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景德镇瓷窑地理分布、变迁及原因探析(8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古代景德镇瓷窑地理分布、变迁及原因探析(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景德镇瓷窑地理分布、变迁及原因探析(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景德镇瓷窑地理分布、变迁及原因探析-第 8 页古代景德镇瓷窑地理分布、变迁及原因探析高嘉诚 王茜摘要五代至清中期,随着景德镇瓷业的发展,瓷窑地理分布发生明显变化,由分散向镇区集中。其驱动因素包括三方面。此过程深刻体现了瓷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关系。关键词 瓷窑 地理区域 驱动力“江南东路饶州浮梁县景德镇,景德元年置。”(1)1004年,宋真宗对此地所贡瓷器特别青睐,特赐镇名以年号。(2,卷15)今天发现的景德镇瓷窑遗址中,年代最早的为五代。(3)这表明不晚于五代,制瓷业就已在此兴起,经宋元两代,制瓷技术稳步提高,到明、清中期,制瓷业水平大大超过前代,把我国传统制瓷业推向顶峰,奠定了世界
2、瓷都的地位。(4)一直以来,学术界对瓷都的研究多集中在一千多年间制瓷工艺的发展进步、各代瓷品艺术特色及鉴赏和瓷俗等方面。因本人学术旨趣,选择以人地关系为视角,以一千多年间制瓷业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地理区域里发展演进为对象,探讨瓷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这可以充实瓷文化的研究,对今天我们追求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目标来说,也很有意义。我们知道,瓷窑焙烧是制瓷业的一个关键生产环节,因瓷坯为易碎品,不宜运输和搬上搬下,所以瓷坯成型及其他焙烧前的工序,所设的生产场地、房舍都需要围绕瓷窑进行布局。(5,辑2,3,)因此,依托古代的瓷窑遗址是探究制瓷业本身发展及与环境关系的一个重要立足点,本论文则是笔者在对大
3、量文献和考古资料搜集、整理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为这项专题研究的部分研究结果,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五代清中期景德镇瓷窑地理分布与变迁今天,景德镇城乡遗留有大量的古代瓷窑生产堆积。考古发掘表明,始烧最早的为五代。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瓷窑遗址考古调查资料的整理研究,发现从五代到清代中期,瓷窑地理分布存在明显的兴废、变迁现象。以下就这一问题分阶段进行论述。1、五代北宋五代到北宋时期,窑场数目很多,元人蒋祁著景德镇陶业专论陶记,曰:“景德镇陶窑,昔三百余座。”(6)呈现“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景象。(6) “进坑之泥,制之精巧。湖坑、岭背、界田之所产,已为次矣” (6),这句话中的“进坑、湖坑、岭背
4、、界田”等地点均在南河流域,而考古发现的此阶段20处古窑址也都分布在此流域,(3)有16处始烧于五代或北宋,终烧于北宋,延烧时间较长的是南市街和湖田窑,都始烧于五代,分别终烧于元代和明中期。湖田窑延烧时间最长,窑业堆积规模十分庞大。2、元代元代历时虽不长,但在景德镇瓷业发展史上却是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时代,当时,在此设置了历史上第一个官方瓷业机构,“浮梁瓷局,佚正九品,至元十五年立,掌烧瓷器。”(7)今天发现的元代窑址,有上文述及的南河流域南市街和湖田古瓷窑,不过,陶记中不仅提到“湖田窑”,还提到当时的“镇之窑”,并将产品销路情况做了对比:“浙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
5、白,出于镇之窑者也”。可以推知,江湖川广市场远大于浙之东西,因此“镇之窑”实为窑群。考古材料也有证明。(8)3、明清中期到了明代中期,南河边的湖田窑历700多年而终烧废弃。东河上游距镇50多公里处,发现一批明代窑址,(3)但延烧时间短,规模也小。这时,瓷业生产主体已集中于镇区,昌江沿岸呈现“陶舍重重倚江开,舟帆日日蔽江来”(9)的兴旺景象,并且“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10)“弹丸之地,商人,贾舶与不逞之徒皆聚其中。”(11)显然是成片的产、供、销为一体的繁荣的瓷业区。显耀位置为御器厂所居, “洪武二年设厂于镇之珠山麓,制陶供上,方称官瓷,以别民窑,至宣德中,厂官窑遂增致五十八座,多散
6、建厂外民间。”(12,卷5)清承明绪,康熙年间“御器厂”改称御窑厂,功能不变。(12,卷2)厂外民窑密集分布,面积比明代更大, “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2,卷8)景德镇列江南四大名镇之一。综上所述,我们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五代到宋代,本地瓷窑大多散布在南河流域,进入元代,南河流域的绝大多数窑场归于终烧废弃。大批瓷窑却在临昌江的镇区兴起。到了明清中期,镇区兴起了更多的瓷窑,连同生产销售场地、房舍,聚集一体,形成大规模的古镇聚落。而古镇聚落外的瓷窑生产活动很微弱。基于这些认识,可以归纳出五代清中期景德镇瓷窑地理分布与变迁有这样的总体趋势:由分散向今昌江边的景德镇市区集中。(见图1
7、)二、历代瓷窑兴废变迁的驱动力图1 五代清中期景德镇瓷窑地理分布与变迁伴随景德镇瓷业的不断发展,历代瓷窑出现兴废变迁,由分散转向集中,即向今昌江边的景德镇市区集中。导致这一趋势的驱动力是什么?笔者认为,这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综合影响所致。1、 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所推动的结果。 从五代到清中期,景德镇的制瓷水平步步提高,不断推陈出新,工序越来越多,催生瓷业作坊向手工工场转变,生产趋向集中化、规模化。元代以前,景德镇民窑的瓷器生产工序比较简单,所制瓷器还只是青白瓷,为瓷石单一原料成形,造坯和烧窑未完全分开经营,为私人作坊式小规模生产,“还尚未与农业分离,陶民们亦是农民,那时的民窑还处于
8、一种耕而陶的家庭式小农经济状态。”(13)所以,当时瓷窑散布于南河流域的农村,是由这种较低的生产水平决定的。入元后,景德镇瓷工试用东河上游麻仓高岭土与瓷石配合制泥,成坯烧瓷,发现瓷品变形情况大大减少,大型瓷器也可以烧了,质地还明显好于以前的单一配方瓷。于是,“二元配方制胎法”产生并迅速盛行,(14)这是世界制瓷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变革。由此,制瓷行业又多了一种工序:合泥。在瓷器装饰方面,出现了“印花、画花、雕花”(6)等技法,加上青花、釉里红等瓷器烧制成功,表明生产技术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在工序上必然增多和复杂。这样,生产中的协作必须加强,因此窑业逐步与农业分离,从分散的四山八坞转向集中。明至清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景德镇 瓷窑 地理分布 变迁 原因 探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