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书评.docx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书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书评.docx(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书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修撰的一部卷帙浩繁的编年体史 学名著。自史记汉书以后,断代纪传体史书越来越流行,也逐 渐确立了其作为“正史”的地位。我们通常所谓的“二十四史”或“二 十五史”等“正史”,无一例外都是纪传体,而且除了史记之外, 其他“正史”都是断代史。但在纪传体之外,编年体也是一种极为重要 的体裁,先秦时期的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编年体史书可以 说奠定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础。但秦汉以后,编年体史书逐渐消沉,难 以与纪传体正史争锋。直到北宋时期,资治通鉴才重新举起了中国 传统史学中“编年体”和“通史”这两面大旗。不得不说,中国传统史 学中编
2、年体之所以能与纪传体并峙成为两座高峰,悠久深厚的“通史” 传统之所以能够形成,资治通鉴功不可没。假设要明白资治通鉴的历史观,那么作者出于什么目的而编撰此书, 是不可不知的。知道了撰写此书的目的,那么此书的基本观念就可知晓 了。如上所述,司马光之所以编撰资治通鉴,最核心、最主要的目 的,是让帝王阅读,给帝王提供一个了解前代历史的优秀读本,从而起 到“以史为鉴”的效果,司马光也因此成为读书人里的“帝王师”。这 样看来,资治通鉴最为根本的历史观,还是秉持了中国史学的悠久 传统,把历史当成是前代善恶行迹的汇总,后人可从中找到各种成败善 恶的范例,并且阅读之,领会之,运用之,从而学习古人的成功经验,“看
3、的恐惧”具体是指在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现实表象之下,窥视到难以 置信的“真实”(违反日常伦理的真实)产生的心理不适应感。5 .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和推断的能力。A项,”从狂人日记读者无法窥见当时的伦理规范”表述错误。根 据文本“科幻的视阈跨越深渊,让读者看见不可见之物、像狂人那 样在字缝里读出字来,在认知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结构、真相、未来甚 至过去”可知,读者是能够从狂人日记中窥见当时社会真实的伦理 规范。C项,“中国当代科幻作家都受到鲁迅创作思想的影响”表述错误。根 据文本”在当代中国多位科幻新浪作家笔下(如刘慈欣、韩松、飞气等), 鲁迅都是一个经常重现的幽灵”可知,当代中国多位科幻新
4、浪作家都受 到鲁迅创作思想的影响。题干扩大范围,表述错误。D项,“没有既成文化背景的韩国人无法读懂狂人日记”表述错误。根据文本“但假如第一次阅读这篇小说,而没有既成文化背景的读者,会 怎样看待狂人日记?最近才为中国学者的一件事情是,最初翻译到 韩文的时候,韩国读者将狂人日记作为避暑小说(也就是幻想 小说)来对待”可知,文章指得是没有既成文化背景的韩国读者将狂人 日记作为“避暑小说”(也就是幻想小说),而并非是无法读懂狂 人日记。应选Bo.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项,”这个提问使狂人日记和科幻小说两者测不准”表述错 误。根据文本“这同时改变了观察者们在习惯上对狂人日记与科幻 小说
5、的性质的认识,或者说这两者本身也变得测不准”可知,不是 提问使狂人日记和科幻小说两者“测不准”,而是这两者本身变得“测不准”。应选Co.此题考查考生把握文本论证思路的能力。根据文本“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一一这个问题看似不可思议” 可知,文章先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根据文 本”狂人日记试图透过表象,从字缝里破解世界的真实状态, 这是违反当时伦理规范,以及人的常识的。科幻小说的写作也是反常识、 反直觉的”可知,文章接着通过比拟和科幻小说的相似点初步论证狂 人日记具有科幻小说反常识反直觉的基本特点。根据文本“王德威教 授2019年在北大的演讲中,将鲁迅放在中国科幻的时间轴上”“比
6、方韩 松,在当代科幻新浪潮中,他被认为对鲁迅最有直接的继承,他的作品 有意识地回应了鲁迅的一些主题。韩松把熟悉的鲁迅文学符号和标志语 句,写进他自己科幻小说中,他笔下的主人公,往往像狂人那样,在再 平常不过的生活现实表象之下”可知,文章再由王德威的演讲引入以韩 松为代表的当代科幻作家的作品加以具体论证;根据文本“问题本身包 含着对于必然性、确定性的知识系统的挑战,借用现代量子物理学家海 森堡测不准原理,不可能在测量位置时不扰动动量一一狂人 日记相对于科幻小说的位置已经不可测,这同时改变了观察者们 在习惯上对狂人日记与科幻小说的性质的认识,或者说这两者本身 也变得测不准”可知,文章接着借用海森堡
7、的“测不准”原理深入 反思提问本身的深层意义:对必然性、确定性知识系统的挑战。并在此 基础上进一步重新解读和理解狂人日记;根据文本“最近才为中国 学者的一件事情是,最初翻译到韩文的时候,韩国读者将狂人日记 作为避暑小说(也就是幻想小说)来对待”可知,最后以韩国读者 将狂人日记作为科幻小说来读的论据进行补充论证。6 .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认为狂人日记是写实小说一方:狂人日记是鲁迅1918年在中国 新文学史上的一篇短篇白话小说。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是对新青年启蒙律令的遵命文学;创作于五四时期,中国的文化背 景之下,是对当时中国中国现实以及传统文化的反思,是一座里程碑,
8、 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作品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 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狂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狂人。生活在这 个文化背景下的读者能读出自己熟悉的真实;鲁迅的创作是想引起“疗 救的注意”,鲁迅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深挖国人的灵魂,揭示了 社会的黑暗和“人吃人”的社会制度。认为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 一方:根据文本“狂人日记试图透过表象,从字缝里破解世界 的真实状态,这是违反当时伦理规范,以及人的常识的”可知,创作打 破人们熟见的现实,反常识,反直觉;根据文本“依照类似科幻小说那 样的逻辑话语推导出、超越直觉感受、违反日常伦理的真实性。即吃人 是古已有之的事,有整个知识价值系统可
9、以推演的、存在于人性与知识 的黑暗中、被人们视而不见的更深层的真实”可知,读者可以依照类似 科幻小说的逻辑话语推导出超出直觉感受、违反日常伦理的真实性;根 据文本“虽然起命于遵命文学,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形式与思想方面都走 到了反传统一一与反思这一革命姿态本身一一的先锋位置”可知,鲁迅 创作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走到了反传统的先锋位置;根据文本“最近 才为中国学者的一件事情是,最初翻译到韩文的时候,韩国读者将狂 人日记作为避暑小说(也就是幻想小说)来对待”可知,没有既 成文化背景的读者将其看作科幻小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凝视故乡中审视自我读散文集结庐在人境假设水房蒙的散文集结庐在入境首
10、篇是故乡,可见“故乡”二字于作 者和本书有着特殊意义。作者在书中称他的故乡为溪坪我知道这只 是一个化名这个地处沂蒙山区的静僻山村,是作者幼年时期生长的 地方。这里有着具象的山水风景和生动的乡土人情,饱含着阳光和泥土 的芬芳。作者把自己投入到与故乡的关系之中审视、发现自我。书中的故乡更多是一个文学象征意义上的场所,是一个已经过滤和淘汰 掉痛苦记忆的地方。它装载着作者的生命原点、记忆起点,以及追求“真 善美”人生价值观的初始点,潜藏着当初为什么而出发的原始密钥,是 随时可以回归的心灵家园和精神栖息地。作者曾在书中反复提及一顶斗 笠,那是在自认为已非小孩子之际,斗胆向母亲申请由自己专门在集市 挑选的
11、斗笠,表达着个人自由意志的初步形成。作者在蓝色翅膀中 专门详细描写了斗笠被风吹走的过程。这在现实生活中本是一件极其普 通的事,但作者却一直耿耿于怀。一个人在衡量自己的物件时,首先看 重的应该是它们在生活中的意义,这才是最为珍贵、最为本真的生活态 度。这顶斗笠其实不再是斗笠本身,已经文学意象化了。这是故乡一段 已经消逝不见的美好时光,也是作者个人再也回不去的童真岁月,代表 了他对真善美的孜孜追寻。作者经常在记忆中的故乡穿梭,通过与现实的人和事比照,去体味人间 真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在肖一文中,作者通过比照儿子与自己 幼年时异曲同工的种种荒唐表现,展现了爱与宽容的力量,让人体会到 了生命传承的意
12、义。但有时,成长却也意味着失去。我们这一代人,是 典型的“过渡人”和“半裁人”。在农村长大却又在城市定居,是根植 于土地上的作物,却又在高楼大厦的半空中存活,身处现代工业文明社 会,却又饱受农业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这使得我们的思想行动呈现 出明显的矛盾和犹疑特征:讨厌喧嚣却又害怕孤独,享受人间烟火却又 渴望精神家园,不愿随波逐流却也不想踽踽独行,思想上坚守传统,行 为上却又放弃传统,常常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却又很少能够静下心来享 受心灵沉思的安宁。所以,作者在自我介绍时写道:”思想开放的行动 保守派,乐观旷达的悲观主义者,田园既茏的心为形役人。”在作者看 来,那顶落在悬崖半空、被斜坡上的荆棘勾
13、住的斗笠,正是他目前心境 的写照。斗笠,这个农耕文化的象征,被风这个时间的具象吹到上下无 着的尴尬境地,不正是作者逃离乡野、投身城市,却又对乡村生活念念 不忘的画像吗?面对这种成长和时代困惑,作者在以故乡为具象载体构造的心灵空间中, 进行了深入思考。从藏区高原途中的悲悯,到辽阔大草原上的顿悟,从 克孜勒苏河畔的随想,到天荒坪小镇的沉思,都留下了作者思考的印记。大地开头作者说:“我也曾于暮色四合时分疾行在乡野的路上,是 的,归家的路上。如今还能真切地体会到那种归家的急切,仿佛脚步再 慢一些,我就会被拦阻在外面的世界,从此失去走进家门的资格。”通 过这本散文集,作者写出生命是从出发到回归再认识、再
14、发现的历程。 回归的过程,就是体味爱、发现生活本质的过程。作者笔下的心灵故乡, 让人时时能够感受到一种难得的宁静、充实和满足,这源自作者内心的 真诚。一本好书,总能让读者从中看到自己或生活的影子。品读结庐在入境, 我似乎总能在恍惚中看到自己,也总感觉它是能够安神静气的一杯清茶, 含有能够帮助我们苏醒记忆的神奇配方,借助这些记忆密码,也许就能 够找到回归心灵故乡的路。(摘编自2019年11月06日光明日报).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结庐在人境中的故乡溪坪只是化名,不能寄托作者对自己真实家 乡无尽的热爱。B.从房蒙自我介绍可以看出,他天生就是一个在思想行动中呈现矛盾
15、和犹疑特征的人。C.为了对成长和时代的困惑进行深入思考,房蒙以故乡为具象载体构造 了心灵空间。D.房蒙用真诚构建的自己笔下的心灵故乡,让人感受到一种难得的宁静、 充实和满足。7 .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本论局部论证角度丰 富,层次清晰。B.文章中斗笠是一个重要物象,作为论据在本文不止一次出现,但论证 的观点不一样。C.本篇文章采用了引用和比照的论证手法,既阐述房蒙的观点,又表达 了自己的看法。D.文章末段论证了结庐在人境对我的影响和启发,较好的到达了图 书推介的目的。11.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16、. 一个人衡量自己的物件时,最为本真的生活态度应该是首先看重它们 在生活中的意义。B.从文中可以看出,本文作者假设水和散文集结庐在人境作者房蒙有 着经历的共通性。C.如一本书不能让读者看到自己或生活的影子,找到回归心灵的路,它 就不是一本好书。D.有人说“书评是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后的成果”,这与本文作者的书评理念是一致的。【答案】9. DC10. C【解析】9.此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审题,然后 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出文中相关语句,最后进行比对。A项,“不能寄托作者对自己真实家乡无尽的热爱”错误,由原文“这 个地处沂蒙山区的静僻山村,是作者幼年时期生长的地方”“这里有
17、着 具象的山水风景和生动的乡土人情,饱含着阳光和泥土的芬芳”可知,结庐在人境中的故乡溪坪虽然是化名,但依然寄托了作者对家乡无 尽的热爱。B项,“他天生就是一个在思想行动中呈现矛盾和犹疑特征的人”错误, 由原文“这使得我们的思想行动呈现出明显的矛盾和犹疑特征:讨厌喧 嚣却又害怕孤独,享受人间烟火却又渴望精神家园,不愿随波逐流却也 不想踽踽独行,思想上坚守传统,行为上却又放弃传统,常常在健身房 里挥汗如雨却又很少能够静下心来享受心灵沉思的安宁”可知,他在思 想行动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和犹疑特征,是环境和时代变化造成的,而不 是天生的。C项,“为了对成长和时代的困惑进行深入思考,房蒙以故乡为具象载 体构
18、造了心灵空间”错误,由原文“面对这种成长和时代困惑,作者在 以故乡为具象载体构造的心灵空间中,进行了深入思考”可知,作者不 是“为了对成长和时代困惑进行深入思考”,才以故乡为具象载体构造 了心灵空间。应选Do.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通读全 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次,明确文中的论点、论据、及其论证方法, 然后浏览选项逐个分析判断。C项,”本篇文章采用了引用和比照的论证手法”错误,由原文“经常 在记忆中的故乡穿梭,通过与现实的人和事比照,去体味人间真情,去 思考人生的意义”可知,此处“比照”是指作比拟,本文并未展开比照 论证。应选Co.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19、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 浏览选项,然后结合文本确定相关区域,结合作者的观点从原文中找到 依据加以分析。C项,“如一本书不能让读者找到回归心灵的路,它就不是一本好 书”错误,由原文“一本好书,总能让读者从中看到自己或生活的影子。 品读结庐在人境,借助这些记忆密码,也许就能够找到回归心 灵故乡的路”可知,“找到回归心灵故乡的路”不是好书的共性特点, 只是作者品读的感受。应选Co【点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些或 显或隐的观点和态度,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在高考中,命题 人往往选择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材料来考查考生捕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这些材料往往具有以下特点:作
20、者的观点态度分散在文章的各个地方, 而不是集中在某一个地方;作者的观点态度比拟隐晦,并不直露; 作者的观点态度含蓄委婉,有时寓于物外,间接地流露出来;作者在 某一句、某一段或全篇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作者对某一事物或事理 的看法和态度。解答这类试题,在通观全文,立足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的基础上,对于隐含的信息,要用清醒的头脑,分析的眼光,从上下文 的联系中加以辨析,从原文的主旨上加以思索,力求从隐含信息中把握 作者的态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礼在鲁国 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 ”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 三十三年(1694)选
21、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第一,一般说来,它表达了比拟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梁朝萧 统的文选也很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 不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 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 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 的主张。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 较高的。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 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 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不 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
22、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 防止重蹈古人的覆辙。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实用的“以史为鉴”的历史 观。如果我们往更深一层思考,就会发现资治通鉴蕴含着司马光等史学 家更为理想化的一种历史观。资治通鉴编年起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 年三家分晋。虽说是为了上接左传,但并没有和左传完全接续 起来。那么,司马光为何要以三家分晋作为此书的起点呢?他自己就有 很清楚的说明: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何谓礼?纪纲是也。是 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制庶人,贵以临贱, 贱以承贵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日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司马光所说的“礼”,就是君臣名分、尊卑之别,也就是一整套的社会 秩序
23、。即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儒家所设想的君臣 尊卑之社会秩序背后,还有一个更为远大的道德理想。现实世界中的尊 卑秩序,其实就是这个道德理想的具象化。礼乐为道德之器具,群史为 六经之延续。后世的礼乐兴废、治乱兴衰,也可以看作是儒家心目中理 想的道德秩序在现实世界中的浮沉隐显。资治通鉴历述周秦汉唐之 盛衰,具陈礼乐刑政之兴废,也是为了考察儒家的道德理想在历史中的 实践过程。以上所述资治通鉴的历史观,可能与我们现代人对于历史的观念有 着相当的距离,但如果要想理解资治通鉴,理解中国的史学传统, 那么这些知识不妨略知一二。抛开这些历史观不谈,资治通鉴考证 严密,叙事精准,本身也是很值得一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现代文 阅读 专项 训练 论述 文本 书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