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选择、辨析、论述、教学设计)一、选择(每题2分)1、心理健康内在的层次结构: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1)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身心健康、健全人格、适应能力、全面发展)(2)可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实施(实现教育目标、减轻学生负担、实施创新教育)(3)可以推进社会和谐发展(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与环境的和谐)3、西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1)心理卫生运动的推动(2)心理测量运动的影响(3)职业辅导运动的贡献4、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1)存在的主要问题观念陈旧落后,形式主义严重 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 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2)
2、存在的消极倾向个别化倾向 医学化倾向 课程化倾向 德育化倾向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1)教育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全体性原则 (4)主体性原则(5)整体性原则 (6)差异性原则 (7)活动性原则 (8)保密性原则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专门途径(课程、咨询)(2)渗透途径(学科教学、学生管理、课外活动、环境优化)(3)支持途径(家庭、社会)7、人格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1)自我意识辅导(2)情绪情感辅导(3)人际关系辅导(4)性心理辅导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学科课程的区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完全是基于学生的心灵成长而设计与运作的,与传统学科课程相比,有以下区别:
3、(1)课程目标不同:传统学科课程目标强调认知性、封闭性和预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2)课程内容不同:传统学科课程以间接经验为基础,以传统系统的学科只是为目的,所面对的困境是缺少学生的合作,致使传统学科课程内容称谓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某种外在的东西。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商定、建构和运作。(3)课程实施不同:传统学科课程以讲授为主要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以活动为主要形式。(4)课程评价不同:传统学科课程的评价重视的是对欲动目标和计划的达成程度,即对客观目标达成
4、度的一种外在评价。书面考试是传统学科课程的重要评价方式。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即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何种程度的发展)很难通过考试等书面形式完整地反映出来。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1)体验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其课程能否取得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内在是否产生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2)学生本位性:学校对前人积累的心理只是的理解是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教室促进学生自己主动建构心理知识的过程。(3)生成性:认为课程目标和内容不仅可以先于活动,而且可以在活动中产生。(4)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向。学校心理健康教
5、育课程是发端于生活世界又依附于生活世界的一种新型课程,其课程内容并不追求文本的知识性、学术型和结构性,而四注重心理生活场景的设计和情景的渲染,旨在呈现具有生活气息的心理空间。10、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1)本位因素: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因素 病菌或病毒感染 脑外伤或化学中毒 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2)心理活动因素:认知因素 情绪因素 个性因素(2)诱发因素:是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1)家庭因素 2)学校因素 3)社会因素1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从广义上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包括心理测评的技能、设计并
6、实施团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技能、设计并实施个案辅导的技能、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技能、心理治疗与行为矫正的技能等。从狭义上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技能专指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技能。心理学家霍普森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建立关系的技能、探讨和说明的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1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1)作用:1)可以从行业管理的角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以保护,保证其按自身的规律和要求运作,保证从业者自主发挥职业功能,而不必由其他的法律和法规来控制它。2)可以调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内部的各种意见,消除彼此间的争议。3)可以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必要的保护。4)可以为当时的来访者提
7、供保护自己的法律依据。(2)内容:1)热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热爱学生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自觉遵守心里发到的道德规范要求。二、辨析(2题)三、论述(2题)1、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必须符合三项基本原则:一是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要与客观环境保持同一。失去同一,即失去平衡,则心理失调,行为异常。例如,青少年儿童富有想象力,喜欢幻想未来,这无疑是正常现象;但若一儿童整天想入非非,甚至产生幻觉,则是心理异常的表现。二是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性原则。即一个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保持自身的完整统一、协调一致,保证准确有效地反映客观显示。如果
8、失去这种协调和统一,必然会出现异常心理。例如,一个人对令人愉快之事作出冷漠反应,而对使人痛苦之事却作出欢快反应,就是心理异常的表现。三是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即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是不易改变的。但是,如果在外部环境没有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出现明显变化,就应考虑其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2、心理健康标准确立的依据(1)统计测量。根据统计学的常态分布曲线,可认为处于总体平均标准范围内者为心理正常,偏离这一范围者就是异常。正常与不正常为一连续的曲线,其广大的中间地带是正常的,两端则是偏离的。(2)社会规范。即以社会规范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状况的
9、标准,并据此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是否正常。(3)生活适应。生活适应判定法是以个体是否表现出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情感、言语、思维、行为等为依据,判断人们的心理正常与否。(4)临床诊断。这是以本人或他人是否观察或检测到某些心理疾病的症状和致病因素,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状况。(5)主管经验。以个人的主观经验或感受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6)身心发展。这种标准认为,个体身心两方面成熟和发展相当者为正常;心理发展水平较同龄人明显较低者为异常。四、教学设计设计一:情绪认识管理教学基本信息:授课课题:我的小情绪授课教师:安徽师范大学 赵天阳授课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教学准备:教学目标:认识情绪的多样性和管
10、理情绪的方法1、认识、体会、表现人类常见的各种情绪。2、初步学会调节情绪,使自己经常拥有快乐的情绪。 教学形式、方法:老师讲授、师生互动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正确识别和管理情绪。 2、难点:对情绪的认知、理解和实际应用。教学用具:抽奖盒2个、可爱的小玩偶1个、生动的表情图片若干(贴有双面胶)、手掌图1张。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通过一个情绪体验的游戏引入课题,引出情绪是丰富多彩的。(8分钟左右)1、告诉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两个盒子,里面有几件礼物送给大家,观察同学们的反应。2、随机邀请两名同学把手伸进盒子里去摸礼物,观察这两名同学和其他未被选到的同学的反应。3、结果发现一个盒子里是一个可爱的小
11、玩偶,另一个盒子里是一张写有祝福的纸条,观察同学们的反应。4、请这两名同学和其他同学分别回答在知道老师要给大家礼物时的情绪(好奇、着急)、被选中(高兴)和未被选中(遗憾)的情绪、手伸进盒子之前的情绪(紧张、期待)、手摸到礼物(兴奋、疑惑)和手没有摸到礼物(失望)时的情绪、拿出礼物时的情绪(高兴或羡慕)。5、在摸礼物的过程中,同学们体验了各种情绪,把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情绪都写在黑板上,把所有的情绪用一个漂亮的花型框住,告诉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情绪,它丰富多彩,让我们这群可爱的孩子们像花一样茁壮的成长。二、课程展示 1、认识情绪:出示多种常见情绪对应的表情图片(生动活泼),张贴在黑板上,引导同学们识
12、别和模仿。(5分钟左右) 2、了解情绪:按座位的方式,选取12名同学,分成两组,每组6人,两组依次分别说出有关笑脸的情绪词和有关哭脸的情绪词,看哪个组最先卡壳。通过这个小比赛,引导同学们意识到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10分钟左右) 3、识别情绪:通过绘制手掌图游戏,帮助同学们合理处理消极情绪。(15分钟左右)(1)老师出示画好的手掌图,让学生把自己的左手手掌贴在纸上,用铅笔沿着手掌描一个轮廓,将手掌轮廓描粗,画出指甲线。(2)告诉学生按要求在不同的部位填字:在指甲上填写自己常遇到不愉快情绪,在手指上填写引起的原因,在手掌上填写处理方法。(3)待学生填写完毕后,以四人一小组,组织同学们开展讨论和
13、交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深入,引导,纪律控制)(4)请小组代表来反馈自己所在组讨论的结果,交流控制情绪的方法。当我们遇到一些不愉快的情绪时,如果不善于调剂控制它,就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我们要善于掌握我们的情绪,想出好的办法来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绪。三、课堂总结:请同学们自己总结在这节课的所学所获,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各种方面皆可)(7分钟左右)教学板书:心理健康课我的小情绪-第 4 页- 丰富多彩的情绪好奇着急 高兴遗憾 紧张 期待兴奋 疑惑 失望 羡慕一、认识情绪二、了解情绪三、识别情绪四、总结教学反思:1.情绪的含义: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
14、反应。(1)主观体验(2)生理唤醒(3)情绪的外部表现2.情绪与行为的关系:情绪影响行为,甚至主导行为3.情绪与认知的关系积极情绪:对事物作肯定判断、“积极积极”联想、积极行为、加工速度较快、很可能是自动加工消极情绪:对事物作否定判断、“消极消极”联想、消极行为、加工速度不定、较多靠控制加工4.情绪教育的重要性:(1)情绪教育能因应生活中的实际需要(2)情绪教育能促进个人自我实现(3)情绪教育乃当今趋势之必然5.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主要特点(1)情绪情感内容不断丰富(2)情绪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3)情绪更加稳定,调控水平有所提高设计二:心理边界教学基本信息:授课课题:我有心理边界授课教师:安徽师
15、范大学 赵天阳授课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教学准备: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心理边界。1、大致了解个人空间圈的测量方法。2、对心理边界有较明确的了解。3、知道并学会处理和父母之间的界限问题。教学形式、方法:老师讲授、师生互动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1)认识心理边界 (2)学习处理和父母之间的界限问题 2、难点:(1)个人空间圈实验 (2)学习处理和父母之间的界限问题教学用具:卷尺、ppt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大约5分钟左右)1、和同学们约定,确保纪律,引出课题。2、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3、引出心理边界的概念。二、课程展示1、个人空间圈
16、实验:帮助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个人空间圈的存在,深化对个人空间圈的认知。(ppt显示实验方法)(20分钟左右)具体实验过程:在班级挑选四名同学ABCD。A为被试,站在教室的中央不动(相对中央,把教室中间座位的一些同学暂时调至边上坐)。B随机由A的8个方向(即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正北、东北,且必须每个方向都分别走两次)从教室的最边端以均匀适中的步速逐渐向A接近。然后他们标明对接近者的距离开始感到不舒服的那一点,每个方向重复多次,直到完全绘出被试的个人空间为止。当A赶到不舒服的时候,就要求B停止。C测量出A、B脚中间到脚中间之间的距离。D在黑板上记录数据。实验结束后,根据数据,计算出
17、A大致的个人空间圈。2、认识心理界限(5分钟左右)(ppt显示,老师讲解)3、我和父母的界限:引导同学们举例说明,自己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以及苦恼。老师选取典型的例子,分析对父母设立界限的必要性,如何设立和父母之间的心理界限,在青春期如何和父母和谐相处(10分钟)三、课堂总结:简短的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1、和他人互相合作测量自己的个人空间圈2、和父母交流次节课的所学所获和思想感悟。)教学反思:1、心理边界的定义和意义:心理边界可以帮助我们定义什么是我,什么又不是我。心理边界向我展示,我自己在什么地方截止,他人从什么地方开始,从而给我所有权的范围。2、与父母关系的两种不良情景:(1)要么设立边界,却会破坏跟父母的关系;(2)要么不设立边界,永远当父母意愿的奴隶。这种思维和行为模式也会扩展到与他人的关系中。3、安全的界限三原则: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4、青春期亲子常见问题:(1)父母都特别喜欢乖的孩子。(2)训导比赞赏的多。(3)为体现亲密而错误的设立关系。(4)代替孩子做事又说孩子没有责任心。 5、个人空间圈实验:个人空间圈是指当个体间互相作用时,试图保持围绕身体周围看不见的空间范围,也即个体在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身体缓冲区。个人空间圈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情境因素以及文化差异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