投资增加,投机分子购买过多使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经济危机后,资本边际效率难以恢复,银行家和工商界无力控制市场,因而投资不振生产萎缩就业不足商品存货积压经济处于不景气状态。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把心理因素引入经济周期模型,但心理因素的作用是通过实物因素如资本来发挥作用的,理论上很好解释了30年代的西方经济大危机,认为经济大危机原因是投资不合理过度等。即生产过剩产生的根源。凯经济周期的外延被相继的经济学家扩大,使之理论功能解释功能增强。3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第一个公开打出反凯恩斯革命的旗号,其现代货币数
9、量论,几乎重新恢复了古典货币数量论(费雪方程)的权威。即关于货币供应是外生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总量经济活动系列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货币供应量的扩张锁导致的短期就业和产出增加以及长期的价格抬升是由于货币实际余额效应发挥作用以及工人和企业主货币幻觉产生的结果。(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存在缺陷导致政府大量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此理论是为了弥补这个理论缺陷而提出的。他们反对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来选择政策和组合政策的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张单一货币规则。着与大量的实证结果存在矛盾。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产物中性货币政策,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唯一目标。使用该政策国家物价稳定经济良好,因此此对经济危机
10、解释功能欠佳,但也有其实际意义。4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均衡经济周期理论)穆斯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首次提出理性预期概念。卢卡斯用理性预期代替弗里德曼的适应性预期。因为适应性预期意味着经济主题对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采取的资产组合调整存在系统误差和较长滞后效应。理性预期假说则是经济主体根据已知的信息做出的最优预期,并隐含的认为预期误差本质上是随机 的。该理论坚持货币中性论,坚持危机具有随机性。对经济周期评价是并非需要干预的扰乱,而是经济正常增长过程的一部分。对经济周期中危机的解释功能体现在认为危机是自然产物无法避免。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出现以后,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派,在二战后大约保持了2
11、0年的极盛时期。60年代后期起,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滞胀”,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难以做出解释,未能提出有效的经济政策。于是,宏观经济学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 (1)非凯恩斯派宏观经济学开始复兴。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货币数量理论的复兴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逐渐成为凯恩斯经济学的有力挑战者。其次,以林德伯克为代表的新一代瑞典经济学家的宏观经济学也开始复兴。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在宏观经济领域又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由于理性预期学说的兴起及其影响的扩大,出现了新凯恩斯主义。他们以粘性工资和粘性价格假说为出发点,对非自愿失业问题和生产过剩问题作了新的解释,同
12、时还致力于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寻求一个新的微观经济学基础,这就是信息的不完整性、不对称性和滞后性。 (2)非均衡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经过贝纳西等人的努力,形成了一个非均衡经济学体系。 (3)对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视野显著地扩大了,引入了人力资本、非技术因素等,特别是重视了制度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诸如产权问题、交易成本问题的分析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宏观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的结合,使宏观经济研究出现了新的格局。 (4)政府失灵问题引起了较大的研究兴趣,出现了从金融政策角度或从公共选择理论角度进行的新的理论解释,这些研究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宏观经济学范围。一、古典经济周期理论从18世纪到20世纪30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宏观经济学 发展 脉络 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