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同步培优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
《202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同步培优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同步培优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梯度作业练素能一、素养达标1. (2021 .河南期中)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 地主阶层。这一变化(A )A.利于统治阶层吸纳新鲜力量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C.标志着贵族爵位世袭的终结D.与科举制的选官原那么相悖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选官的方式是世袭,标 准是血缘,这就形成了世卿世禄的局面,堵塞了下层民众晋升的渠道。秦汉时期的军功爵制, 打破了世卿世禄的局面,有利于统治阶层吸纳新鲜力量,是一种历史的进步,A选项符合题 意;材料信息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而不是减弱,排除B选项;中国自秦朝开
2、始官制 就不容许世袭,自宋朝开始,爵位不能世袭,排除C选项;军功爵制和科举制的选官方式体 现的都是公平、公正,排除D选项。2. (2021 .福建厦门)战国时御史掌记事和文书,属于末僚。秦始皇时设立了握有监察和弹 劾百官之权的御史大夫,其地位仅“贰于丞相”。西汉末,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地位上升, 但职权逐渐移于尚书。这主要反映了秦汉时期(B )A.职官设置的随意性B.君主专制的加强C.监察体制略有弱化D.选官制度的变革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御史地位与职权都在变化,地位不断提高,职权先提高后转移, 这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表达,B项正确;御史地位的变化不是随意的,排除A项;材料反 映出监察体制的强化
3、,排除C项;材料与选官无关,排除D项。3 .(2021广东期中)汉武帝时设刺史,在所统辖的一州中,可以弹劾禄秩两千石的郡守, 但刺史往往以“朝臣之卑者充之”,禄秩仅六百石。这一制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B )A.防止官员勾结B.加强中央集权C.保证吏治清明D.完善监察制度解析:根据材料“可以弹劾禄秩两千石的郡守,但刺史往往以朝臣之卑者充之,禄 秩仅六百石”反映的是汉代刺史的职级低,但是可以监督郡守,这是典型的位卑权重,主要 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从而到达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B项正确;材料中介绍 刺史的职能未涉及与官员勾结,排除A项;“保证吏治清明”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材 料没有涉及与
4、以前刺史的比照,不能表达是否完善监察制度,排除D项。4 .(2021 .黑龙江期中)唐代中央重视向以老者为代表的地方民众核实该官员的政绩是否属实;允许地方乡族势力关注地方官员去留或直接干涉地方官员的任免,可以“诣阙”请求官 员留任。这些举措(A )A.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B.实现了国家权力向乡村的渗透C.改变了地方政务运行程序D.有效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析:唐代中央政府重视民众对地方官的评价和态度,鼓励民众对地方管理进行舆论监 督,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A项正确;中国古代一直未能实现国家权力向乡村的渗透, B项错误;改变地方政务运行程序与中央政府重视民众对地方管理的态度不符,C项错误;
5、 民众意见受到重视并不能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项错误。5 .(2021 吉林期中)据统计,两宋三百年间,通过科举录取进士人数超过10万人,布衣 出身的占50%以上。朝廷的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北宋末高达64.44%。 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A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导致了文化重心南移C.造成官僚机构急剧膨胀D.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解析:根据材料“布衣出身的占50%以上。朝廷的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 53.67%,北宋末高达64.44%”可知,材料反映了宋代官员中布衣入仕者比重不断上升,说明 宋代科举制促进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表达了宋代官员
6、中布衣入 仕者比重不断上升,没有涉及文化重心的转移,也不能够导致文化重心的南移,B项错误; 材料内容主要表达了宋代官员中布衣入仕者比重不断上升,布衣比例的上升不一定造成官僚 机构的膨胀,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但不代表科 举制是选官的唯一途径,也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6 . (2021 .山东滨州)明代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士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 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这主要反映了( B )A.儒学教育普及化程度B.区域经济社会开展的差异C.君主专制制度的日益强化D.商品经济开展水平的差异解析:明代南方经济文化较为繁荣,在科举考试
7、中实行南北榜制度,按照地域录取,这 样防止了录取中会出现的人数不平衡,而制度设计本身表达了区域经济开展的差异,R正确; 南北榜和儒家教育普及化程度无关,排除A;君主专制制度强化主要表达在中枢体制的变化 而非科举制度录取上的地域差异,排除C;南北榜的实行不仅仅是经济开展的结果,也是教 育文化开展程度差异的结果,D概括不全面,排除。7 .(2021 .福建永安)据明会典记载:针对京官、在外司府州县官、教官、杂职官、入流仓官,明统治者依照官员办事能力的强弱进行考核,到达标准的官员给予晋升,达不到标 准的就留职或降或罢黜。这说明,明代(B )A.严格划分官员等级8 .重视优化官僚队伍C.强调官员的差异
8、化D.官吏考核臻于完善解析:由材料中“到达标准的官员给予晋升,达不到标准的就留职或降或罢黜”可知, 明代统治者对官僚队伍进行整顿,说明统治者重视优化官僚队伍,B项正确;A、C两项材 料无法表达;材料难以说明明朝官吏考核的完善,D项错误。8.(2021.甘肃期末)明史职官志记载:“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大 清会典事例记载:“凡有政事悖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 察院直言无隐。”明清时期采取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规范官员行为C.加强监察官的权威D.提高行政效率解析:由材料“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凡有政事悖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
9、 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可知,明清时期君主加强了对官员的管理, 要求监察系统官员洁身自好的同时,要积极发挥出其本身固有的职能,这样做可以强化君主 专制统治,应选A;规范官员行为的目的也在于加强君主专制,B项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C、D两项与B项同理,其最终归宿都是要加强君主专制,故这两项均非主要目的,排除。9.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以下材 料,完成要求。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 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 孝廉先委以一
10、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 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那么兼顾 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假设仅就规那么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 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春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 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 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人教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一同 步培优 第二 单元 官员 选拔 管理 中国古代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35975199.html
限制150内